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旭斌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现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纯讲授的方式教学,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忽视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部分教师只是单纯讲授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交流、探索,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我从自身经验出发谈几点认识。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环境应有预设。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教师不要围绕“自我”,应当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对数学教学课堂做到适时科学调控即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从身心上有一种轻松愉悦欣然接受的感觉,而不是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负担。这样学生的头脑才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才会有创新意识。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兴趣激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动力。若学生没有了学习热情,不会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则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个人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讲故事,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无论课堂导入还是授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以讲故事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们讲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讲《古希腊国王与老农》的故事;讲有理数运算时我们可以以《龟兔赛跑》来导入等等。二是讲数学史,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同时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我们讲《勾股定理》可以讲探究勾股定理的历史及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数学,激发其兴趣。如讲函数时,我们可以以函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抽象问题理解的更深刻,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
再次,在課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思考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要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且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导过程,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我们要拓展教材,发现其中蕴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给予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叠一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实验、论证。在动手中使学生对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比如我们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让学生通过折叠来感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拼图从感观上对三角形内角和于180度进行感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点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而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