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亚
【摘 要】 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推进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学校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凝练“生涯自立”教育观,研发15年一贯制《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纲要》,打造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形成了支持性学习模型及实践经验,开发了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杨绫大脑”,助力智障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智障学生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 劳动教育;生涯自立;培智学校;体系建构;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60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针对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助力智障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智障学生的生活品质。
一、项目背景与价值
“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是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在培智学校的落地。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保障“弱有所扶”,对学生自身发展、培智学校教育变革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建立与教育事业全局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实现智障学生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挖掘和发展智障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智障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已成为智障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智障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劳动知识,丰富相关经验,还能补偿缺陷,开发潜能,提升融入社会生活与工作的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有价值、有尊严、有品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二是推动培智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及评价方式。以往培智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理念落后以至地位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善使得育人功能弱化,教學及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导致实施途径窄化等问题。一体化指导下的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能激励培智学校打破原有桎梏进行学制改革,落脚于智障学生的生涯发展,以全新的视角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一体化育人机制。此外,依托于人工智能的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能够实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检测等多方面的变革。这能大大提升培智学校劳动育人的质量,形成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经验。
三是助力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劳动教育能提升智障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使人们对智障学生的期待从“生活自理”的较低水平转为“生涯自立”的较高水平,并为其提供相应支持。劳动教育能够挖掘智障学生劳动惠及家人和社会的巨大潜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使其逐渐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转变为家庭的帮手、社会的财富,推动社会共同富裕。而其中,需要聚合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人员,形成支持网络,为其劳动创造无障碍环境,提供展现机会,营造和谐、包容社会文化氛围。这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使其在培智学校的特色与功能更加明确,在家庭的力量得到发挥,在社会的价值得到认同,推动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的建立。
二、项目理论与主张
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核心,整合了生态系统理论和支持理论,凝练形成了“生涯自立”教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一种客观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生涯发展理论由唐纳德·舒伯提出,是基于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人格发展理论等几大分支理论建构出的一套理论体系,强调将生活的广度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将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阶段,根据人一生所要扮演的多种角色,以及情感、时间投入的区别,划分为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和持家者。学校关注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大力倡导智障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自主能动、适性参与、释放潜能”等素养,建构了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理论框架(见图1),以此引领高质量劳动育人改革实践。
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的理论框架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理念革新形成了“生涯自立”教育观。“生涯自立”的内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对智障学生建立合理期望,使劳动成为学生潜能发展、自我完善、价值实现的途径,同时,改变以往“生活自理”为主的育人目标,走向“生涯自立”的目标构建,强调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学生优势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涯发展历程中找准自我定位,实现支持理念下的最优发展。课程形态也从分科为主到综合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探索以劳动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统整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建构,促进其迁移泛化。教学实施从单一策略到多元支持,根据学生的劳动支持需求,确定辅助层级和支持策略,灵活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适性选择自然支持、认知支持、辅具支持、积极行为支持等多种支持策略,全面争取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支持资源。在“生涯自立”教育观的引领下,学校结合学生生态圈,构建了指向“生涯自立”的培智学校阶梯式劳动育人目标,生成了包含5大劳动类型的课程内容;打破场域限制,打造了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在统整、协作、实践中开展支持性学习,形成了支持性学习模型及有效策略,开发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实现了精准的教学评一体化。
