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党中央群众路线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工作已经形成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课题,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工作;咨询
1 高校辅导员应该学会与学生沟通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和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中,首先最重要强调的就是讲到的问题就是学会沟通。“听和说决定了沟通的方向和内容,沟通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仅要听对方发出的声音和词语,而且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对方的心,听出对方词语背后的意思。”
1.1 学生表达需要仔细理解
日常工作中有时候辅导员没有听到深层次的含义就急于给学生做出答复,使得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导致处理事情偏颇。辅导员给出的意见往往不是学生最迫切需求。与学生谈完后,看似学生不再发表意见,辅导员自认为工作也似乎做到位了,其实不然。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语言等原因,面对表达不是很流畅的学生,辅导员应更有耐心的与之交流。应加强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1.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本文所指的表达,不是成篇成章的讲道理,而是一种语气,一种态度,一种心与心平等的身份。例如课上讲到,在和学生说话时,用这样一种口吻,“你觉得呢?,你是怎么看的?”诸如此类这样的话语,而不是“你该怎么怎么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给你家长找来”,应该用更加能让学生接受,即使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作为辅导员,应正确运用表达方式,应禁止使用侮辱学生或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词语,例如:你都没学位了还不好好学习,在违反纪律就给你处分等话语。辅导员不应替学生做主,表达中不应使用改变他人意志的词语或者命令口气,例如:都病成这样了,不行休学吧,想拿学位的话,你考研吧,明天你再不上课,下学期开学你和你家长一起来等话语
辅导员应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入手,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应使用话语歧视学生、讨厌学生、打击学生自信心,应与学生有效沟通,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2 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和工作思维
在现在心里教育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因为学生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危机案例,即自杀和犯罪。近年网络上报道的自杀和大学生犯罪也比较多,比较典型的有:2016年1月25日南京邮电大学学生跳楼自杀;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因背负巨额贷款自杀;2015年12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因就业难上吊自杀。大学生犯罪案件比较典型的有:马加爵案;四川师范大学斩首案;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案;复旦投毒案,当代大学生的刑事涉案案例还涉及到卖淫、贩毒、间谍等案例,不一一列举。
以上案例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应该改进,传统的学生工作思维方式也应该提升。
2.1 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与思维
大多数高校学生心理教育都采用集中模式,时间非常短暂,大多集中在一周的时间内,时间紧,内容多,且不够细致、具体,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学生面临的那么多心理困惑是不可能的,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在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少统筹的规划和思考,系统性不够。
发现问题学生—联系家长—要求家长到学校签订协议(规避责任)——自认为学生再出事与学校无关—学生依旧在学校—学生自杀—辅导员找各种谈话记录,撇清责任—家长与校方纠纷—再处理。
传统的学生工作思维:我是学生的管理者,学生要怕我。我的经验比大学生丰富,学生得听我。我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严格教育。我对学生要关爱,早操,晚自习,宿舍得管好,好学生都是管出来的,必须严格管理,学生才能学习好,总之,只要我带的学生不出事,就是工作好!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虽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和知识需求,却显得有些无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寻求更为先进的经验!
2.2 改进后的学生工作方法
首先,发现有问题(心理)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家长三方面应同步及时干预,特别强调的是给家长的电话应学院领导与家长进行沟通,做到认识一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意见,高校应有与其合作的心理疾病诊断中心或者专科医院—学院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带领学生到相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并提供保障(例如简化办理休复学手续等)—与家长签订协议(不同于规避责任的协议)—学生凭医院诊断方可复学—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定期跟踪关爱(校方)
其次,高校应重视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北京师范大学聂振伟教授的《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一书中,着重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聂振伟教授从预防性、发展性的角度讲解了如何借助团体的力量促进成员之间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
2.3 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思维需要提升
辅导员应提高甄别心理异常学生的能力。辅导员应提高处理心理异常学生发生问题的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能力,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
辅导员应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应从以前的按照条条框框的制度管理提升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积极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全方位解答和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就业、考研、考公务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引导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高校应加强和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活动,高校应不断提高整体学生管理水平,做到多部门统一联动服务学生,为学生搭建服务平台;高校应不断高提高学生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特别是被媒体报道的事件,要做到处理得当及时,及时挽回社会名誉,
3 高校管理者应学会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如何与家长沟通,很多心理教育者也是深有感触,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合力,但有时候家长并不是能够很好的理解和配合,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语言艺术,以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为本。那么怎么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答案是:
(1)用客观事实说服家长,让家长正视学生出现的问题。
(2)具体告知家长辅导员的建议,一起商量可行性,辅导员能够做什么,家长要配合什么。(3)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期待是什么,家长真正担心什么。
4 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改变工作态度
在现代高校最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一名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咨询等诸多方面的工作,烦心的事情不可避免,在遭遇这些烦心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烦躁、敌视、排斥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学生,而应该以平和、友善、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
心理学的“踢猫效应”,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如何避免工作中踢猫效应:
(1)作为辅导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不要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不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与学生谈话。
(3)不把家庭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发泄给学生。
(4)应耐心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在你看上去的小问题。
5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在新形势的高等学校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也应该努力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把科研和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的心理咨询者,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大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高校教师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孟祥辉.2009级新生 SCL-90测试结果数据报告与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02):113-116.
[2]郑晓坡,张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认识与途径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0(11):171-172.
[3]扬雪萍.谈大学新生初入学心理健康教育[J].2010(32):166-168.
[4]张希.“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4):100-103.
作者简介
王嗣胤(1985-),男,吉林省四平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