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摘 要】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客观分析获奖项目特点,有利于促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与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项目共30项,集中于融合教育、劳动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职业教育五大主题。表现出四大特点:一是突出育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遵循教育规律,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聚焦关键问题,强调教育实践成效;四是关注生态教育,强调成果创新特色。未来特殊教育发展不仅要加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務的特殊儿童有效教育安置模式、教育保障机制和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还需要特别关注科技辅助支持下的特殊教育实践和乡村融合教育实践。加强一线教师的成果意识,强化实践总结反思能力,加强理论研究者与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深度合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成果产生和推广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教育强国;教学研究;基础教育;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0
一、问题提出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些重要论断,为中国教育发展锚定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定位,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且深远。
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8500万残疾人的生活福祉和教育权利,更是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折射中国教育整体实力和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起步晚、底子薄,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相关制度的颁布实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模式和特殊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据2023年9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殊教育话语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产生”比“情境预设”更多,理论研究滞后于特殊教育实践探索,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需求远比供给侧的教育供给多且复杂,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残疾人及家庭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因此,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特殊教育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更需要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具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表达的意识与能力。特殊教育工作者积极总结、提炼、宣传、应用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成果,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特殊教育提供智慧支持,也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贡献特殊教育力量。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根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置的奖项之一,其获奖项目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水平,是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教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国家设立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既是搭建教学成果展示交流平台,也是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改革创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继2014年、2018年后的第三届评奖,不仅是对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推手。本文基于2022年基础教育与特殊教育直接相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析,以期树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引导特殊教育工作者加强成果交流和应用。
二、2022年特殊教育相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22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科)和高等教育(研究生)共计1998项成果(特等奖7项,一等奖245项,二等奖1746项),其中基础教育获奖570项,职业教育获奖572项,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856项。
所有获奖项目中特殊教育入围30项,占成果奖总数1.55%。特殊教育入围项目中包括基础教育的2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9项)和职业教育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分别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奖项目的3.86%、1.40%。其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自闭症儿童‘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优质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完成的“‘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浙江师范大学完成的“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及课堂教学实践”、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多单位合作完成的“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高职特教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1.63%。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完成的“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班)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等26项成果获得二等奖,占二等奖总数的1.49%。与2014年和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相比,本届特殊教育教学成果获奖等级明显提升、获奖数量显著增多。
2022年获奖项目主要涉及的特殊教育对象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视力障碍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学段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2022年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融合教育、劳动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职业教育五大主题。“职业教育”主题占比最大,其次是“融合教育”主题,项目内容最多的是职业教育模式与课程教学、融合教育模式实践与创新、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建构。
(二)呈现特点
1.突出育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发展目标之一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基本建立。融合教育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本届获奖的30项特殊教育项目涵盖了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劳动教育、育人模式等重要主题,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項目是关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实践探索,回应了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2.遵循教育规律,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本届获奖项目中除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相关教育问题外,还包括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一般规律和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尊重,符合特殊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新课程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从项目内容看,重在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例如 “‘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基于终身发展的听障学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多向‘走学:赋能智障儿童走向幸福人生的实践探索”等项目关注教育对残疾儿童少年终身发展、美好生活的支持与促进问题。“关键能力导向的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新范式及课堂教学实践”等项目则重点解决特殊儿童课堂教学问题。“多元支持·融合发展: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生态化教学支持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2年一贯、德技并修听障服装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为探索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可行借鉴。
3.聚焦关键问题,强调教育实践成效
推进融合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影响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甚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最具有挑战性的实践问题。本届获奖项目中的“自闭症儿童‘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优质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班)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与探索”“圆乡村所有残疾儿童‘上学梦: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创新16年的‘同安探索”等,这些项目聚焦特殊教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都是经过多年长期探索,已经取得较好成效的项目,值得推广交流。
4.关注生态教育,强调成果创新特色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自然教育、生态教育以及新技术、新手段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获奖作品“以心为眼看世界:视障学生生态融合教育实践探索”“基于听障生的‘三段两场景智慧生态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等成果关注特殊儿童生态课程和生态融合。“学前融合教育本土化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区域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学得好难题的十年探索”“以评促学,点亮生命: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十五年实践”等成果关注基于本土生态环境的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性。
三、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建议
(一)强化成果意识,加强实践的反思总结
教学成果奖不仅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更需要教育从业者对实践的提炼与反思,不断总结新经验、产生新成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教师要“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特殊教育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是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内容之一。
特殊教育因为对象的差异性大、种类较多且比较复杂等特点,不管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还是课程与教学等等,几乎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复制的模式,很多的预设、预想远远解决不了特殊儿童在实际环境中频发的新问题,所以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真实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需求,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尝试一些新方法、采用一些新手段、制作一些新教具、组织一些新内容抑或采用一种新模式等以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这些新方法、手段、内容、模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使用、修订,不断丰富完善,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加了专业自信。但是由于老师们缺乏成果意识,或者理论基础薄弱,总结反思和提炼能力不够,很多优秀的实践探索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未能较好归纳并提炼出成果,失去了交流和应用推广价值。2022年我国2314所特殊教育学校有专任教师7万余人,如果算上参与融合教育的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因此,强化特教教师的成果意识,提高总结反思能力至关重要。
(二)加强科技辅助支持下的特殊教育实践探索与成果总结
众所周知,技术革命给残疾人带来了福音,形形色色的辅助器具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被广泛推广和使用,使残疾儿童失缺和减弱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和改善,减少了残疾儿童的障碍,增加其自信,提高其生存适应能力,提高了特殊教育效果。数字化发展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未来特殊教育发展中,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发辅助器具,赋能特殊教育,不仅是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特殊教育领域教学成果经验总结应该关注的主题。
(三)加强理论研究者与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深度合作
教学成果项目虽然重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但任何一种实践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离不开正确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只有结合科学理论形成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才能正确指导实践,才能引领学校发展,才有生命力。本届教学成果奖中一线学校与教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的共有29项,获奖8项,获奖率达27.59%,而特殊教育获奖项目中仅有2项由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合作完成。特殊教育一线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者能把握特殊教育发展和研究前沿,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归纳总结能力。理论研究者和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深度合作,既能找准成果方向,又能丰富实践成果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能促进教师专业团队发展。另外,特殊教育实践中教学辅具是否符合特殊学生、评估工具是否恰当、支持保障机制是否合理等等,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度合作。
(四)关注乡村融合教育实践探索的总结与反思
深度推进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难点,而在乡村学校接受教育的特殊需要学生约占融合教育总人数的79.3%(据2020年数据),因此,未来特殊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应该基于国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关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关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推进融合教育中的建设和运行机制问题。关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等多学科多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问题。
(作者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