三、项目实践与运用
(一)15年一贯制《课程纲要》
学校坚持国家课标引领,将原有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校本化整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从学前到职高15年一贯制的校本《课程纲要》。该纲要已被全国100多所学校试用,并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纲要》主要包含分层分类的劳动目标、基于学段的劳动任务群两部分内容(见图2)。
1.分层分类的劳动目标
学校将学生置于生态圈的中心,确定个人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职业劳动5大劳动类型。根据劳动类型构建劳动目标,一方面考虑生态场域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分析学生自身劳动素养现状,明确学生能力现状与劳动素养要求的差距,进而形成自理、自觉、自主、自愿、自力等5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差异性的生态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培养成为自理能手、家庭帮手、学校标兵、社区助手、职场达人。
2.基于学段的劳动任务群
学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5大劳动类型设计了16个劳动任务群,每个劳动类型由3—4个劳动任务群组成,其中个人劳动包括个人饮食、个人着装、个人清洁、个人休闲4个任务群,家庭劳动包括居家整理、居家饮食、器具使用3个任务群,学校劳动包括学习准备、环境维护、文化创造3个任务群,社区劳动包括社区参与、资源维护、公益劳动3个任务群,职业劳动包括农业劳动、工艺劳动、现代服务劳动3个任务群。在劳动任务群下设计了216个具体的劳动项目,并融入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从学前到职高各学段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根据对智障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估,学校确定不同任务群的学段分布,既在学段上有所侧重,又关注发展的连续性,将5大类型劳动贯穿学生生涯发展全过程。如个人劳动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将4个任务群安排于各个学段,其中个人饮食任务群作为基础,主要安排于学前至三年级,个人着装任务群在此基础上向4—6年级延伸,个人清洁延伸至9年级,个人休闲则覆盖全学段。
(二)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
为支持5类劳动的学习,学校打破场域限制,打造了链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行业工作场所等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见图3),包括三级教学实践平台、产教融合的综合平台——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
1.三级教学实践平台
学校打造了着眼于夯实基础、巩固应用、强化迁移的三级教学实践平台,在多重学习场景中满足智障学生“做中学”的需求。
(1)专项平台。专项平台是康复支持课程、劳動课程、职高专业课程的实施载体,链接了个人、家庭、学校等学习场景。根据个人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职业劳动5大劳动类型搭建5类劳动平台,基于不同类型平台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
(2)应用平台。应用平台是综合实践课程和劳动育人相关学科渗透的实施载体,链接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学习场景。其中,学科渗透劳动教育坚持“应渗则渗、能渗必渗”的原则。各学科依据学生能力、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学科中可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遵循适切性、多元性、支持性等原则。适切性强调所渗透的内容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如在生活数学中渗透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劳动操作习得学科知识;多元性强调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劳动渗透,如生活语文学科中的挖掘宣导名人优秀劳动品质、绘画与手工学科中的作品制作、运动与保健学科中的劳动品格体认等;支持性强调劳动渗透内容挖掘因人而异、劳动参与支架多样搭建等。
(3)社会平台。社会平台是劳动体验、实习活动的载体,链接了学校、社区和行业工作场所等学习场景。社会实践平台是对专项平台和应用平台进行拓展,为智障学生提供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劳动能力实践与拓展的机会,如“常春藤”特殊教育社区支持联盟、校企合作基地等。
2.产教融合的综合平台——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
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是链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行业工作场所等多重学习场景的综合平台,将教学与产业紧密融合,促进了学校与职场的深度合作,成为校企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新生态。第一,作为教学的直接载体,“智慧树”既服务本校学生,也是省内智障人士终身教育的基地,提供不同劳动的生态化学习场景。同时,“智慧树”不断拓展图书馆、美术馆、快递驿站等多重学习场景,持续弹性创生劳动课程。第二,作为对外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智慧树”以饮品、糕点、文创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主,成功运行8年。店内现有10余位智障学生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左右。作为向企业展示智障学生劳动素养的窗口,“智慧树”也促成百余位学生成功就业。此外,“智慧树”为省内有就业需求的智障人士提供“回炉重造”等职业培训。第三,作为链接智障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智慧树”促进了智障学生劳动成果的输出,激发了学生劳动的自信、热情和创造性,增进了社会对智障学生价值的认同。作为志愿者服务平台,“智慧树”还接纳了大量的国内外志愿者及普通中小学师生开展融合活动,成为展示社会文明的窗口。依托“智慧树”开展残疾人服务的新样态被全国20多个地区复制,成为“十四五”重点助残共富项目,作为中国残联心智障碍人士就业支持项目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劳动育人支持性学习实践
支持性学习是整合多元支持开展系统学习的一种教学实践,其关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力量的整合,构建以生为本的支持系统。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在探究如何为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提供有效支持的基础上,构建支持性学习实践模型,总结实施设计与指导要点,并探索落实支持性学习的实践路径。
