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中体会结构化的优势

2023-10-09 08:41:45江小苹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结构化

江小苹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设计体现结构化,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我们在解决小学阶段的各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中相关的数学问题时,需要从问题入手,弄清楚问题与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已知信息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果操作成功,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本文主要是从知识的本质方面入手,弄清知识的前世今生以及后延,利用结构化来助推问题的解决,以此感悟结构化的优势。

关键词:结构化    问题解决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之一。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初步感知建模的基本过程,感悟数学模型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模型应用具有普遍性。本文主要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模型结构化的优势。

一、充分运用结构化,体会运算的一致性

运算的一致性是核心素养(2022版课程标准)强调的内容。如何充分运用结构化,体会运算的一致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我将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3单元“乘法”中的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学习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在學习这内容之前,我先把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汇总在下表中。

★第一个问题:每个游泳圈12元,买三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运用了两种方法,加法:12+12+12,乘法:12×3。

★第二个问题:每行14人,共有12行,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这个问题也可运用两种方法,加法:14+14+…+14   乘法:14×12。

从意义上来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都是在算总数,都是多少个计数单位的累加。可见,当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时,我们选择乘法列式比较简单。从算理、算法上来看,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一样,都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先拆分,再乘,最后合起来。

如图中杨树每捆有20棵,3捆一共有多少棵?我觉得方法⑦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策略,运用了列举法,渗透了类推思想。1表示1个20,2表示两个20,或者是在20的基础上再加20,3表示3个20,或者在40的基础上再加20。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发现求几个几的多少,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来列式。但是有的学困生在学完乘法和除法之后,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什么时候用乘法,就这样写着写着,在理解知识本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了。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一位数中去,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方法①是把乘法转换成加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在后面的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中会用到。方法②③④的算理是相同的,都运用转化的方法,结合点子图、表格等,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转化成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即方法③把12分成2个6,先算6×3=18,18+18=36;②④把12分成10和2,再10和2分别与3相乘,最后把结果合起来,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⑤和⑥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致。再往前思考,无论怎么拆分,其实都要运用到乘法口诀,这更体现了运算的一致性。

回顾用结构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形成结构化,进而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猜想求21个114怎么列式?114×21可以拆、乘、合吗?学生通过前面结构化的复习,很容易方法迁移,快速解决问题。

学生也可以借助点子图,动手画一画,对比表格和竖式,在算法多样化中理解算理。比如,先算7个114的结果是798。有3个这样的798,就是 2394。

通过方法和知识的结构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高,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二、在结构化问题解决中,体会方法的一致性

数学学习,最终的指向是问题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习惯,更加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结构化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便于知识的迁移,让问题解决更简单,可见,在迁移与应用中进行实践,是结构化的创新高地。比如,学习了分数、百分数以后,可以进行这样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选出其中一个信息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计算。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⑴ 运来的梨是苹果的[14];⑵ 运来的梨是苹果的25%。

⑶运来的苹果是梨的[14];⑷ 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⑸运来的苹果比梨少[14];⑹ 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收集到学生的下回答,如下:

⑴列式为120×[14];⑵列式为120×25%,

⑶列式为120÷[14];(4)列式为120÷25%;

⑸列式为120÷(1-[14] );(6)列式为120÷(1+25%)。

发现:[14] 、25% 都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见,分数、百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时,思考方法是一样的。

三、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 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之一。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初步感知建模的基本过程,感悟数学模型可以解决一类问题,模型应用具有普遍性。

例,学习了圆柱与圆锥以后,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题: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容器里面水深5厘米。放入小铁块后,水面高度是7厘米。求小铁块的体积。

这个问题与我们五年级时,求长方体容器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一样,用底面积×水面升高的高度,就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即V长=S底h升。基于知识结构本质,引导学生先复习长方体体积、容积有关的知识,然后迁移到求圆柱形容器中不规则物体体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知识结构化可以让我们把散乱的知识点,组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促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结构化,让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

接着做练习题: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是19厘米,宽是12厘米。里面装有一些水,水深为9厘米。放入一个石头后,水面上升到1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通过计算交流。学生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展示这两种方法,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建立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模型。

方法一:

V水:19×12×9 =2052(立方厘米)

V石+V水:19×12×13=2964(立方厘米)

V石:2964-2052=912(厘米?)

方法二:

V石: 19×12×13-19×12×9=19×12×(13-9)=228×(13-9)=912(立方厘米)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之后,学生们很快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让学生们计算圆柱形容器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大部分学生看到这道题,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直说“简单”。有学生用第1种方法。求出了小铁块的体积。根据圆柱体积公式,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出石头和水的体积。用石头和水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于是我让他们再建立一个模型。像圆柱形的容器里面有一些水,加入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水淹没了物体,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果把所有的不规则的物体,比如石头、砖块儿铁块等都看成石头,你们能建立一个模型,帮助不会解决这类问题的人解决问题吗?

于是多数学生都能建立下列模型:

方法一:V水=πr?h1   V石+V水=πr?h2     V石=(V石+V水)-V水=πr?h2—πr?h1

方法二:V石=(V石+V水)-V水 = Sh2—Sh2=S(h2-h1)

学生建立了在圆柱形容器中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模型,然后再举例子验证这个模型。两人一组举例看看。他们用方法二和方法一进行计算,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全班交流,验证模型的普遍性。对于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喜欢用方法一。而思维比较好的学生更喜欢方法二。这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收获。没有经过学生组织的知识,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都不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吸收。而通过验证,学生才能体会探究的乐趣。

四、结构化的知识重建教师的教学观

教学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且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整体性把握学科知识结構的能力,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适应教学新形式要求,教师需要重建教育观。

(一)把结构化的知识串连起来

教材存在着内容的结构化,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结构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学习了分数、比、正比例、反比例以后,我们可以从结构化思想出发,把相关的知识串成串,变中抓不变。

(二)设计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是有机的整体,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了学习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教与学达到和谐的境地,但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如果只看教材内容表象,学生在学完按比例分配后,解决问题就有困难。课后的练习中有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以及长与宽的比,求长方形的面积。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把周长来按比分配,认为求出的是长和宽,用长乘宽就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先理清长方形的周长的实际意义:周长表示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直接用周长按比例分配得到的是两条长与两条宽,而我们要求面积,实际上在数长方形里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长(表示一排有多少个面积单位)乘宽(有几排这样的面积单位),因此要把先周长除以2,再按比例分配,就可求出正确答案。教师正确引导,从知识本质出发,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在结构化中抓核心,学习就很轻松了。

教师的改变,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增长智力,德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教师的一点点改变,对于几十个学生来说就是巨大的改变。教师要与时俱进,为了学生的成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是要给课堂带来变化。“变”是过程,“变”是方法,“变”更是目标。

内容的结构化是实现学科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换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应设计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聚焦核心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结构化的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结构化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00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46:15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12:13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