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摘 要:数字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不应固化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对其予以重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文章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创新性地采用游戏化思维,提出“激趣—解疑—高阶”分层次教学目标,针对性采用任务驱动、竞争合作、交互、沉浸体验式的教学策略,借助内容和结构游戏化的教学实施,结合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探索。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情境模式;交互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117-04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始终在寻找新时期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路径。游戏的快速发展,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曾指出,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的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注重实践和创新性,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前提。不可否认,“有趣”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游戏以其逼真的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任务机制和人机互动模式引起玩家的兴趣,符合建构教学所需的條件。作为伴随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典型的“网生代”,对互联网媒介有天生的亲近感,思想多变活跃。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师不妨学习游戏设计师吸引玩家的方法,把游戏化思维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中来,再把学生吸引回课堂,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界进行了对游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Bowman提出把视频游戏整合到教学当中的想法[1]。Gee强调了游戏在人脑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表明了将游戏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潜在可能,这一观点为游戏化学习指明了前景。国内关于游戏化教学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体育、幼教,是因其本身性质与游戏关联性强,得以较好地研究运用。游戏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还尚属较初级阶段,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添加一些小游戏来起到提升教学趣味性。王琴提出E-游戏化的探究、练习、导学和社区四种教学模式[2]。蒋宇等对采用游戏为主要的学习环境进行科学的学习模式研究[3]。Felszeghy[4]和国内的祁芝红[5]等研究游戏平台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参与度的影响。杨璐璐等[6]对游戏化教学模式特点作用进行了总结。金雅庆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通过网络教学产生的互动反馈成效进行研究[7]。
一、相关概念
(一)游戏化
游戏既是一种古老而基础的学习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和娱乐手段。“游戏化”不等同于游戏,而是将游戏中发现的有趣、令人兴奋的要素提取出来,应用在枯燥乏味的非游戏活动场景中,诸如课堂教学活动、理论知识学习。运用游戏化思维进行教学具有游戏的特征,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游戏。2011年,Deterding等提出了游戏化五个特点为学界和业界的许多学者所认同。2012年,简·麦格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将“游戏化”一词提到了新的高度。以往研究给出了相似的定义“游戏化是利用游戏机制和游戏设计技巧来吸引和鼓励人们完成他们的目标”[8];“是将目标、任务、社交等游戏元素以及规则、升级等游戏机制应用到非游戏系统中”[9]。用设计理论来表达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而非“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换句话说,“游戏化”的目标是激发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游戏化教学是优化人类动机的教学设计过程,而非效率优化。
(二)游戏化教学模式特点
因游戏与教学有诸多方面契合,游戏化教学便具备趣味性、交互性、合作性等特点。
1. 竞争和挑战的趣味性教学目标
游戏的趣味性是源于闯关、PK赛、TOP榜等竞争和挑战机制的设定激发了玩者挑战和社交层面的乐趣,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关键。游戏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为在课堂上营造挑战、竞争性的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黏性。
2. 情境性互动的课堂形态
“教”与“学”本身就具备互动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认知层面上抽象、晦涩的部分,将无形的知识经验和内容转化为外显、具体的课堂互动形式的主题活动,如“角色扮演”“讲稿”等情境性的教学与游戏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尤其是各类网络教育媒介平台,诸如投稿、弹幕、点名、“不懂”“红包”等各种情境形式的互动模式。
3. 合作性的教学机制