1.支持性学习模型
支持性学习模型(见图4)采用双环设计,内环架构了支持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外环呈现了完整的支持性学习过程,双环联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具体操作上,将家庭、邻里、同学等自然支持,法律法规政策、经费等社会支持,作业治疗、沟通训练等专业支持及含通用设计的通用支持融入课程实施的各环节。
(1)学前分析环节,基于智障学生能力水平,根据《课程纲要》进行评估,获得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水平,进而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与具体的劳动任务相匹配。(2)学习设计环节,围绕5种劳动类型,以真实劳动任务为驱动,以跨学科学习为支撑,设计“任务确定、目标分析、方法拟定、支持设计、学习开展、成果展示”6大环节,并挖掘、匹配、调整与发展针对每一环节具体的有效支持策略,实现学习全过程的精准支持。(3)环境创设环节,注重搭建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实践平台,创设真实劳动情境,让学生在具身的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并关注其自身的认知与情感体验,达到身心知行合一,进而提升劳动素养。(4)评价设计环节,充分发挥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评价功能,进行教学的动态调整,实现从劳动确定、拓展到优化的升级发展。
2.不同劳动类型的设计与指导要点
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需求设定分层分类的劳动任务,根据不同劳动任务的目的,探索各劳动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所需的、有效的支持性学习方法,最终归纳并总结了基于不同劳动类型任务的实施方案指导要点。表1为5种类型的典型劳动任务呈现。
3.支持性学习实践路径
(1)基于智障学生劳动素养先备能力的支持性学习。基于智障学生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情绪行为等劳动素养先备能力发展水平及个性化需求,提供职能训练、沟通训练、行为支持、心理辅导等个性化的专业支持课程。同时,构建辅助支持体系,开发辅具、教具、学具;提供视觉提示、结构化环境设计、无障碍学习环境创设等通用支持,链接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自然支持、社会支持开展自然情境训练,让学生在全方位的支持中提升能力,为劳动知识的获取、劳动技能的掌握与劳动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2)基于学科渗透的支持性学习。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是学校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等学科中,在梳理各学科中有关劳动目标、类型、要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学科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内涵,并依据学生能力、学科特点,挖掘可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通过自然支持、通用支持、专业支持,将学科渗透的劳动育人支持性学习常态化,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最大化。
(3)基于劳动主题活动的支持性学习。学校依托劳动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日常活动、节日活动等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基于真实劳动任务,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索。在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提供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社会等静态与动态的支持,如:引导学生将项目化学习的驱动型问题转化为认知冲突,并提供丰富的情境支持;为学生提供任务单、实验对比记录单、观察研讨单、资料搜索探究单等项目化学习工具。此外,充分发挥家、校、社联动育人合力,整合多元支持资源与策略,开发劳动场域、创设劳动环境、设计劳动项目、推进项目探索、评估项目成果,支持学生缩小认知能力与劳动素养之间的差距,助力学生有效学习。
(四)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杨绫大脑”
为使培智学校劳动育人更精准有效,学校开发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杨绫大脑(见图5),基于数据大屏、学习转型平台、教学转型平台、个人成长系统等,实现智障学生劳动学习诊断、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发展等功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推动智障学生的学习变革和培智学校的管理变革。
1.劳动素养评价模型
劳动素养评价模型(见图6)是嵌入在“杨绫大脑”里的数据智能处理分析系统,由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4大维度组成,对接《课程纲要》中的5种劳动类型16个劳动任务群。进入“杨绫大脑”的劳动表现数据,通过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入素养评价模型,提取、分析数据,进而生成学生劳动素养表现雷达图,并自动生成能力评估报告,辅助教师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使学校课程教学更加精准化。
2.“虚拟银行”学生成长系统
“虚拟银行”是与劳动素养评价数据链接的学生成长系统。该“银行”系统利用“杨绫大脑”智慧小屏收集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日常活动表现、家庭生活表现等劳动表现数据,形成学生的个人积分,并用代币进行表征,确定代币制使用范畴,建立代币兑换制度。学生所获代币按照一定的兑换比率转化为虚拟货币,可在校内超市、咖啡吧、卡拉OK机、自助购物机等场景真实消费。此外,该系统可根据学生的需求、行为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个性化推送学习内容、提供支持、选择强化物等。“虚拟银行”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其直观感受到劳动价值,也促进其自我决定、自我管理等能力的提升。
3.教学评一体化的个性化教学
“杨绫大脑”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强调基于评估的教学准备、精准施教及教学改进。教师、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劳动表现进行全程化、多维度、多阶段的评价。此外,借助个别化教学平台、班级日志、家校任务联盟平台、作业系统等沉淀学生劳动表现数据,形成学生的个人动态画像。基于学生画像定位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弱点,生成学生的定制化学习方案,细化个别化学习目标,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与资源(微课、PPT、视觉支持图等),同时结合智慧小屏,实时点评、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达到精准施教。最后这些数据自动传输到“杨绫大脑”,并在每天学习结束后发送至学生端、家长端和教师端。教师通过查看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成效,反思改进教学,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动态发展。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整理撰写。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3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