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2023-10-11 14:20陈巧珍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陈巧珍

摘 要:家国情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蕴含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民族文化脉络,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历史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塑造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增强高中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文章探索并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历史教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学方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学生德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中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将积极响应祖国的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大工程的宏伟蓝图。培育和发展高中生家国情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民族情怀的升华,同样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本文将依托高中历史教学,浅析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感,是受个人生活和成长环境中的国家和家庭影响逐渐形成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学习探究历史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更是对历史事实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角度深入挖掘真理、发现美德、追求和实现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1]。家国情怀的内涵包括爱国、热爱家庭、珍惜和尊重中华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它把个体、家庭、国家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致力于指导学生从家到国,从内心认可国家、认可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家国情怀的内涵非常丰富,且伴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内涵会出现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建设和保卫祖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理想信念,恒久不变。

二、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还能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思维活跃,擅长接受新事物,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所左右。家长、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引导,不然学生无法圆满完成高中时期繁重的学习任务,甚至可能会迷失方向。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任务,在关心学生文化课的同时,还应当塑造其爱家、爱校、爱国的精神和使命感。高中生将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懷显得尤其重要。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人,应该有自我要求和社会要求,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完善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全方位展现出来,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需要。首先,对高中时期的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培育学生爱国精神,是高中时期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以培养学生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为切入点,促进品德教育的实施。其次,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知识,推动学生智育发展。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过程当中,必须牢记很多历史大事件,感悟历史事件后面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家国情怀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推动学生美育的发展,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事迹,在渐进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家国情怀培养氛围

历史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源、诗文、创编历史故事等形式创设各种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家国情怀,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播放《鸦片战争》视频,使学生从视频中了解那时候中外实力的对比,鸦片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总体面貌,尤其是面对西方的侵略,清朝的道光帝及大部分清朝官员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学生深刻体会到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体制的腐朽。今天,我国从积贫积弱、备受外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短短70年,这一奇迹正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所创造出来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相对比,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追求[2]。我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家国情怀。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海空卫士王伟“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创编英雄人物故事,感受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极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拓展教学内容,深化家国情怀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些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材篇幅的影响,学生对其中的细节不是很清楚,围绕家国情怀适当补充相关史料,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进一步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章节,关于高校内迁,教材简略写了一句话,“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学生可能会有疑惑:为何高校要内迁?对此,教师可补充相关史料,从日本侵略者的态度(“要灭中国,先灭文化”)、行动(抗战期间中国80%的大学、图书馆等教育机构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来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公然轰炸我国教育机构,妄图打垮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破坏中国的文化根基。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感情,增强了文化自信。再如,关于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战,教学中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中国空军抗战》一书,向学生介绍:抗战中日军拥有绝对制空权,但孱弱的中国空军在以高志航、乐以琴、阎海文等为代表的空军飞行员,以落后的武器装备痛击日军战机,先后殉国。这1700多个集体赴死的中国飞行员,平均年龄只有23岁。他们出身名门望族,有的是归国华侨,有的刚考上清华,但为了国家,他们义无反顾,那种为争取胜利而前仆后继英勇就义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利用信息技术,渗入情怀教育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在教育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充实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在学生对家国情怀理解不了时、了解较贫乏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家国情怀有关的照片、纪实片等[3],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有愈发深入的认知,使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渗透进来。

历史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很难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家国情怀,在情感上的共鸣也比较少,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把教师要说的知识要点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选择性必修2》中的《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在讲述中国交通的发展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交通发展的变迁,以视频的形式演示给学生看,形成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生的变化,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再如,在讲述《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可展示图片射电望远镜、北斗、C919大飞机、航母、移动支付等等,体会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理论结合现实,增强家国认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保证学生全面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自由自在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教育。新课标也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状态,接近社会”,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将历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使历史课堂更加贴近现实,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与历史有关的日常用品,如铜币、粮食券、中国服饰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这些材料来深入了解历史,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牢记历史。历史人物作为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探究他们的思想、行动,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危机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五)开展实践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有的城市记忆和这个城市的英雄,教师可以带上学生去参观这些历史人物的史料馆或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现场考察,设身处地地体会不朽的爱国精神。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观谷文昌纪念馆,体会中国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人文追求。在教学“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抗战烈士陵园,组织学生去祭奠英烈,为他们扫墓。让学生了解当地抗战史,使学生在实物感知中升华自身的乡情、国情。还可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史料,组织历史社团,让学生自己找找当地的历史英雄人物或事迹,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此外,利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和“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开展相关活动,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感悟。

(六)结合国际形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4]。中国古代就已经协和万邦,形成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这对于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发。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与其相关的国际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讨论,关注历史、学习历史,最终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如参与国际维和、反恐维稳、人道主义救援等发挥积极作用。说明中国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反映了中國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又如《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在“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部分,教师可播放新闻,让学生关心、了解国际时事,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认识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强家报国的志向,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寻找教材和家国情怀的契合点,激发学生为国为民做贡献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的家国情怀,逐步提升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献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剖析[J].学周刊,2020(5):101.

[1]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8):9.

[3]杨慧.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5):81.

[4]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