游戏机制使玩家明白游戏获胜与否与团队配合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只有团队协作方可获胜。这就是所谓“游戏伦理共同体,与游戏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而高度整合”[10]。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相互间的正向影响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过程只注重个体的感悟,缺少团队协同认知,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
二、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游戏化教学目标设计
游戏通过及时反馈与用户交互,展示目标、量化结果,从而激发用户的参与性。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结果的方向性指引,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可借鉴类似的形式。基于课程对学习过程的反馈延迟,教师应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创新性和实践性特点,参考游戏目标趣味性、情境任务性、合作性,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1. “激趣”——推动目标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章节知识点的特点,设置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初级认知目标,构建创意性为主的主题任务目标,注重兴趣建立。
2. “解疑”——过程性目标
根据游戏类型和体量的不同,游戏目标设计通常会使用综合目标和细分目标相配合的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分解设置游戏进阶式目标——以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目标和方案创新思维与创意表达能力的实践性过程目标。学生跟着任务的进程循序渐进,每完成一个任务及时对其参与度、完成度等情况给出评价反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获”。
3. “高阶”——开放性目标
创意本身具有实现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主观性特点。基于课程注重创新性的特点,设置可操作空间大的开放性目标。如贴近生活的人文、热点内容,让学生发表“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做……,因为……”的开放性讨论、辩论,并最终在创意的对比中完成自我判断,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反馈的强化,实现知识或技能由“会”到“好”的高阶提升,实现“为前所不能为”。
(二)游戏化教学策略
1. 任务驱动策略
游戏常采用弹性的游戏规则,以降低游戏难度,避免学生畏难或觉得太过简单而失去兴趣。同理,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解构教学内容、细化学习步骤,设置分阶段的任务难度,有基础课堂练习任务,更有难度可动态调整的课后作业等。学生想额外获得积分可以向老师申请任务,完成即可额外获得积分。
2. 竞争合作策略
竞争是驱动学生参与的强大因素,开展竞赛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既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针对广告、包装设计创意性特点,采用竞争合作策略,设置“头脑风暴”环节,根据小组完成速度和质量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只要有小组获得额外积分,就会激发其他小组的危机,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3. 交互式策略
交流互动作为教师反思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及学生内化学习成果常用的一种策略,针对包装、书籍设计创意构想表达类知识点,有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学习通、微信、QQ群进行媒介融合,借助媒介资源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虚拟空间上的分享、弹幕、点赞、评论,代替传统教学课堂上的互动。
4. 沉浸体验式策略
科艺融合,促进人的逻辑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利用“元宇宙”“赛博朋克”理念结合移动终端App设计、AR、VR技术、可穿戴设备、NFC、“扫一扫”,营造逼真的虚拟情境,创设沉浸式体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智能包装、数字书籍实现自由而沉浸的信息接收与体验,使案例教学融入游戏的愉悦、参与感。
(三)游戏化教学实施方式
1. 游戏化内容的方式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部分内容虽然进行了跨专业融合,但仍缺乏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掌控者必须将课程教学所需内容研究透彻,防止因内容晦涩,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和信心。参考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创设以体验学习理念为先导的游戏化内容。游戏源于民间并流传久远,通过游戏能实现文化的传承,本身具有文化性。教师可用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衣服或裤子折叠出“面孔”,营造一种代入感,作为图形创意,便于操作,鼓励大胆联想,引导形成自主创新意识。利用学生都喜欢的零食,用添加设计方法进行图形转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到主题中,将枯燥的同构设计理论内容灌输转变为生动的活动引导。
2. 游戏化结构的方式
认识游戏的本质,借助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建构情境教学。
(1)协同情境,突出合作性。采用多人组队形式,每组3—5名学生,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协同作战”游戏化方式,共同讨论选择一种方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小组作品,并进行代表上台提案汇报,其他组打分,得分最高組获胜。
