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优质教育理念,提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

2023-10-31 08:52:17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 要】 为回应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进入难”“参与少”“支持弱”的现实困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借鉴已有的融合教育质量理论框架,立足北京市融合教育实践,提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框架及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推动布局建设区域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创新区域和学校融合教育管理机制,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找到了生动答案。

【关键词】 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高质量发展;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64

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

自闭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近年来在我国的检出率上升迅速,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发病率大约是7‰[3],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已成为主要教育安置形式。如何让每一名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在普通学校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所在,更是广大自闭症儿童家长一直以来的期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回应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框架及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推动布局建设市级示范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以下简称“自闭症教育基地”),创新区域和学校融合教育管理机制,为提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一、项目背景与价值

北京市作为首都,历来坚持“首善”标准发展融合教育,全市70%以上的特殊需要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广泛分布在全市16个区的1166所普通中小学校中[4]。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闭症儿童入学安置常存争议。自闭症儿童家长、普通儿童家长和学校对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校就读,经常存在争议。许多学校由于推进融合教育的机制有待完善、能力有待提高,不愿意或不敢接收自闭症儿童[5]。

二是自闭症儿童在校学业参与和社会交往不足。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和沟通障碍使其无法主动遵从班级规则,上课时经常脱离课堂,学习成绩普遍不佳。自闭症儿童常表现出的违抗、重复刻板、攻击等问题行为[6],使其难以参与集体活动、建立积极人际关系。

三是自闭症儿童可获得的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不足。一方面,自闭症儿童教育专业教师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普通教师缺乏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自闭症儿童因需获得校内、校外多领域资源整合支持不足,学校“孤岛”式开展融合教育,外部支持通常只为“应急”“救火”,缺乏制度化、稳定的外部专业支持。

如何回应这些现实问题,提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成为近年来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7]。从融合教育实践来看,融合教育贯穿特殊儿童进入学校、融入学校直到离开学校、融入社会的全过程,其质量体现在每一名特殊儿童在这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要素。融合教育质量提升并非个别教师、个别学校的工作,而是涉及融合性政策、融合性文化、融合性实践[8]等各个方面,需要有机联系着的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进而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找到可行路径。

二、项目实践与运用

综合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项目提出了自闭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质量框架及“三个一体化”实践模式(见图1)。

质量框架包括可进入(Access)、能参与(Participation)、强支持(Supports)三个方面[9]。可进入是基础,是指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并能与同龄儿童一起在包容性环境中接受教育。能参与是关键,是指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能与同龄儿童及教师等成人共同充分参与学业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强支持是保障,通过为特殊儿童提供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系统支持,并为其关键利益相关者(教师、家长等)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资源和支持,不断完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所需的支持体系。

基于融合教育质量框架,本项目坚持一体化育人理念和问题导向,按照“正向支持、精準施策、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在普通学校实现“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的自闭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为核心,构建了“三个一体化”实践模式,即制度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支持一体化,为提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这一实践理念在价值上遵循回归人本,在路径上倡导联动多元支持,全市“一盘棋”,全面加强统筹示范和协同联动,统一规范各层级的制度安排,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布局专业资源,并精心培育市级示范性专业服务实体和专业支持团队,切实提高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

(一)构建市、区、校多级一体化制度推进机制

区域融合教育质量提升首先离不开制度保障。其中,市级制度保障入学的优先性,区级制度保障教育安置的科学性,学校制度保障自闭症儿童在校接受教育的适宜性,共同实现自闭症儿童“可进入”适宜的环境接受教育。

在市级层面,制度推进突出“优先”原则。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研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依法保障适龄自闭症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制度中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自闭症儿童就近、就便进入普通学校就学,实现每一名自闭症儿童应入尽入、优先保障零拒绝,并能优先进入“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区级层面,制度推进重在落实“支持”方案。通过制定《区域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实施方案》,完善自闭症儿童入学评估、适宜安置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市16个区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让每一名自闭症儿童都能接受全面、科学的入学教育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提出教育安置建议,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生家长、学校共同确定教育安置方式及支持方案。

在学校层面,制度推进着力确保“接纳”到位。不断压实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原有的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升级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由校长担任负责人,以学校干部、班主任、资源教师、家长代表为组员,将学校融合教育工作与学校整体发展共同规划、共同推进,为学校接纳自闭症儿童、做好校内安置和适宜教育、动员各方协同支持提供明确规范和方法,从制度上保障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

