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工智能时代普通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有效路径

2023-10-09 15:30吴自强梁绍楠李明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信息化

吴自强 梁绍楠 李明

摘  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各类智慧系统不断更新迭代。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工作方法的不断变化。这个现象在学生人口密集的普通高校里面更为明显,这也给高校日常开展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文章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领导、学生、管理干部及学校整体四个维度的建设方面开展论述,提出一种适应当下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系统模型,希望能以此优化高校学生数据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体系,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学生工作;信息化;数据画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68-04

一、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面对数千万的高校学生“网民”,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无疑是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算机设备应用和普及的数字化阶段、各类管理系统逐渐上线的网络化阶段、使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智能化阶段。在每个阶段该项工作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大力发展的必要性,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数据管理更加容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采用信息化计算机设备存储学生数据,可以将大量的学生数据保存在一小块硬盘当中,不仅节省空间,而且避免了随着时间流逝导致档案老化、丢失等问题的发生。被存储的学生数据在查询和调用时也更加地精准和便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学生业务办理更加便捷,服务质量不断优化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校园一卡通、网络课堂等越来越多的线上业务不断被开发,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办理各项业务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信息多走路,学生少跑腿”,学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学生需求分析更加科学,教育教学更有方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发现学生的特点及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数据,高校可以测评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困惑点,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数据,高校可以明确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融入社会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而可以有針对性地完善高校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当中,再加上高校网络教育资源丰富,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呈向上趋势。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依然存在不足,如各类信息系统多、存储数据冗杂、敏感数据较多、信息泄露风险较高、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到位,但思想与行动上准备不充分

现阶段,各高校均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发展重点工作当中,校领导和学生工作分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但是国内各高校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仍然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同一所高校,仍然存在多个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协同度不够、各自为战的情况。目前,国内高校各学生工作相关管理部门通常通过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学生管理工作系统,只实现了部分业务类工作的办公流程自动化,如学生选课、奖学金评选、就业签约等,但是由于缺少统筹考虑,各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性较差、融合度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垃圾长期堆积[1],导致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显现[2],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二)功能全面,但更新迭代速度慢

当前,各高校大力开发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线上服务功能,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全面且完善。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是以实际工作为载体的,通过部门分类,将各项业务功能分布在各部门的子系统之下。学生对学校学生工作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并不是十分清楚,以致学生遇事难以第一时间找到办理业务的线上入口,降低了系统的用户黏度,更新迭代速度也会受到影响。这也导致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在某个时期走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而5—10年后却出现信息化水平滞后情况原因之一。

(三)专人管理,但管理人员专业性差且工作精力不足

各高校在建设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时,都会安排一名信息化建设管理员负责具体落实该项工作。但由于高校岗位编制的限制,无法设置一个信息化建设管理员的专项岗位,所以各高校往往会将该项共工作补充安排到其他在职工身上,导致管理员出现多线工作精力不足的情况。部分高校安排不具备任何计算机专业基础的教职员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致使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只能服务学校发展,但难以引领学校发展。

三、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有效路径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上下一盘棋

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科学地设计学生工作体系。高校可把一个学生想象成由若干个字段的数据信息组成的数据画像。这个数据画像中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学生的基本信息是指姓名、性别、籍贯、学号、学院、宿舍、年级等学生入学之初便有的数据信息。阶段性成绩是指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等学生入学之后通过努力而获取的数据信息。学生的入学、大学中生活以及毕业离校数据画像如图1所示。

在大学的环境中,一个小的数据信息团被注入新的数据信息后,各个数据字段不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数据信息,形成了一个大的信息团。这个数据团,就是这个学生毕业时的数据画像。高校可以将画像中的数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要想实现上述效果,描绘好数据画像尤为重要。这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的主体作用。针对信息化建设尚未推动或发展较慢的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协调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等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针对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的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主动进行平台的整合、学生数据的治理。以招生数据为源头,以就业数据为收尾,避免数据源不准确导致的重复统计。

(二)以人为本,根据学生需求搭建系统模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学生工作的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应符合学生校园成长路径、成长规律,实现从迎新入学教育,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校园服务,再到毕业文明离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链条”服务,各阶段需求的“一站式”办理。所以,高校在开展面向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建设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可以参考图2所示模型。

系统用户界面端以学生需求为主线,分为入学、在校、毕业三个阶段。其中入学阶段主要涵盖新生报到等业务。在校阶段主要涵盖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相关业务。毕业阶段主要涵盖毕业离校手续以及就业签约等业务。系统后台管理端以责任分工为主线,将相关业务按照责任部门、科室进行分类,并通过指定的逻辑关系,将各类数据有机合理的关联在一起,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学校人才培养事业进行评估反馈。

系统模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用户界面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系统的用户使用黏度,从而加速系统的迭代升级;二是系统后台管理端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校园各部门面向学生业务进一步融合,建立起关联机制,将“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到细处;三是将子系统集合在一个技术平台上,打破了数据治理过程中的技术壁垒,解决了子系统之间相互孤立的问题[3]。

(三)加强队伍建设,避免单兵作战

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教育工作,以达到科学地设计教育工作的效果。那么,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涉及的所有工作负责人都应该纳入这支队伍当中,建设图3所示的工作队伍。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组成。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牵头部门安排。各相关部门需安排部门工作人员与系统管理员以及各部门相关业务负责人对接工作。

这样做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管理模式更科学。一般情况下,其他工作系统的管理模式是“领导小组—管理员—各部门联络人”,如财务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区别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的地方是学生工作系统往往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所以领导小组同时下设管理员和各部门联络人是更加科学的方式。二是将管理员的工作分解,为管理员同时负责其他工作提供可能性,达到不需要增加管理员专项岗位编制的效果。三是将具体业务负责人纳入信息化队伍建设,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

学校还需要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顶层机制建设中增加配套的管理体系及激励措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针对校园内参与学生信息化建设系统的相关部门、相关业务人员建立系统且完善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增强系统人员管理的统一性。

(四)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高校管理人员在具体的系统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对校内各机构部门而言,各部门工作因此更加协同,职能进一步健全,运转效率提升,由原先的“各自为战”转化为“交叉融合”,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公用、流转互动。对学校整体而言,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的优点,统筹研判、快速响应,能为校园治理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4],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此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校内各部门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优化升级及各部門的交叉融合,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品牌,提升育人实效。所以,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尽早实现学生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5],向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迈进。

参考文献:

[1] 胥文勋.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3-56.

[2] 李希明,土丽艳,金科. 从信息孤岛的形成谈数字资源整合的作用[J]. 图书馆论坛,2003(06):121-122+61.

[3] 黄骊.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J]. 智库时代,2018(30):267-268.

[4] 邢惠子.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22,19(09):81-84.

[5] 刘卫国. 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及其相互关系[J]. 中国铁路,2011(01):83-86.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