(2)互动情境,侧重交互性。挑战设置、挑战形式本身的合理性是游戏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所有学生成为课程“玩家”,统一零颗星状态,通过考勤、回答问题、课堂活动的开展来获得星级。击鼓传花,在基础知识章节,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设置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借紧张感的情境提高课堂黏性。“快问快答”游戏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发送限时性选择题、判断题,指定学生回答,“实时”呈现答案、投票结果,激发参与感。游戏卡牌法,在卡片上设定平面与色彩构成设计要素,让学生随机抽取3张卡片,将抽取到要素运用到作品中,“不确定性”提升了兴趣。关卡设置,考虑到游戏化学习的难易程度,设置三个难度关卡。最低为“考勤”,中等难度为参与度和学习表现,最高难度关卡为“竞赛”。根据学生是否准时到课、是否主动表达、是否积极参与等不同程度的表现,获得1—3星。“随堂测”作为“关卡”,“通关”后,给予一定的“加星”奖励。分享设置,年轻一代青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代表年轻人媒介使用特色哔哩哔哩软件分享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弹幕、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语言等柔性互动方式的点评,升华教学效果。
(3)奖励情境,将教学过程转换成一种游戏过程。游戏的奖励情境是以金币、积分、徽章、玩家等级、排行榜等成就排名形式来激发玩家兴趣。将游戏化元素融入教学,设置明确的个性化奖励机制。排行榜前三位作为一种正面激励公布在课程QQ群里。积分方式,个人积分源于出勤、回答问题、阶段性作品等。设计类素材、作品、教程等优质学习资源分享也是获取积分的渠道之一,团队积分通过小组作品、汇报等方式获取,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师有意识地借助现有的在线游戏学习平台载体,如选择Kahoot!Moodle,在平台中添加游戏化插件的方法,实现排行、积分等基本功能。
(4)体验情境,突出实践性。“教育游戏”体验法:通过教育游戏,如“凡尔赛:宫廷疑云”“埃及:法老王之墓”解谜、推理类游戏,3D效果再现1685年凡尔赛宫、巴洛克风格绘画,让学生在体验游戏的同时实现对中外美术知识、不同文化的探索。“社会化”学习法: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以项目驱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互联网+”、设计扶贫,以赛促教,通过“课外吸收”实现实践技能提升。
三、游戏化多元评价机制
清晰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评价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高校常规的绩点、奖学金、推免、保送等学分制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评测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可采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为特点的“学习效果评价”取代教学评价来反馈教学,提升评价效能。
(一)以“创意”为核心的表现性评价
创意是摆脱繁重的认知进入自由想象的过程。学界对创造力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其由想象性的活动形成,具有原创性。基于主题、发散性思维、技巧指标,开发出兴趣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价值观及表现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
兴趣与态度:课堂中活跃的优秀学生就是宝贵的“硬核玩家”,他们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是课堂效果的反馈。
知识与技能:美学与生活经验建构出的设计规律、创新技巧。
思维与价值观:设计师通过内在的自觉能够传递积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物用观。对于设计者而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能直接体现并转化到设计过程和物化的结果中。通过可持续设计、人性化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表现:艺术表现素养是一种接近于玩的状态[10],运用知觉能力把自我审美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富于感染力的设计效果图表达的能力。
(二)“二维”等级评价
作品的评价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等级游戏激励元素可量化教学“反馈”。基于“反应”和“创造”二维度等级评价,形成对学生过程性-结果性表现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三层面的在线投票,既保证了客观性,又提高了参与性。
参考文献:
[1] 王玉珏.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J]. 山西青年,2021(11):39-40.
[2] 王琴. E-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蒋宇,尚俊杰,庄绍勇. 游戏化探究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05):84-91.
[4] Felszeghy S,Pasonenseppnen S,Koskela A,et al. Using online game based platforms to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 in histology teaching[J]. BMC Medical Education,2019,19(01):273-283.
[5] 祁芝红,刘玥. Kahoot! 游戏化学习平台及其教学应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4):86-89.
[6] 杨璐璐,黄泽平. 开放性、多样性、趣味性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8(06):86-87.
[7] 金雅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艺术教育,2022(09):221-224.
[8] 孙思洋. 交互系统设计中情感寄托与游戏化思维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2020(07):72-73.
[9] 姚洁. 使用游戏化升级大学英语教学[J]. 成都中醫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27-30.
[10] 王国银,杜军林. 论儿童道德教育的生活路径[J]. 学术交流,2010(11):206-209.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