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史料实证的考查特点探析

2023-10-31 15:33李晖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

【课堂聚焦·评价研究】

【摘 要】新高考评价体系下,“一核四层四翼”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几年新高考对史料实证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考查的角度也在不断创新。新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分为4个水平层次,不同的水平层次在高考试题中有不同的考查方式。因此以近三年广东新高考的典型试题为样本,可以对史料实证考查的水平层次和考查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其命题规律,帮助教师更精准地进行高考备考和高中教学。

【关键词】新高考评价体系;史料实证;广东新高考试题;水平层次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解释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5史料实证具备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支撑点。如果能以近年的高考真题为样本,从中总结考查史料实证的试题有何特点,就能为高三阶段学生的备考及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方向。下面以广东近三年自主命题历史高考卷为例,探究史料实证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一、史料实证的水平划分

为了指导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检测学生该素养达到的水平,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四个水平层级。但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可以将每一水平层次再行细分(见表1,表中括号内为提炼的核心内容)。

细分后的素养水平,对于指导高中历史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史料实证的培养、检测,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史料实证的考查方式及例析

2021年起,广东历史高考不再使用全国卷,而是使用自主命题的试卷。在2021—2023年的广东新高考卷中,有多处体现了对史料价值素养的考查。结合表1划分的素养水平层次,选取典型试题作为样本可以详细解读高考命题情况。

(一)史料的区分、获取和信息提取

水平一是史料实证最基本的要求,其中的第②点“多渠道获取史料信息”更多指向日常学习过程,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较难操作,因此在对水平一的考查设计中,更侧重于考查该水平的其他两个方面。

例题1 2022年广东卷第17题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问题(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这一题中的问题(3)就是很明显的史料实证类题,它要求学生至少列举两种类型的史料,指向史料实证水平一中的第①点“区分史料类型”。要解答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了解史料的分类方式。不同的标准下,史料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新课标中提到的史料类型就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现代音像、数字资源等[1]37-38。了解了常见的史料类型后,学生要分辨文中三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然后才能补充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佐证。本题三个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材料一中的表格是明代财政收入表。三则材料分别来自官修史书、小说、当时学者的文集。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类型的文献史料,如方志、时人的笔记、账本等,在文献史料的类型上作细分。也可以在更高一个层次列举与文献史料同层级的史料,如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市井风俗画等。

例题2 2022年广东卷第1题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本题指向的是水平一中的第③点“提取史料信息”。学生要做对这题,需要通读材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才能判断根据材料是否能推导出表格中的结论。考古材料属于珍贵的一手史料。新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类型的一手史料,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重视一手史料的运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习惯一手史料的种类与解读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挖掘史料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二)史料的价值判断与合理运用

相對于水平一,水平二的要求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前者侧重于“区分、搜集、提取”等技术性要求,后者则是在区分史料类型及提取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及合理运用。高考中对史料的价值判断与运用方式如例题3所示。

例题3 2022年广东卷第17题第1小问(材料见例题1)

问题(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这一小问考查的是水平二的第①点“认识史料价值”。这一点属于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在上一轮的高考改革前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25题考查的是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第35题考查私家撰述回忆录的价值。史料价值类的主观题也曾出现在广东自主命题的试卷中,如2007年第26题就提问学生明朝社会风俗的变化。新课改后,广东恢复自主命题,此种类型的主观题也再次出现。这类主观题难度比客观题要大,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例题3设置了白银货币化的学术情境,因此在阐述史料的价值时,不能简单、概括式地回答史料通常具备的史学价值,一定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第一,从史料类型及出处来分析。三则材料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材料一是明代财政收入的数据,材料二是白银在民间的使用情况,材料三是学者废除白银的观点。第二,从史料的内容来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说明财政收入中实物减少,白银数量激增;材料二说明白银的使用遍及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材料三是黄宗羲主张废除白银。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一是《明实录》中官方统计的数据,由于是官修史书,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描绘了当时社会普遍使用白银的情景,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群众基础。但小说属于文学作品,虽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其中必然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作为史料使用时应与其他材料进行互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关于废除金银的主张,这段材料来自他的研究文集,因此可用于研究当时士人阶层对白银货币化的看法。

除了如本题所示要求学生分别阐述每则材料的价值,还有一种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要求学生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某个问题的价值。这种题型在2020年的山东卷就已出现,其中的第18题“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就属此类。2021年深圳一模第17题同样也是这种问法,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学生在作答时,容易出现以下答题误区:1.审题偏差,误认为是史料辨析题,否认某些材料的“史料价值”;2.思维片面化,仅分别回答每则材料的史料价值,却没有视为一组主题材料探究整体价值。学生在作答阐述史料价值的题目时,要注意分辨是“分别阐述”还是“上述材料”。

例题4 2021年广东卷第18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小问主要指向史料实证素养水平二中的第③点“运用史料论证”。工人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观点一主要描述工人阶级遭受的残酷剥削: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降低生活水平等;观点二主要描述工人因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作机遇,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综合两个观点可以得出答案:工业革命带来的不是完全的好也不是彻底的坏,其积极影响是为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文化素养;消极影响是使工人被残酷剥削,工作时间长,居住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不同的史料在研究中的作用也不尽不同。即使是同一史料,对于研究不同历史问题时起到的作用也并不相同。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注意尽可能多地搜集和占有史料,以便对问题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搜集史料,还要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已占有的史料多角度地论证问题,加强证据意识,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三)史料的辨析及互证

水平三对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除了要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之外,还要能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研究,形成史料之间的互证,以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例题5 2021年广东卷第3题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这一题目指向水平三中的第①点“整理辨析史料”。题中的三则史料有文学作品也有正史,要求学生判断材料的可信度与价值。文学作品可能带有虚构与夸张成分,因此其史料价值会低于正史。而官方史书的记载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也会因作者的立场、所处时代等影响而具有主观性。《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人主编,《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他们处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对于杨贵妃之死的不同叙述,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故D项正确。同样考查这一水平层次的高考题还有2021年广东卷的选择题第16题:通过呈现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的表格,提问有哪些论题可将表格作为直接论据加以探究。2023年广东卷选择题第1题要求学生选出能够支持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的史料,同样也考查了这一水平层次。

(四)史料的比较和探究

水平四以前三个水平层次为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获取史料,提取信息,对史料进行论述,这是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的最高要求:进行历史解释。这一水平层次的考查,涉及运用、探究、论述、辩证等多种高阶思维能力的运用,难度相对较高。

例题6 2022年广东卷第6题

[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题中表格展现的是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从两人的观点来看,二人达成了修铁路的共识,但对于如何修二者有不同观点。张之洞主张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以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能大范围开展,但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的分歧点在于炼铁与修筑铁路孰先孰后的问题。本题主要指向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四中的第①点,即“比较史料”。

例题7 2023年广东卷第17题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问题(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根据材料中“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反帝反封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据“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可知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征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民族复兴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机。這一设问要求学生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指向水平四第③点“运用史料探究”。同样考查这一水平层次的还有2021年广东卷第19题:这是一道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评析材料所示的历史课程目标。

新课标提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4。研究广东高考题中史料实证的考查方式,厘清不同水平层次的考查方向,对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备考及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史料实证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落实史料实证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李晖,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地。

【课题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课题“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ybzz21143)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
历史叙述中的逻辑“陷阱”
关注史料教学 传承学科素养
“史料实证”下“文艺复兴”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再突破
论科学家的历史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培养方法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