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洋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并强调“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此理念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沉入作品的文本特点中,唤起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表达个体的独特感受。那么,我们如何结合统编教材中的现代诗歌文本,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相关实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创意能力、语文素养的多重提升呢?本专辑的两篇文章,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摘 要】现代诗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积累语言语感、发展思维品质的重要学习资源。《绿》意境美好,诗人以酣畅的语言写出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生机盎然。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体会情感,探索思想内涵;仿写创编,尝试创意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现代诗作为具有较强文学性的文体,直观体现了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以现代诗为学习对象,给学生阅读文学类作品提供指导,很适合这一类学习任务群。
本文以《绿》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呈现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一、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歌是语言的超常结构。现代诗语言的变异性、写意性、跳跃性为现代诗带来了独特的语言美感和诗味。教学中,抓住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才能使诗歌教学区别于一般阅读教学。
1.品味语言的变异性。
诗歌语言是变异后的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增加了诗歌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诗人描绘对绿的感觉,说:“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风”“雨”“水”“阳光”,本是无色的,诗人却巧妙地将这些自然事物拉进充满绿意的空间,由点块状到铺展式,由局部到整体,“绿”在涌动与变幻。对此,教师可以依托事物原本的特征,引发学生展开联想,这一切可能是绿色植物的映衬渲染:“风”,无形无色,绿色植物在摇动,风便是绿色的;“雨”和“水”,晶瑩剔透,在绿色植物的“拥抱”和笼罩下,透明的雨和水,绽放出耀眼的“绿”,由上至下地飘落,从左到右地流淌;“阳光”强烈耀眼,但有了绿色植物的庇护和透射,似乎也柔和了许多。
2.品味语言的写意性。
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追求艺术性和语言的美感。它的语言不求科学、准确,但求形象、生动;不求客观描绘,但求主观写意。
《绿》中具有画家所特有的色彩感、形体感、光线感,诗中用了“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些具有色彩感的词语,使得诗歌画面由朦胧到清晰,既具有流动感,又具有层次感。为了体会绿色的丰富、独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换词语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较。对比阅读后,学生在诗人的有序描写中体会到绿色的深浅和浓淡。诗歌语言的精妙,表达的艺术和美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也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绿》还是一曲生动而鲜明的绿色和弦,风、雨、水、阳光使绿色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机勃勃,给人以和谐之感;“集中、挤、重叠、交叉”,赋予绿色以摇曳梦幻的多变性。
3.品味语言的跳跃性。
诗歌是感情的艺术,不像散文那样,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地、精准地叙述生活、描绘生活。《绿》以“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开篇,别开生面,给人以全方位的感官冲击。依据常理,接下来会在“到处”上做文章,对其细致描述。诗人却宕开一笔,不穷究“绿”可见于何处,而是将描绘的焦距对准不同程度的“绿”。诗人通过镜头的跳切,实现了诗情、诗意的跳跃转接,开创了开阔、深远、瑰丽、空灵的诗歌境界,不断推动读者去想象:哪些地方是绿的呢?还有哪些绿呢?诗歌最后一节,一阵突如而来的风,使得原本静态的绿意被打破,“所有的绿”变为“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一节似乎又只是一种强调,可是这难道仅仅是“绿”吗?“绿”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诗人所说的话还是没有说“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阵风吹来,所有的绿“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绿”的盎然生机,“绿”所蕴藏的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激荡,就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二、体会情感,探索诗歌的思想内涵
诗歌的感情蕴藏在语言的字里行间,是诗人主观情愫自然流露之后,对语言文字的自然组合和调节。以情感作为桥梁,能够更直接地将学生与现代诗联系到一起,增进理解。
1.联结生活,体会诗歌情感。
那么多的绿扑面而来,犹似“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倒翻了”一词陡然间让这首诗有了动态感,滚浪般的绿色弥漫在周遭世界。开篇,诗人就拉开了大自然的幕帘,让绿色奔涌而来,又奔涌而去。鉴于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墨水瓶倒翻的画面,想象这是一瓶怎样的绿色墨水瓶;其次,出示不同程度“绿”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绿”所形成的画面;最后,借助朗读,将“绿”的丰富和变化融入自身意识深处,体会诗人从初见“绿”到对“绿”应接不暇时的兴奋与欣喜。
