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模式下高校社会创业课程的设计逻辑

2023-10-09 15:30潘书惠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潘书惠

摘  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创融合)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各环节,该模式是促成教育综合改革系统工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程教学实施的动态程式。我国高校的社会创业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融合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突破的地方。探討专创融合模式下的高校社会创业课程的设计与创新对于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社会创业;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60-04

近年来,为响应国务院“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国开始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宏观层面上,完善人才培训质量标准包括制订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多部门联合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制订教学质量标准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着力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结构及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并打通相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深入实施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跨界合作、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倡新型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创融合)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各环节,该模式是促成教育综合改革系统工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程教学实施的动态程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是指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和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活动内容与步骤的时间序列构成以及相关因素的效应策略[1]。但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局来看,还存在定位不准、理念不清、与专业教育脱节、优质资源短缺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能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未能与专业教学深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专业化发展、如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微专业建设,这些都是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结合教材分析和教学实践工作重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下社会创业课程的设计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的背景

创业可分为商业创业、社会创业和内创业三种类型。其中,社会创业活动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创业形式活跃在公共服务领域,是一种不同于非营利组织和一般商业创业的创业模式,被认为是当下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组织形式。目前,社会创业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双重属性被国内外学者认可[2-4]。学者们在总结了国内外多位研究者及机构关于社会创业的定义之后,提炼出了三个特点:社会创业必须具有明确的社会使命;社会创业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点在于创造社会价值;社会创业的创新性则主要体现在组织创新等方面[5]。社会创业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社区服务、养老、环保、教育、助残、扶贫和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创业利用商业机制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的成效日益凸显,社会创业教育的价值逐渐被更多高校和社会机构认可。学者将国外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6]: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社会创业教育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关注社会创业教育;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部分美国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开发并设置了一系列公共部门的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致力于解决全球社会和环境问题的领导人,这也为社会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至2009年,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和高校合力推行社会创业教育的鼓励措施,社会创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第四阶段为2010年至今,社会创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传播,社会创业教育也走向国际、趋向成熟。2008年,全球共有35所高校开设社会创业专业,到2011年,仅美国就有148所院校开设社会创业教育课程[7]。

相较而言,我国高校的社会创业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融合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突破的地方。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创业课程的创新设计具有双重意义。对学校而言,社会创新驱动和创业引导有助于改变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长期脱节的现状,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对师生来说,在课程和培养环节、研究选题和教学管理方面会实现质的提升。目前国内相关的教材比较匮乏,相对新颖且编写比较完整的材料是由魏拴成、王晶等编著的《社会创业学:社会创业思维·过程·实践》,该书于2021年出版,属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内容涉及社会创业概论、创业能力开发、机会识别与评价、商业模式、法律与伦理等。结合对于社会创业的研究发现,该教材在结构上可进行更为系统的调整。全书15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知识及实践模块,根据教学逻辑重新整合相对庞杂细碎的内容,这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为清晰,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二、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社会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创业经验教训,在项目模拟中进行创业思维训练,培养并实践社会企业家精神。课程可作为商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相关院系的专业选修课。以成都大学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3个本科班,共82名学生,授课周次为16周,每周2节课,共32课时。

(二)课程设计

有学者[6]在杰姆斯·斯蒂文斯等人提出的社会创业PCDO(人、环境、交易、机会)的模型[8]基础上,建构了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共分为四部分:创业基础知识部分、创业技能提升部分、创新为主的创新创业精神部分以及社会责任感为主的社会创业精神培养部分。参考该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教师的具体教学设计可从三方面展开:“课程+”,即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融合;“教师+”,即院校教师与社会导师融合;“项目+”,即企业课题与社会挑战融入课堂与活动。在此基础上,课程设计将以五大模块展开,每堂课都有明确的主题,融合理论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倡的“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模式也将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每个板块的不同主题都会围绕挑战性问题设计课程,辅之以每堂课后具体的任务(个人任务或团队任务),包括阅读、规划设计、调研活动、小组项目等,师生课内外持续性开展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寻求解决自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创新方式方法。在本课程的最后阶段,学生将以小组的形式(3—6人)发布各自的社会企业企划书,并在最后的模拟路演中进行宣讲与互评。具体模块内容如下:

1. 模块一:社会创业概述(三周)

本模块包括三个部分:(1)社会创业的概念;(2)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3)社会创业和社会企业的特征。

本部分,学生将通过几则短视频直观了解社会创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大学生社会创业者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主要围绕教师提出的三个相关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最为重视什么?视频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部分?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创业的特征,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特征推导社会创业的概念。模块一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创业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将社会创业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并参与主题讨论后了解: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相比,更加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创业者与一般的商业创业者相比,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创业环境与商业创业环境比,更需要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公益理念的营造[5]。

