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星球 张作尧 周菀娇
摘 要:人文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环境下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略的先进理念,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在实践教育方面,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研学旅行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的教学设计及其实践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研学旅行;育人体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64-04
人才教育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功利主义及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关注的重点都在考试分数上,不重视实践教育。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当重新科学定位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将研学旅课程融入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水平。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现状
首先,新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发生了冲突,虽说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职业教育重在实践,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在理论方面,学科考核理论知识熟練程度在评判中也占据很大的比例,故当前不少教师还在延续这种教学方法。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综合发展的要求,亟须通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使教学活动更丰富。
其次,教学内容创新性有待提升,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只跟随教师的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所学知识,却难免令人感到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难以发挥高职教育的意义。部分院校对人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课程内容方面常常存在长期不换的现象,缺乏创新性,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陈旧落后。
最后,教学方式改革力度不够,课程改革以来,学科课程内容愈发多样,新教育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也应当随之进行合理调整创新。部分院校目前在教学方式改革力度方面显然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化,可以借助研学旅行方式的融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真正使教学改革得以落实。
二、高职院校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的教学设计
(一)构建课程监督体系
课程监督体系是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课程状态进行必要的监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预警作用,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据此制订合理预案,针对性地提供引导和帮助,积极与其他科任教师合作,打造全面的监督网络[1]。首先,教师要承担起自身课程监督主导的责任,转变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日常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是宏观课程状况,并根据学生的课程反应与行为表现分析学生的课程问题,明确产生课程问题的原因,为后续制订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案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要扮演好课程引导者的角色,例如除了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予以适当帮助之外,还要针对他们的细节问题展开面对面、心贴心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正视自我,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不是一直给自己施压,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有益身心的活动建议,当其感到状态不佳的时候以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排解,比如看书、画画,或参加入集体活动。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关心和监督,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熟悉,毕竟学生往往是发现身边同伴问题的第一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集体活动机会。此外,可适当举办知识与技能竞赛和研学旅行,不但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发现人生的意义,还可以让他们在集体氛围中放大快乐的体验,为其提供能够释放不良情绪的平台。
(二)构建课程管理体系
为确保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效用的发挥,高校需完善课程管理体系,让教师在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之后,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从而提高教育效果[2]。例如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启之前,可以制订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积极向自己咨询,培养他们的求助意识,尽可能实现师生互动的常态化,有效减少研学旅行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达到设置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或是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团体辅导活动,即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团体情境,借助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学习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重新调整自我状态、不断强化自我,以全新的状态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不但有助于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尽快建立坦诚、亲密的关系,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强化,从根源上解决教育问题。另外,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研学旅行的学生进一步舒缓紧张心情,宣泄消极情绪。
(三)构建课程评估体系
课程评估体系是针对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课程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测评的过程,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研学旅行期间的学习效果[3]。通常情况下,测评工作有两种可选择途径:其一是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合理问卷并发放给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根据所回收的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学生的课程状态数据;其二是直接深入学生内部实施走访调查,教师只有切实了解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课程引导的效果才会更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的关注点都在实践内容与实践方法的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与课程状态,始终没有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真正改善。因此,教师应定期走进学生群体,与他们进行亲切的交流和沟通,给予他们温暖的关心和问候,以便更好地掌握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与科任教师做好沟通,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在学习、思想与课程等多方面的需求,确保评估价值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的有效实践
(一)明确发展思路
1. 实现发展机制的创新
首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实践教育纳入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当中。其次,做好联合管理,打造完善的实践教育管理模式,比如由市政府出面落实整体布局规划及管理工作,将实践教育的发展责任妥善分配,督促其完成研学基地选择与建设等相关工作,共同扶持促进研学旅行课程的顺利開展。最后,组建领导小组,打造教育组织会议制度,积极与各部门协调合作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颁布发展政策文件。
2. 加强经费支持力度
制定以政府为主体,“政府投入、社会投入以及家庭适当负担”的协同机制[4]。例如扬中市某高职院校现阶段平均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就学成本为9019元,包含财政投入7130元,占据总费用的79.5%。根据相关统计,近三年以来,该市实践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在总教育投入中的比重增加,并且在2021年设立了生均共用经费制度,在全省范围内落实了研学经费项目;助学金项目资助面也已覆盖全省8%。