2.转换视角,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内容看似与生活常识相悖,但细细考量,却又在情理之中。诗人以“刮、下、流”写出了绿的范围广以及绿的流动感和空间感,构成鲜明生动的画面,为文本带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基于对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的品析,学生厘清各种事物演变成“绿”的内在逻辑。诗人心中此时满是喜悦,因而眼里处处都是浓浓的绿意:风掠过田野,所以风是绿色的;雨落进大地,所以雨是绿色的;溪流唱响山谷,所以溪流熏染成绿色的;绿色植物在阳光下晶莹闪烁,阳光心甘情愿地转换自己的颜色。那么多的绿,绿得震撼,弥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象征,一切令诗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
3.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为彰显绿的鲜活与可爱,诗人用拟人化的方式表达:“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这是一片绿色之地的肆意展现,有深有淡:寻常处就是“挤在一起”;浓密处是“重叠在一起”;疏密相间的地方,可能是“交叉在一起”。这些都是静态下的绿色呈现。一阵风过后,绿不是简单地移动到一起,而是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起来。绿,一下子活了起来。绿,多么乖巧,多么有趣。最后两句既是对全诗情感的收束与升华,也是理解的难点。对此,课后习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考路径。
研读课后习题,关键词是“感觉”与“感受”,两者有所区别。感觉,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往往是瞬间的直觉;感受,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伴随着情感体验。教学时,教师可先联系全诗,明确“到处是绿的”是诗人的感觉;“绿”的不同样态、意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其内心以强烈冲击,这是作者的感受。接着,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诗人描绘的景象展开联想:当所有的绿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诗歌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或场景,理解诗歌、感悟诗情的通道被打通,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当“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中的“绿”,已不是“绿”本身,而是代表诗人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与向往。
三、仿写创编,尝试诗歌的创意表达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之一是“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这是倡导学生读后学写,迁移运用。在深度阅读中,迁移运用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表达形式,习得语言范式。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晰现代诗歌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为仿写、创编诗歌奠定认知基础。
1.模仿结构。
《绿》开篇整体营造绿入满眼、“纷繁、丰富”之感,再具体描绘自然中绿的“发现”,最后通过绿色灵动、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展现“绿”的蓬勃生机、生动之美。通过梳理和总结,全诗的结构“绿的感受—绿的发现—绿的生动”得以呈现和确立。教师可以“绿”为引,引导学生由“绿”扩展到黄、蓝、红、白、黑等其他颜色。仿照这一结构,学生发现丰富的色彩就在身边。如黄色有稻田里的黄、秋天里的黄,在果园里、山坡上、树林里,黄色无处不在;红有花朵的红、太阳的红,还有国旗上的红,甚至人们心中的“红”。这些也可以被敏锐捕捉,写进诗篇。
2.借鉴写法。
《绿》一诗,表达手法多样灵活。例如开篇对绿色展开的联想,以及对风、雨、水、阳光的联想和想象。又如,为展现“绿”的层次变化,诗人连用六个形容不同程度绿色的词。再如,先写“绿”聚集重叠的形态,再以“突然”之势,描绘“绿”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使“绿”有力量,有动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为仿写提供方法支架。教师在引导学生仿写时,要优化诗歌写法,从而让诗歌创作达到景、物、情、态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仿写很精彩,有的写道:“好像大海冲刷了世界,到处是蓝色的……去哪儿寻觅这么多的蓝:海蓝、深蓝、碧蓝、湖蓝、浅蓝、灰蓝……蓝得发黑,蓝得透亮。下的雨是蓝的,流的水是蓝的,天空是蓝的,鸟儿也是蓝的,所有的蓝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拥抱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好像集合的口哨,所有的蓝就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3.情境创编。
學生创编诗歌时,教师的要求不宜过高,应更多关注创作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创编、大胆想象创编、借助图片资源创编、聆听音乐素材创编……让学生在创编中,懂得生活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成为诗的美好意境。在学生大胆创作诗歌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品评交流、绘制配图、编纂诗集、开展评选,推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最具诗意”等奖项,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增强诗歌创作兴趣,提升现代诗创作能力,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努力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承载着积累语言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品质的任务,蕴含着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一系列内容。现代诗教学应从“文学性”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独特魅力,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品位与意趣,丰盈自我精神世界,有意识地进行审美创造,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蓄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