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政敏 梁玲
设计人员除了要具备突出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文章基于中澳合作办学,探讨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更好地促进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TU74;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48-0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办学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高校许多专业开展了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国际交流合作,旨在适应新时代培养优质人才,努力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来,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得以快速发展。合作办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仍然处在持续探索的进程中,如何优化和改进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设置成为亟须解决的一类问题。本研究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基础,对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寻求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能够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完善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1]。
一、构建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建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中澳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课程内容的协作与补充,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澳双方在进行办学课程体系构建时,难免会面临观念、侧重点、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专业本身又对于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专业性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一味地延续澳方在此方面的教学模式,还是过于凸显中方的教学优势,都可能会导致中澳合作办学预期的目标无法实现。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除了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准备工作之外,还要结合合作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模式的调整与协商。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具体而言,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建筑设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建立空间框架,然后将其所思所想以图形为语言呈现出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虽然能够产生特别的创作想法,但却无法将这一想法以适宜的方式展现出来。基于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的建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汲取中澳双方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经验优势,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辅助与实践,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上的提升[2]。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图解思考能力,即运用文字思考或理性思考模式解决图形与图示语言问题的能力。对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使其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采取数理分析的方法,而建筑设计要求学生能够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基于中澳合作办学的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突破传统建筑表现类课程存在的束缚,使课程内容能够与建筑设计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二、基于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建筑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设定的建筑规范标准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无论是建筑结构的设计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会受到政策要求、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推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体系,确保教学内容既能适应国内的教学环境,又能与国际标准相呼应,加强中澳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完备的交流平台,导致国内院校与澳方院校之间的互动不足,使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这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导致了教学品质降低,影响了合作教学的深度发展。
(二)办学定位仍需明确
中澳合作办学既不是一味的“引进来”,也不是只顾输出的“走出去”,而是通过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品质和教学层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的合作办学模式长期以来始终以面向澳方输出学生为主,教学理念的创新力度不足,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有所欠缺,导致预期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不仅如此,缺乏完备的评价和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也在无形中阻碍了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合作办学变成了两地办学,即便已经设置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也未能将其落到实处,过于注重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执行监管,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合理评价。
(三)课程融合浮于表面
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规划各不相同,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兼顾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单纯地将中方课程与澳方课程叠加在一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逐渐出现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无法得到保障,致使许多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降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效果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课程融合只是表面上的融合,未能进行深层次的改进[3]。
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与预期的培养国际化的建筑设计人才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需要优质的双语教师参与其中,中方院校缺乏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优质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结合国外建筑设计相关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国外更加注重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学案例、线上与线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辅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更加倾向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作能力。
三、基于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策略
(一)优化建筑表现的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是提高中澳合作办学品质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中方还是澳方,都应当致力于为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空间和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能力的同步提升。建筑表现课程本身就属于一类系统化、全面化的课程,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应当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需求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配置,让学生能够在建筑表现课堂上把握课程的要点,充分调动其创新思维。
首先,国内高校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适当进行课程简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以便为建筑表现课程的推进预留充足的时间。例如部分参与中澳合作办学的高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开设英语类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但实际上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其教学效果与预期并不相符。建议高校在推进基础英语教学的同时,适当融入专业英语内容,发挥双语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带领学生自主搜集和使用英文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应当加强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其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与常规办学模式之间具备的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但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段接受和融入双语教学模式的时间,即先采取汉语与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再逐步增加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频率,最后让学生接受全英语教学模式。当外方教师授课时,可以安排一位中方教师在旁辅助讲解,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逐步适应全新的教学思维,另一方面提供中方教师参与到外方教师教学进程中的条件,有助于教学理念的相互融合。
最后,采用灵活性的教学评价模式,定期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采取交叉培养的课程模式,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架构,协调好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4]。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相互独立,但又紧密相关,建筑表现课程作为其中的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的辅助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建筑表现课程教学可以与建筑制图课程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提升制图能力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好的建筑表现效果。
(二)改进建筑表现的课程形式
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有足够完美的课程形式作为支持,中方和澳方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趋于完备,课程形式的优化与改进需要双方取长补短,紧密衔接。
首先,中方与澳方院校应当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建筑表现课程的整体布局都应当科学合理,在凸显双方课程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之上,找准衔接点、搭建融合点,结合课程的教学大纲豐富教学资料、调整授课计划,避免出现教学重复和教学内容遗漏的问题。考虑到双方在课程形式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直接将一方课程代入另一方的课程结构中,可能会出现相互排斥的情况。建议双方加大合作课程的开发力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在汲取对方教学优势的前提之下,融入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前沿的理论知识。
其次,赋予理论课程更加显著的实践性价值,参考中澳双方的课程设计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使课程形式和教学内容能够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相契合。学校应当结合实践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规划,适当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充分借助现有的建筑资源,在学习对方的建筑设计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澳双方可以选择共同开办艺术展、设计展或者相关比赛,让学生能够获得展现自我的平台,从他人优秀的设计中获得灵感和启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双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多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获得不同方面的课程指导。
(三)优化教育资源与双语师资
教学资源和教学师资相对匮乏是导致中澳合作办学模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此类问题,双方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首先,应当积极引入教学资源,加强中澳双方的协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中澳双方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体制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合作开展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不能只是基于教材,还应当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建立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学生可以同时接受国内与国外建筑设计领域的核心知识,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得进步,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建立优质的双语教师人才队伍。面向社会各界招收优质的双语教职人才,将双语教师培训视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长期推进,重点关注兼具丰富教学经验和突出专业能力的优质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双方合作资源,定期派遣教师去国外院校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达到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针对双语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出适当调整,为双语教师提供更多合适的规则。例如,适当提高薪资待遇、提供更加丰富的进修机会等,激发双语教师的教学热情[5]。
最后,为中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创造适宜的平台。高校可以借助线上平台为中澳双方的任课教师提供分享经验的机会,以便其在专业教学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到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要时还可以从学术研究延伸到项目合作领域,使双方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磨合,为达成更高品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付出努力。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建筑设计属于服务类行业,在专业培养上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的建设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结合中澳合作办学,不仅要加强区域性企业的深入合作,也需要澳方构建外企与学校的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应取于“工”,用于“学”。高校要学习中方和澳方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学校最新的设计成果,激发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使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及设计趋势。基于中澳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和优势,发挥本专业特色,巩固原有办学成果,积极探索中外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不断完善和改进。开阔国际视野,保证中澳合作办学建筑设计专业建筑表现改革紧跟行业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国内接轨、与世界接轨,使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社会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澳合作办学有助于将来自中澳双方的优质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合作办学项目的推进仍然处在持续探索的进程中,针对建筑表现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逐步优化建筑表现的课程结构,改进建筑表现的课程形式,优化教育资源与双语师资,積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且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晓敏,余纲,程文红. 中澳职业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下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4):27-31.
[2] 程文红,刘晓敏. 基于《悉尼协议》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探析——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3):15-18.
[3] 徐莹. 建筑空间认知与快速表现基础教学实践与研究[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12):128-129.
[4] 解凌竣,王国文. 胡格模式下仓储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改革初探[J]. 现代职业教育,2021(07):120-121.
[5] 江晖.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8):38-40.
(荐稿人:陈炳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