3. 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支持,因此稳定的师资力量十分重要。在实践工作中,通常可以通过增加进编渠道或跨学段转岗等途径,保持高职院校教师编制数量,稳定师资力量,可开通免费培养项目,为师范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签订就业协议,使新增教师数量能够满足办学需求。例如成都市近些年通过免费培养的方式招收的师范生已有70余人。财政教育经费方面也逐渐向师资力量建设工作中倾斜,为教师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二)确定实践内容
1. 注重知识点的融入
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要结合教材知识点,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因为教材不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依据。反之,如果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忽视了教材知识的价值,盲目向外拓展,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尤其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种研学旅行课程方式往往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融入更多的知识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的问题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自主思考与探索。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注重对新旧知识联结点的巧妙利用,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及探索欲,由此激发思维活力。学生思考后形成经验,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这有利于打好专业基础,为后续精深知识学习作有效铺垫。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并非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帮助他们打造出合理的知识联结网络,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合理规划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根据以往教学实践发现,优质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研学活动时间十分有限,可用于课程教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对教师精准定位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要求就更高了。
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明确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验,使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产生清晰的认知。要达到这个目的,选择的教学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教学检验的需要,这样才能判断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拓展类研学旅行课程。
其次,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内容,同时可以设置合理的难度梯度与题目形式,避免单一的口头问答,尽可能结合学生特点保持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螺旋式上升”,比如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转变,或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知识点思考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最后,重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与多样性,通常情况下,这二者紧密相关,良好的内容层次也能够为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可以不拘泥于专业类知识,还可以涵盖物理、生物等各个学科,甚至是现实生活。
(三)结合学生需要
研学旅行课程有其独特属性,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些属性一般包括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难度、研学旅行课程总量、研学旅行课程时长以及研学旅行课程形式,能够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1.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难度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难度主要由教师决定,所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学生之间,无论是学习基础,还是学习能力都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应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难度,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难以跟上课程进度;难度过低,又不利于优秀学生的个人发挥,影响学习效率。因此,设计出难度适当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十分关键,让学生能够在思考或寻求外力的情况下得出答案的效果最佳,使得基础薄弱与基础扎实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掌握学科知识关联,提升学习自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5]。
2.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总量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并非数量越多越好,俗话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才能够发挥其学习促进作用,而过多的课程量只会适得其反。数量多、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关注,但难以保证学习质量,并且教师可用于研学旅行课程的课堂时间有限,当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超过了合理范围,学生势必要挪用部分课余时间来解决问题。如此一来,研学旅行课程将流于形式。所以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量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3.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形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今研学旅行课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打破了过往单一形式局限,课程内容与形式也应当跟随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这个过程中可以涉及多种教学内容,学生正处于思想与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加彼此之间相互探讨的机会,相当于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其一,小组研究。小组研究形式的研学旅行课程适用于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在研学旅行期间打造问题情境,诱发疑问,让学生在小组探讨中不断启迪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问题的不同解法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二,联系生活。专业知识大多枯燥,很多学生都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但是如果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现状,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与课程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身边事物,并结合实际需要将其融入课程。
其三,实践体验。众所周知,动手实践有利于改善学生思维状态,使大脑高度活跃运转,手脑共用的过程中,会促使学生提升问题意识,这个时候只需要稍微点拨,就会让学生想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问题,拓展大脑思维,完成从机械模仿到探索创造的有效过渡,从而打开思路,释放更高潜能。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实践体验非常重要。
四、結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在高职教育中做到人文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很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倡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研学旅行无疑是实施实践教育的科学途径,教师应当在明确高职院校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构建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推动二者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珊珊,严小燕,邬艳艳. 基于研学旅行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策略[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91-94.
[2] 刘松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3):211-213.
[3] 李攀. 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旅游纵览,2021(19):43-45.
[4] 苑鑫,郇宜秀. 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 当代旅游,2021,19(28):85-87.
[5] 周伟伟. 研学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0(11):74+76.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