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英妹 魏志坤 张林红 缪珍 杨阿芳 蔡清炮
【摘 要】 16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持续推进乡村融合教育,构建以“红—山—海—特”为特色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新融“支持—伙伴—环境”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搭建重“个性—多元—综合”的乡村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丰富了乡村融合教育普惠发展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融合教育教学资源。
【关键词】 乡村;融合教育;教育教学;残疾儿童
【中图分类号】 G760
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保障是乡村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难点与痛点。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是一个典型的“靠海有山”、以乡村为主的地区,如何实现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改变“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教育教学现状,提高乡村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地实现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16年来,同安区持续推进乡村融合教育,建设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实践模式和评价体系,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
一、项目背景
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展开全面调研,了解了同安区融合教育实际情况,发现课程教学问题突出,具体如下。
在课程建设方面,普特课程并行,课程混乱;文化知识多,技能训练少;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个性需求无法满足等。这些问题均严重阻碍了融合教育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普遍存在“教学以普通学生为主体,以集体授课、统一教学为主基调,忽视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真实的生活情景”等现象。
在教学评价方面,“唯分数”倾向严重,缺乏针对性、过程性的评价;偏重课程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道德情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社交沟通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思路
为实现乡村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目标,解决广大乡村残疾儿童“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等现实发展难题,同安区以“课程—教学—评价”为主线,重点解决融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评”,形成了具有同安特色的乡村“红—山—海—特”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融“支持—伙伴—环境”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学模式,以及重“个性—多元—综合”的乡村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见图1)。
(一)构建以“红—山—海—特”为特色的融合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同安区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乡土融合教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元,如科技巨匠苏颂、语言大师卢戆章等名人,莲花褒歌、车鼓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子学院、高山党校军营村等人文教育场域。项目组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山海实际和地域文化的乡村教育资源,从依山靠海的地域特色中取材,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山区民俗资源、沿海海洋资源,结合残疾学生潜能开发课程资源,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调、修、替”,创建以“红—山—海—特”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课例,出版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和教师用书,以及一套主题教育丛书。
(二)创新融“支持—伙伴—环境”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
项目组参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把“做”放在第一位,引导残疾学生在做中学、体验中学、情景中学,实现深度学习。同时,利用教师开发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具和学具,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支持性教学,重视伙伴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安区从支持性教学、伙伴学习、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形成了“摸清底数全覆盖、国家课程生本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效果最优化”,以及极少数量的“送教上门”为补充的乡村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教学实践模式(见图2)。
(三)搭建重“個性—多元—综合”的乡村融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以残疾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核心素养为评价内容,为每个残疾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全方面把握学习过程,强化过程评价,重视增值性评价,形成“一生一案”的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对残疾儿童进行发展性评价,涉及身心健康、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业成就等方面。此外,还有心理行为发展评价和日常生活行为全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由学生、家长、教师、同伴、邻居等组成的评价小组,采用观察、抽查、语音录制、录像、档案分析、面批、纸笔考试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习的前后变化及可改变的潜能发展状况,全方位评估学生动态成长过程。
三、成果运用
同安区大胆进行乡村融合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使残疾儿童不但“有学上”,更“上好学”“学有所成”,使教师“研有所得”,使区域办学成果显著。
(一)效果与影响
1.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
乡村残疾儿童(含送教上门)实现义务教育100%入学,真正实现了残疾儿童“有学上”的目标。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小学比率达到97%,走出校园的毕业残疾少年有92%顺利就业,每个融合教育残疾儿童学习能力、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等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教学相长,教师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也获得了教学技能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长,成长迅速。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以及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各1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16人,2人被聘为高校兼职副教授,9人被聘为高校特殊教育工作站负责人及成员。
2.丰富了乡村融合教育普惠发展的经验
通过研究,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创新,衍生了许多“有教无类”的“乡村案例”。比如,福建省融合教育试点校云埔小学充分挖掘莲花山区乡土教育资源,将继承非遗文化、弘扬传统与融合教育深度结合,在行动研究基础上总结生成了普特融合排舞课程、节气文化课程及莲花褒歌课程等。福建省劳动教育基地校同安区官浔小学以中草药种植园、农耕园为载体,探究劳动教育支持下普特融合活动课程。项目组总结乡村融合教育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辐射。如,福建龙岩永定特校借鉴同安经验,为全区残疾儿童提供支持性教学环境与条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社会和课堂活动;受同安课程启发,广西南宁燕子岭小学形成亲自然、亲乡村、亲课堂的“三亲”劳动技能课程。
3.积累了丰富的融合教育教学资源
项目组16年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与教学成果。专著《区域融合教育研究与实践》《图解培智学校课程层级目标体系——特教教师备课指南》《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教师用书·生活适应》等在全国推广发行。发表论文32篇,开发出乡村融合教育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538份,生活适应校本教材18册及教师用书1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丛书1套,有国家级精品课6节,省级示范课、精品课等18节,3节课例收录于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全国和省级交流、讲座17场,积累送教上门、孤独症教学视频近3000G。
(二)挑战与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同安区将立足现有的基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融合教育。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为家长提供更适切的支持服务等。二是创设更和谐健康的社会融合环境,强化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部门、群体、地域等,部门协同,多方合作,让每一个残疾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活出精彩的人生。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圆乡村所有残疾儿童‘上学梦: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创新16年的‘同安探索”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3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