2. 模块二:社会创新(三周)

本模块以理论学习为重点,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创新、一般创业理论、社会创业理论。

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方式,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四个一般创业理论(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威克姆创业过程模型、效果推理理论、创业叙事理论),随后引入社会企业光谱理论、社会拼凑理论。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图形工具的使用,尽量绘制可视模型向学生讲解,便于学生快速抓住理论重点和其中所呈现的关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模块三:商业模式(三周)

本模块包括两个部分:商业模式;模拟项目。

在第一部分,教师应参考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经典作品《商业模式新生代》,承接模块二理论学习中采用的可视化语言,向学生展示“商业模式画布”。学生将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商业模式的内涵、构成元素、类型以及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合理性检验方法,分小组制作各自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手册。其后,各小组可选择成立独立项目组,开启各自的社会企业模拟项目。

4. 模块四:社会企业发展(三周)

本模块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企业管理、社会企业生态系统。

此部分中,教师将以国内外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社会创业筹融资管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及营销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被鼓励运用并发展系统性思维,并了解生态系统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运作方式。

5. 模块五:社会创业中的法律与伦理(四周)

本模块包括三个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社会企业创立的法律形式、创业过程中的伦理与社会责任、小组模拟路演。

本学习模块,学生将掌握社会企业创立的法律形式,熟悉创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并在案例分析及自己的小组项目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社会创业中保持其社会使命不偏移,这一点也涉及国内社会企业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社会使命稳定性机制研究。教师可在课内外分享相关学术及行业平台,鼓励学生关注并跟进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持续关注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领域。学生将在最后一周以模拟路演的方式集中展示他们自己的社会企业项目,本次路演除了有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环节之外,还将邀请一些企业社会责任部(CSR)及本地社会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参加并交流,优秀的社会企业项目将会被推荐到学校层面或相应社区层面。

整门课程的学习模块简图如下:

(三)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包含个人报告、小论文、期中考试、小组项目与课堂参与。

学生将在模块一学习结束后,完成一份“我所关注的三位社会企业家”档案编辑,并在课堂上做分享报告,此部分占总评分的15%;模块二学习结束后,学生将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用模块一(社会企业概念、特征)和模块二(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理论)学到的知识就自己所关注的一家社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此部分占总评分的15%;模块三(商业模式)学习结束后,将会安排一场期中考试(主体为单选题和少量论述题)检验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掌握程度,此部分占总评分的20%。从模块三开始,学生将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项目,任务包括制作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手册、完成社会企业企划书并进行模拟路演,这些小组任务占总评分的40%。此外,学生的出勤和课堂参与占总评分的10%。

以上设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每个重要的结点安排相应的作业和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理解,这些作业和任务的设定都强调紧扣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周围的世界,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在课程后半段的小组项目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且在实践中实现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本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三、结语

专创融合的理念下开展高校社会创业课程设计,需围绕其核心“创学结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教学平台的搭建方面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尤其需要注重师生共创和实践导向(包括过程与成果),使教学互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論与商业模式等),在实践中锻造相关专业技能(机会识别、沟通协作、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等),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创造思维,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

专创融合模式下社会创业课程需要以现实需求和真实问题来驱动,基于价值创造创设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情境,帮助大学生在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提升。具体而言,教学过程应依托专业、行业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项目,按照真实业务流程驱动教学过程,参照工作内容分解真实任务,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充分体验。教师应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卓,马鹏常.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体系[J]. 职业教育研究,2022(02):84-88.

[2] Dees G.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EB/OL]. (2021-05-30)[2020-12-20]. https://centers.fuqua.duke.edu/case/wp-content/uploads/sites/7/2015/03/Article_Dees_MeaningofSocialEntrepreneurship_2001.pdf.

[3] Tracey P,Phillips N W,Jarvis O. Bridging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a multilevel model[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1,22(01):60-80.

[4] Pache A C,Santos F. Embedded in hybrid contexts:How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respond to competing institutional logics[J].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2013,39(B):1-35.

[5] 魏拴成,王晶,葛鳳,曹扬. 社会创业学:社会创业思维·过程·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6] 宋华明,徐敏,郭小贤. 社会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逻辑与改革方向[J]. 中国农业教育,2021(03):58-66.

[7] 徐小洲,倪好. 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研究,2016(01):143-149.

[8] Stevenson J,Wei-Skillern J.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Same,different,or both?[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2006(01):1-22.

(荐稿人:陈瑛,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