庞春梗 李怀彬 杜黎丽
【摘 要】 办好聋人职业教育,增强教育针对性,教学资源是基础,突破障碍是关键,教学方法是途径。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提出“融建主义”教育主张,首创“融建·创见·行践”中职聋生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模式,增强聋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让每一位聋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 中职;聋生;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62
一、项目内容
针对中职聋生听力受损、思维受限,难以突破感知性障碍,教学中教材短缺、资源匮乏,难以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知行脱节,学生难以实现生态性成长等问题,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依托中央财政残疾人助学项目,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以“融建教学资源、创见突破障碍、行践增智提能”,让每一位聋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校提出“融建主义”教育主张,首创“融建·創见·行践”中职聋生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模式(见图1)。以产教融合、残健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引领,编制基于课标、适应类型、融合发展的聋校教学标准,开发“特教+职教、思政+技能、理论+实践、项目+资源”的特色教材;建设课件、手语、字幕融合的内容目标化、项目化、实践化和形式碎片化、可视化、泛在化的“三融六化”特色资源,创新“‘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无障碍教育技术和育人环境;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园活动为辅、社会实践为补充的“一体两翼”教学实践体系,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感知—体验—实践、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双线两课三段两场景”教学模式。通过“融建·创见·行践”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链路,增强聋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
二、实践运用
(一)融合建设针对性教学资源
1.校企合作共建
2016年以来,针对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特点,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共研共建教学资源,融合岗位、课程和职业资格标准,研制了服装等4套聋生专业培养方案、33门课程标准、9套项目式活页式教材。
2.残健融合渗透
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手语、人际交流模块,创编的教材融入“三生”教育案例25个,设置残健融合活动30个,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
3.信息技术融入
学校制作在线课程78门,微课1253例,课件1742例,导学案、任务单、习题集3000余例,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等,增强视觉感知,补偿听觉损失。
(二)信息技术破解感知性障碍
1.视觉传媒——“看见”思维
学校以案例为基础,设置目标化、项目化、实践化、碎片化、可视化、泛在化的学习内容和操作流程;运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元素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利用工作手册、任务导学案、思维导图等帮助聋生“看见”思维。
2.语音字幕——“听见”声音
学校建成智慧教室35间,利用同步摄放、智慧屏幕直观呈现教学信息,傲软同屏、讯飞听见等软件实现语音转文字,手语、唇语传递重难点知识和情感,化看见为“听见”。
3.虚拟仿真——“触见”现实
学校建设服装、电子等专业的虚拟仿真系统、实训平台,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帮助聋生在模拟情境中“触见”现实。
(三)知行合一立体化生态育人
1.打造学做合一的活力课堂
4个专业共设置了728个碎片化项目任务和兴趣活动。聋生在项目实践、小组协作、自主探究中体验快乐、收获成功,激发学习潜能。
2.重构面向人人的教育生态
8年来,学校坚持实施一人一案,为657名聋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让每一位聋生都能得到针对性、有效性教育。
三、成果价值
(一)构建了中职聋生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学校首次提出了产教融合、残健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资源融建模式。首次提出了“‘看见思维+‘听见声音+‘触见现实”的聋生无障碍资源开发理念,首创了“特教+职教、思政+技能、理论+实践、项目+资源”中职聋生教材开发模式,首次建立了“课件+手语+字幕”融合的“三融六化”聋生无障碍资源开发模型。
(二)开展了中职聋生教育教学改革
本项目从理论研究到专业试点再到推广应用历经8年。率先研发了产教融合、残健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贯通的聋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率先开发了一批以“三融六化”为特点的聋生无障碍资源,构建了课堂教学为主、校园活动为辅、社会实践为补充的“一体两翼”教学实践体系,形成了“双线两课三段两场景”教学模式,一人一案精准施教,营造了知行合一立体化育人生态。聋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得到实践检验,取得显著成效,真正让中职聋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融建·创见·行践:中职聋生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与实践”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2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