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0-24 17:39王睿凯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方法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王睿凯

摘  要:家庭教育属于引导教育的一种,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拓展不同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代家庭教育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丰富家庭教育形式,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现状;其次,阐述家庭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最后,给出家庭教育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实践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一生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以行为教育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思维也会随之改变。渴望儿女成才是很多家长的殷切希望,在科学技术日益昌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结晶,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总以为先有思想、后有行为,将思维作为行动的基础。但在文化教育中,行动往往在思想之前,即使学生不理解文化思想、不具备文化思维,依旧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学习行动,基于这种文化学习行动,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真实有效的学习感悟。此时,家庭教育进入思维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深入,家长应积极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家庭教育的真实需求,将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劳动教育、创新思维等结合起来,营造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一、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人的个体性突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通过不同路径释放个性、展示自我,从而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在学生众多自我展示的途径中,尤其值得教师和家长注意是网络途径的表达。这是因为在网络途径下,学生个体性表达虽然自由化程度更高,但责任意识相对较差,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个性表达脱离主流价值观,走向庸俗化甚至低俗化。这种表达会直接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

例如,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欢应用网络用语、崇尚网络文化。学生使用网络用语进行交流,虽然这样使得交流沟通看上去变得更有效率,但网络用语未注重文字的严谨性,带有很强随意性,长期使用会让学生丧失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最终导致学生“正气”的缺失。“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气应基于教育,并在教育中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而在这类教育中,家庭教育往往占较大比重,这就要求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拓展家庭教育途径、丰富家庭教育资源。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优质资源,其宣扬正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类现象、抵制不良诱惑。

目前来看,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占比不多、应用实践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思想品格、价值观念的影响相对有限。若想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除了要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实践,更应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指的是家长在选用传统文化内容时,不能想起来什么就用什么,而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教育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挑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教育形式,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适合作为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在选用传统文化时,应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对内容进行筛选。家长还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在传统文化中挑选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的内容,并将其内化成家庭教育资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优化学生行为举止,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在家庭教育应用中落实传统文化计划性原则,既可明确家庭教育重点,也可明确传统文化应用方向,进而提升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效能。

(二)拓展性原则

拓展性原则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选用传统文化资源时,应基于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并非直接学习传统文化,而是借家庭教育,在家长的引导下形成文化认知。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在面对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时,往往很难充分理解,此时就需要家长结合学生的情况,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加工,降低理解难度,增加学习趣味。更为关键的是,家长需将传统文化资源内化成自身行为准则,率先垂范,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素養性原则

素养性原则是指家长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借助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精神,增加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并伴随一些犯错的过程,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家长是行为发生的主体,学生是行为接受的对象,家长需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既要支持鼓励,又要批评指导,这样才能从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践于学习生活中。

三、家庭教育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

(一)筛选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教育针对性

文化资源需以实践应用为基本形式,结合家庭教育的真实需求,综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针对性地选用文化教育资源。同时,家长应主动学习,善于自我反思,思考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内容,明确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方向。

首先,家长可以从阅读和观看家庭教育短片两个方向,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家长可专项阅读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也可以先阅读不突出传统文化,只突出家庭教育方法的一般书籍。在熟悉了解家庭教育方法后,家长应对自身的家庭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与传统文化中教育观相关的书籍,将传统文化作用于家庭教育,促使其具备文化意味,此时的家庭教育既具备适应性,也表现素养教育的特征。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整体性和计划性。例如,针对学生无节制玩手机的问题,家长则须从“疏”和“堵”两个方面开展家庭教育。一方面,须以责任意识的培养为重点,以责任意识为引导,讲解“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起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责任,有节制、有规律地使用手机,另一方面,需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传统教育思想,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行正向引导,变手机为教育工具,拓展教育途径。

(二)创设文化教育情境,培养良好习惯

行为习惯往往影响学生认知事物的思维,很多家长总认为先有意识、后有行为,但在未成年人的思维中,意识和行为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而是相互影响。家长在应用传统文化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正确思维,树立价值观念。同时,家长应突出表现家庭教育的情境性,关联一些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首先,家长应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聚焦小的点位,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例如,家长可以选择“同学相处”这一情境,以同学关系为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出现了同学矛盾时应怎样处理。家长讲解“友也者,友其德也”时,亦可拓展讲解《诗经》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展示古人对待友情的态度。同时,通过讲解“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蕴藏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朋友关系,面对同学矛盾时,表现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其次,家长还需从互动交流的层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实践,通过一些场景演练,加深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三)渗透日常生活细节,渲染家庭教育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文化氛围可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往往“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价值带来深刻影响。家长要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

首先,在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家长可借助传统文化向学生讲解自律自强的重要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者,立身为善之本,不勤不劳,万事不举”,等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均可内化家庭教育思想。家长在讲解此类思想时,亦可结合学生日常行为活动进行,包括起床是否及时、吃饭是否規矩、做作业是否认真完成等,将“勤”这一教育思想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优化学生的日常行为;其次,家长也需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少仪外传》提及“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中庸》提及“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些论述都体现“诚信”这一思想品质的珍贵,也体现了传统教育中以诚信教育为本的教育思想。此外,家长还可为学生讲解“司马光剥核桃”的故事,突出“终身不敢妄语,待人惟以诚信为尚”的思想。这样,将传统文化与家庭生活细节相结合,来渲染家庭教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感触更深,家庭教育也更具针对性。

(四)善于总结反思评价,调整传统文化应用形式

总结反思和评价尤为关键。家长需结合学生近期的变化,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是“旧问题”还是“新问题”。如果是“旧问题”,就说明以往的家庭教育某些方面存在缺失,解决作用较小;如果是“新问题”,则需分析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增加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调整传统文化的应用形式以解决问题。

首先,语言表达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其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亦会受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同学朋友的言语行为影响,导致一些语言表达问题反复出现。所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针对这类问题,家长必须落实“训诫”之法。家长应建立一套行为规范,包括语言表达规范和行为规范,如发现学生再犯此类错误,应以“训诫”为基础、惩罚为行为,严惩不贷、不可轻视;其次,为了适应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家长应及时调整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从讲解故事变到引导主动阅读,从主动阅读到实践探索,既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也可以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知识源泉,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拓宽学生的认知思维、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家长应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中与家庭教育思想相关的内容,拓展家庭教育思维广度,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素质。家长还应将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重视细节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学生的不良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家长应做好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使家庭教育变得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福桥. 弘扬传统文化对教师、学生、家长艺术观念的影响[J]. 学周刊,2022(30):187-189.

[2]严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22(17):61-62.

[3]龚婵.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培育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2.

[4]田宏杰,高诚. 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路径分析[J]. 中小学校长,2021(05):13-17.

[5]罗敏学. “孝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文化探索[J]. 大众文艺,2020(14):225-226.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实践方法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初中历史翻转课堂实施策略探索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