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菊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课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激发其家国情怀。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鉴赏,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通过构图体会英雄气概,通过色彩体会血性担当,通过色调分析拼搏精神,通过笔触肌理回忆历史沧桑。
【关键词】家国情怀;小学美术;美术欣赏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美术学科要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语言的同时,挖掘蕴藏在其中的文化信息,從而提升个体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家国情怀也会随之发展。学生可以在赏析中感受到个人、团体对自身依托的家庭和国家的认同和保护,体会到“家国一体”的内容,这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
一、构图构思,感受英雄气概
构图指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表达某种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安排人或物的位置、大小比例、黑白灰关系等的过程。美术有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如三角形构图、对称式构图、对角线构图、三分法构图等。在赏析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采用的是哪种构图方法,然后结合构图特点分析从中能否体会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最后再谈谈自己的赏析感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
学习“画故事”的时候,教师围绕“构图构思”设计了三个任务环节,让学生在提升赏析水平的同时感受作品的家国情怀。第一个任务为“结合背景,初赏绘画”。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绘画作品,并介绍相关的新闻时事,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并说说初步赏析的感受。如在欣赏孙立新的《脊梁》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这是一幅讲述汶川大地震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军民一心、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初步赏析感受。
第二个任务为“分析构图,解析构思”。学生结合此前掌握的构图形式,说说这幅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法,然后结合背景信息和作品主题思想,猜测一下作者选择这种构图的意图是什么。一名学生认为,这幅作品采用的是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越下面的背影越大,上面的人影比较小,这样呈现出逐渐远行的状态。配合远处的浓烟,可以看到前方危险重重,但是在这种状态下,英雄们依然选择前进,足以让人感受到他们的英雄气概。
第三个任务为“知人论世,反思生活”。学生要结合当今现实生活,反思自我,说说自己是否也有画面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在自己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感人故事,能否将这些故事画下来。在赏析构图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构图呈现的艺术效果各有不同。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构思,分析这呈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情怀。这样学生能体会作者构图的逻辑性,同时也会被人物形象感动,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
二、色彩光线,体会血性担当
色彩光线也是美术欣赏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分析色彩,能体会到作品想要呈现的情感是什么,如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血液、火焰等事物,所以常常蕴含浓烈的情绪;蓝色则容易和大海、蓝天等产生联想,有助于体现宁静的情绪。通过分析光线,则有助于分析作品的明暗性,了解画面中各个事物的位置关系。同时,明暗光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暗示情感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赏析中分析作品的色彩光线,体会血性担当等不同的情感。
学习“故事里的人”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奋战》等绘画作品,并让他们从色彩光线的角度入手解析。该活动分三个环节。环节一为“了解基础色调,体会画面基调”。学生要观察作品,分析其色彩基调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思想。环节二为“分析对比色彩,体会人性魅力”。学生找出其中有鲜明对比性的色彩,说说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发现,作品中展现了橙黄色的救灾服,带来了浓烈的视觉冲击。环节三为“结合光线变化,分析蕴藏含义”。学生要看看作品中的光线变化,分析其中是否有什么蕴藏的意思。他们发现虽然天空整体基调是灰暗的,但是夹杂着闪电,映照出战士们坚毅的脸庞。这样更能凸显出战士们的血性。通过这一系列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作者运用色彩和光线,制造出一个阴沉但是不悲哀的场景。
三、色调明暗,分析拼搏精神
色调明暗的作用是制造气氛渲染,也是美术创作的常用手段之一。作者在创作绘画作品的时候,会根据时间情况、社会环境、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调整色调处理。所以,在指导学生赏读绘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体会挖掘人物的拼搏精神。
在学习“红色旅游印象”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色调明暗赏析作品,体会人物形象。该活动分成“多角度分析色调、表述赏析收获”这两个环节展开。在赏析《祖国来信》时,教师先让学生参与“多角度分析色调”。首先关注画面色调明暗,猜测当时的时间是什么,思考作者暗示了什么。学生发现,整幅画面的色调比较灰暗,但是隐隐有火光,似乎暗示这是在夜里。但是,从窗口射入的光线看,其实并非如此,应该是白天。所以,学生认为,作者用灰暗的色调想要展现环境十分艰苦,导致人们无法出门。教师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发现,虽然背景十分灰暗,但是却有明亮的火光照射在人物身上,人物在阅读书信时,脸上有笑容。这让人想到,环境虽然艰苦,但是人物内心却并不悲伤,体现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
在“表述赏析收获”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色调处理有什么感悟。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一是思考:“既然作品的主题是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为何不让色调更明亮一些,体现昂扬的精神呢?”二是思考:“人物在艰苦岁月中的拼搏精神给你什么启迪,让你有哪些感悟?”如有一名学生总结提出:“作者用明暗色调对比,目的是展现艰苦的环境和人的拼搏精神之间的反差,这样更能震撼到欣赏者。我觉得我要学习战士们的拼搏精神,将来也要努力奋斗,加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选择特定的色调。同时,他们还要思考能否从色调明暗的角度入手,了解作品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并说说自己获得了什么感悟。
四、笔触肌理,追忆峥嵘岁月
笔触肌理指的是不同颜料、绘画工具在画面上形成的表层组织效果。这是一种物理效果,在颜料中适当添加沙子、木屑等物质,能让画面在光线折射下产生凹凸变化,引发欣赏者的无限遐思。所以,在赏析图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笔触肌理赏析,说说能否透过笔触感受到特定岁月的艰辛。
在“红色旅游印象”单元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作品,让学生从笔触肌理的角度入手分析。以赏析《黄河大合唱》为例子,可以分成“赏析笔触肌理、浪漫和现实的融合、我要如何建设国家”这三个环节展开。在“赏析笔触肌理”环节,教师让学生先赏析画家在笔触肌理方面的处理。学生发现,作者展现了身穿军装的男子在黄河前振臂高歌的场景,让观者感到振奋。水流一般都给人柔弱无骨的感觉,但是作者却展现出粗糙的笔触,这一方面体现了黄河含沙量很大,另一方面也制造出豪迈之情,让人遥想当年峥嵘岁月。
在“浪漫和现实的融合”环节,教师让学生深入赏析,思考作者如何用粗犷的笔触,展现浪漫和现实的融合。如有一名学生认为:“黄河汹涌澎湃、激流勇进,这是现实的体现,而战士背面黄河站立,举手狂歌,则给人一种浪漫和现实结合的感觉,让人体会到主人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才能建立新中国,迎来新社会的曙光。”
在“我要如何建设国家”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可以先结合资料,回顾往昔艰苦的岁月,然后再结合自身感受,说说对美好未来的感悟。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笔触肌理,学生发现自己能深挖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在特定岁月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不同的时代家国情怀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这样能让学生在了解美、欣赏美的同时也提升对家国的崇敬和热爱之心,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刘慧.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
[2]陈梦.让美术走进生活—探索小学美术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J].智力,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