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褒琳
摘要:随着西安、合肥、上海、苏州等研学旅行试点的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回顾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相关文献,首先,对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辨析;其次,论述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进展;最后,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析两者的差异,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明未来的国内研究方向。
关键词:研学旅行;研究进展;启示
一、研学旅行概念的界定
目前,研学旅行的定义尚未统一,国内学者大多以修学旅行的名词替用,而国外学者则使用教育旅游一词。
Ritchie等人认为教育旅游是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过夜游客和远足游客)将“学”作为主要或次要的旅游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普通教育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国际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语言学校学习,学校远足和交换生项目)。教育旅游可以独立或正式组织,教育旅游目的地可以自然或人文的景点。
修学旅行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明治时期,从教育角度来看,日本的修学旅行是通过旅行的形式让学生直接体验社会,学习自然文化知识,培养与人相处的协调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国内学者认为修学旅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张其惠从三个角度界定修学旅行:1. 从旅游主体角度,修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教育科普;2. 从旅游动机角度,修学旅行是以“人格修炼”为主导的旅游活动;3. 从旅游特征来看,修学旅行是一种“游学相伴、游学交融”的旅游项目,旅游主体包括任何旅游者。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认识有两个角度: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研学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目的,离开常住地,到特定地区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文化专项旅游活动,其旅游主体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学生群体,也可以是非学生群体;而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特指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
从表1可见,教育旅游包涵两类:一类是旅游优先的教育旅游(tourism first),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以及成人教育旅游;另一类是教育优先的教育旅游(education first),包括大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语言研修以及交换项目等旅游活动。因而研学旅游可视为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而研学旅行和修学旅行是相似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两者旅游主体是广泛的,可以包含任何以学习为目的而旅行的人,从狭义上讲,两者的定义则以学生为主的旅游者,参与学校组织的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了解社会文化为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
二、研学旅行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研究
这里旅游者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研究。研学旅行的动机非常多样化,包括对他国语言,文化和人的好奇心;对艺术,音乐,建筑或民间传说的兴趣;对自然环境,景观,植动物的启发;或者对文化遗产和历史的深深迷恋等。Richie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文化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和幻想性动机等五种类型。
学生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寻求挑战,得到自我的实现,属于幻想性动机;Stanislav等人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东欧的留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个人动机,为了改变原先的生活方式或寻求挑战,到其他国家进行旅游学习。在陌生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留学生会自我激励,并与其他外国或当地学生进行交流,获得经验。另一种是出于教育学习的目的,满足继续深造的要求,属于社会性动机。Abubakar等人在研究北塞浦路斯的留学生的旅游动机时发现,学生来此的主要是为了学习,而激励学生出国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当地的文化、治安和生活水平,学费和奖学金等。
在旅游行为方面,国内外学者倾向对大学生的研究,而中小学生的旅游行为研究较少,钟永德在研究青少年红色旅游行为偏好时,发现青少年倾向与选择自然山水类的红色旅游,对人文类的红色旅游不太感兴趣,主要是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
(二)研学旅行目的地
1. 研学旅行目的地类型
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可以依据使用机率、学生偏好、教学目标和对象、活动的方式和属性作不同的划分,主要划分类型见表2。陈瑞华则将研学旅行目的地细分为以下十一种类型:休闲农场;动、植物园;主题乐园;遗址遗迹;名胜风景区;野外探索;社会教育机构;交通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私人企业;政府机关。
2. 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研究
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诸如学生安全,资金赞助,教师动机和态度等,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的首要因素,这就导致学校的研学旅行会选择一些安全性很高景区进行游览观光。叶依涵也指出小学在校外教学目的地大多以主题乐园为主,并且主要是通过教师讨论决定的,这都是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其次,学者们也关注教师和父母因素,Baker在研究研学旅行的责任文化中发现教师所承担的诉讼和刑事指控风险会影响他们对研学旅行的态度和意愿,这对目的地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Revell还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意愿也会影响目的地的选择。此外,目的地自身的属性因素也很重要。Anderson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三地研究发现博物馆往往很难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忽视了教师的价值,这影响学校对博物馆的选择,提出博物馆的设计程序要最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善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而在国际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研究中,Mazen认为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与目的地选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确定五个推因子(逃避现实,个人因素,享受自然风光,探险和寻求知识)和六个拉因子(文化和自然景观,旅游费用,目的地形象,社会环境和安全因素)。
(三)研学旅行市场研究
研学旅行市场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国内外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教育形式的旅游研究。Cooper在英国发展创新的旅游景点的研究中,提出要关注孩子教育的旅游需求,认为教育游览是旅游景点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强调教育游览的价值。而国内学者们也较早地发现研学旅行的市场潜力,并在研学旅行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世界遗产型研学旅行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指出我国研学旅行的主要客源地是欧美和日韩,同时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三、研究总结与启示
通过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国外研学旅行开展较早,发展机制也日渐完善。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国际教育旅游,特别是国际学生的旅游流动性及目的地选择的研究。在国内,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关注,研究内容更侧重于对研学旅行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探讨。而在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方面,国内主要是台湾学者在研究。另外,国内研究的对象更多集中大学生群体,而忽视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行为和认知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也存在差异,国外学者多是以长期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数据,更加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国内研究缺乏理论方法的指导,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定性的描述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较少,很多研究仅仅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国内未来研究的启示。
(一)深化和拓展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
1. 加强对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受到“文化转向”,女权主义和新童年社会学的影响,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及其地方体验。而随后的几十年里,“儿童期”或“儿童”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课题,其研究的内容日新月异,研究方法与理论推陈出新。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研究还在萌芽阶段,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本国国情,从旅游角度,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的旅游行为,旅游需求和认知。
2. 加强研学旅行目的地研究。国内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学者探讨较少。但随着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提出,国内要立足本地的教育环境和地方特色,加强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类型划分以及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加强研学旅行的定量研究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方法使用较少,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是研学旅行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未来的研究要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对所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同时,注重与本土基础理论的结合,创新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Ritchie BW. Managing educational tourism[M].Lon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3.
[2]张其惠,王鉴忠.修学旅行研究评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3]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J].中国德育,2014(17).
[4]Tashlai I, Ivanov SH. Educational tourism-the case of Eastern European students: driving forces, consequences, and effects o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Today (Forthcoming),2014.
[5]Abubakar AM, Shneikat BHT, Oday A.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educational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4,11.
[6]陈莉.旅湘留学生跨文化旅游行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7]孟宪林,李树峰,李翠霞,等.秦皇岛市俄罗斯留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8]钟永德,张清,杨泽坤,等.青少年红色旅游行为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沙市青少年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9]陈瑞华.运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序法(FAHP)于校外教学地点选择因素之研究[D].国立台东大学,2010.
[10]叶依涵.彰化县国小校外教学目的地选择之研究[D].国立台东大学,2008.
[11]Anderson D, Kisiel J, Storksdieck M. Understanding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field trips: Discovering common ground in three countries[J].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2006,49(3).
[12]Rohmi MYG. Motiv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oice among Arab students of Malaysia as educa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D].University Utara Mlaysia,2012.
[13]陈淳,朱竑.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J].热带地理,2015(0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