(二)构建学校、资源教室与自闭症教育基地多层一体化课程实施机制

2017年,为落实《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政策要求,北京市在自闭症在校生人数多、门诊就诊率高以及全市创新发展示范性区域,依托所在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中心及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设计并推动建设了14个市级示范性自闭症教育基地。自闭症教育基地与原有市、区、学区、校四级特殊教育服务实体协同服务,形成了校地合作的贯通式个性化支持体系,实现了自闭症教育优质专业资源扩容增量,并精准投放至最需要的区域、学校和学生,为区域内自闭症儿童提供教育评估与综合教育干预。

本项目构建了基于教育需求评估的多级支持性课程实施模式,以“三级教育需求评估”确定自闭症儿童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注重学校课程教学与专业支持干预的按需联动响应,整体设计和实施集普通班级课程、资源教室课程和自闭症教育基地课程于一体的自闭症儿童课程方案,促进自闭症儿童“深参与”,着力解决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中学业参与和社会参与不足的现实难题。

1.建立自闭症儿童三级教育需求评估机制

聚焦自闭症儿童“科学评估”这一难点和需求,本项目组建了北京市特殊教育评估教师工作组,为全市16个区培育特殊教育评估方面的专精人才,确保自闭症儿童三级教育需求评估机制有效运行。

第一级评估在普通班级内进行,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业水平测试过程中最先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求;第二级评估是由学校的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评估教师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开展的进一步能力评估,确认自闭症儿童的优先支持需求;第三级评估是由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与自闭症教育基地共同组织的综合评估,明确自闭症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和教育需求。

为了支持三级教育需求评估响应,项目组开发和选编了特殊需求初筛量表及评估工具包,主要包括能力发展评估和学科发展评估两个部分。在能力发展方面,从感官功能、认知、沟通、社交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全面了解自闭症儿童发展现状;在学科发展方面,聚焦课堂表现和学业水平。

2.提供三级支持性课程响应

基于教育需求评估,为每一名自闭症儿童制定个别化支持计划(ISP),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提供三级支持性课程响应(见图2)。

第一级是学校普通班级的普通课程调整。针对自闭症儿童需要,优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做必要的课程目标调整、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调整、作业调整以及课程达标测试调整,并采用通用教学设计、差异化教学、分组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学习活动。

第二级是学校资源教室以及社团活动类课程支持。在资源教室及学区资源中心,专门、专人、专时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学业能力提升与补救式学业辅导,并根据需要提供动作与运动发展、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情绪与行为发展、特长发展、劳动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小组训练或个别化指导。

第三级是由自闭症教育基地提供的拓展性个别化干预或团体性辅导。自闭症教育基地是学校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专业“后援”,按需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拓展性干预支持,主要包括认知课程、社会技能课程、动作和感知觉训练课程、沟通课程、情绪行为管理课程等干预性课程,以及绘本、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潜能开发性课程。

在实践中,根据自闭症儿童需要,形成了学科课程与个性化支持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基地个别化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校内资源教室课程+基地团体课程等多种课程响应模式,“一人一案”提供支持性课程服务。

(三)构建学校、基地、家庭、社会多方一体化支持保障机制

本项目构建了专业教师纵向衔接支持网络,建立了学校与基地横向贯通合作链,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培育氛围,保障自闭症儿童获得“强支持”,着力解决其在普通学校获得支持不足的问题。

1.构建纵向衔接的自闭症儿童教育专业教师支持网络

本项目推动培育了自闭症儿童教育支持教师和特殊教育评估教师两支新型融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并不断提升普通学校科任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素养,依据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支持计划,构建起纵向衔接的三级专业教师支持网络(见图3)。

第一级实施层以普通学校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为主体,项目组通过定期教研、专题研修、通识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素养。第二级支持层以学校资源教师和特殊教育评估教师为骨干,为校内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评估、制定个别化支持计划、实施个性化教育干预。项目组设计了“基础和晋级双阶段”“以培养为基础、边培养边使用”“能力培养和岗位聘任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资源教师和评估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第三级指导层以区特教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和基地的自閉症儿童教育支持教师为“教练”,负责干预督导以及紧急、棘手问题的解决。项目组通过混合式研修的方式,组织面向全市巡回指导教师的专题培训,并开展疑难案例会诊和专题研修活动,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建立学校与自闭症教育基地横向贯通合作链

项目组优化完善自闭症教育基地向普通学校提供对口支持服务流程:基于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申请,区特教中心审核适配,基地接案服务,并按照“接案—确认需求—个案评估—制定方案—执行方案—评估反馈”6个步骤,为普通学校提供实质性支持。

研制《自闭症儿童个案支持服务手册》,统整学校个别化教育实施、各级服务实体个别化服务支持以及家庭干预计划,实现从成长目标到具体措施、转衔服务、达标分析全过程记录和监控,确保自闭症儿童取得最大进步。

拓展基地服务清单,制定自闭症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统一各基地的服务流程,明确基地服务质量要求,开展基地服务质量评估,重点关注自闭症儿童在普通班级环境中实际获得的教学支持、课程支持和教师支持等。

3.营造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培育氛围

面向学校,依托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制度,加强融合教育理念宣导,建设同伴互助制度、班级接纳文化和学校无障碍环境,营造融合教育氛围。

面向家庭,加强学校、基地与家庭三方联系,为家长提供入学政策宣导、个别咨询、经验分享、家长育儿专业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并就动作训练、养育方法、情绪疏导和行为干预等提供专业指导,关注自闭症儿童的优势和个性发展,减轻家长心理压力,帮助家长树立合理信念、增强教育信心。

面向社会,在每年入学季、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等特定时间,加强面向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宣导,以及特色宣导项目的组织、研究和推广。

4.建设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支持服务平台,系统开发面向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教师、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线上学习资源。同时,开发了服务申请系统,为自闭症儿童按需获取特殊教育公共资源提供“一站式”申请服务。

三、成果影响与展望

北京市自闭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直接惠及北京市近500所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校。经过6年多的实践应用,这一模式在切实提高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调查结果表明,91.9%的自闭症儿童在班级学习和活动中得到教师与同伴的主动支持,96.1%的自闭症儿童与同班同学相处愉快,79.4%的自闭症儿童在主动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提高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的实践模式受到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区域融合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实践引领,为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名儿童都能获得优质教育找到了生动答案。

(一)实践模式切实解决了普通学校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难题

本项目提出的自闭症儿童优质融合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助力普通学校解决了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燃眉之急”,并为学校全面推进因材施教、从学校教育的整体性视角应对学生多样性需求提供了行动指引。全市85.6%的融合教育学校均成立了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92.0%的随班就读班主任教师对融合教育持有积极态度并有信心从事融合教育工作,93.7%的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对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满意。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史家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中关村第一小学等大批优质学校,不仅直接受益于项目实践,更发展成为融合教育标杆,引领带动更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

(二)“完善融合教育保障机制”等部分咨政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政策

本项目基于实践探索形成的系列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先后被教育部、市教委、市残联采纳,并转化为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北京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围绕提质增效落实好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基地的运行”,以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完善融合教育保障机制”“健全普通中小学校推进融合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机制”等要求,为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研究和实践支撑。

(三)北京市融合教育经验以“首善”标准切实发挥国内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市融合教育经验先后在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上专题介绍,并在全国融合教育学术论坛、中英融合教育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上分享,在《残疾人蓝皮书》《中国特殊教育》《残疾人研究》等学术著作和专业期刊上发表。天津、重庆、浙江、河南、广西等20多个省市专门来京学习,该实践模式也在北京市对口帮扶的西藏拉萨、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石家庄等地得到交流推广,辐射作用显著。

为进一步提高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未来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作深入探讨:一是进一步深入课堂,探索自闭症儿童课堂参与的有效策略,完善基于自闭症儿童差异化需求的教学与作业一体化设计;二是进一步聚焦发展,构建促进自闭症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融合教育实践体系,形成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评价改革,加强学校融合教育质量评价和自闭症儿童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8-2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08-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EB/OL].(2022-08-23)[2023-08-2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9/23/content_5711379.htm.

[4]孙颖,王善峰,杜媛,等.聚焦高质量发展,办好首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21(6):3-6.

[5]周潇龙,孔玲.孤独症青少年教育支持的现实审视及对策[J].残疾人研究,2022(1):48-55.

[6]杨希洁,彭燕,刘颂,等.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问题行为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功能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8):48-54.

[7]苗小燕.我国随班就读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2(12):16-22.

[8]BOOTH T,AINSCOW M.Index for inclusion: developing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M].Bristol:Centre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 (CSIE),2002.

[9]孫颖,杜媛,朱振云,等.基于APS质量框架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3(6):89-96.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自闭症儿童‘可进入、能参与、强支持优质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31)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17:48
基于自闭症儿童情感特征的陪护机器人设计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