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层面的心理育人实践路径探析

2023-09-12 20:17邹玉敏
科教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心理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邹玉敏

摘要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文章从二级心理辅导站微观层面出发,以思政教育为引领、育人平台为抓手、行为塑造为重点,构建“1234”心理育人新模式。通过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个主题,建设三支队伍,搭建四个平台,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以及学校心理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关键词 心理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心理辅导站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46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调查显示,18―24岁年龄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青少年已成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新时代,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心理育人创新模式,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指出,“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发挥院系心理辅导站的积极作用”[2]。二级心理辅导站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体系,将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内容

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领导下,由院系设立、面向本学院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校学生,范围较广,无法照顾到专业特色。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能更好地结合学院特色和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础上,学院充分发挥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的专业优势,创新开展音乐治疗等特色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此外,根据每年新生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是第一志愿报考,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由此导致的焦虑、迷茫心理问题较多。针对此类问题,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可通过学业导师制、专业思想建设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等特色活动,关心学生学业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归属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2精准开展心理健康监测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其工作重心在于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面对众多细小的心理问题,学校层面的监测干预可能并不及时,而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更有助于精准监测,连续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日常的心情温度计、辅导员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等形式,建立“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快速响应,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学生对于辅导老师、咨询环境较为熟悉,更愿意倾诉心声,也便于辅导者对本院学生进行持续追踪。面对共性的学生心理问题,站内可进行经验总结,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

1.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二级心理辅导站面向本院学生具有更大优势。心理辅导站可充分发挥学院优秀榜样的力量,加强宣传引导,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特色,创新开展丰富的活动。借助朋辈辅导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学生从“自助”到“他助”再到“互助”,在浓厚的心理育人氛围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培养乐观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2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育人的工作思路

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生源较为广泛,涉及专业较多,如何结合学生特点提供精准、细致、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将是学院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促进心理育人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学院率先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青音室”,以“倾听青年人的声音”为宗旨,按照“思政引领―平台创建―行为塑造”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树立远大理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更加“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在“育心”“育德”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积极的健康心态。

2.2以育人平台创建为抓手,营造心理氛围

和谐友爱、安全稳定的校园氛围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育人平台、创新活动形式等方面下功夫,结合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2.3以个体行为塑造为重点,培养健康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个体教育,要实现由障碍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模式的转向[3]。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自我管理的潜力,重视个体行为塑造,从而培养积极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育人实践路径

心理辅导站以人文关怀为主,结合学院特色和学生实际,立足全员,贯穿全程、着力全方位,构建起“1234”心理育人体系,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1围绕中心,坚持一条主线

学院始终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这一基本主线。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教育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落脚点。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细化考核标准等方面紧抓落实,由“育心”向“育德”推进,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价值观的培养。

3.2氛围营造,打造两大主题

3.3协同力量,建设三支队伍

学院加强教师、学生的协同联动,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共同打造“专职心理教师为主、辅导员队伍为辅、朋辈辅导队伍为补充”三位一体的育人队伍,凝心聚力,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①树好专职心理教师排头兵。学院设有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教研室,承担“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并开创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治疗学心理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同时,结合学生兴趣,教研室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育人讲座等特色活动,打造“课程主渠道+讲座新阵地+心理微课堂”的全方位课程知识体系,增强心理育人实效。

②筑牢辅导员队伍主心骨。辅导员队伍注重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每月心情溫度计等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化解心理危机。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并持续跟进,做到学院、学校、家庭多方协作共同关注。通过辅导员早餐沙龙、外出培训等形式,加强督导与交流,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心理育人能力,巩固育人实效。

3.4创新载体,搭建四个平台

学院结合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教育载体,精心搭建预防干预、理论学习、文艺创作、社会实践四大平台,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①搭建预防干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监测。一是建立谈心谈话长效机制,依托宿舍走访等形式开展谈心谈话,掌握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二是定期开展心理状况排查和干预工作,依托每月心情温度计、班委谈话等,摸排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及早干预。推出青音室线上预约,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三是建立“学院―辅导员―班级―宿舍”四级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②搭建理论学习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意识。一是依托课堂第一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二是依托讲座沙龙主阵地,开展《寻找更好的自己》等各类心理知识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三是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依托学院官网、官微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宣传引导。

③搭建文艺创作平台,营造心理健康氛围。一是依托心理主题班会、青爱微课堂等比赛,创作优秀网络微课作品,宣传心理知识。二是融合传统文化,开展“百舸争流”风筝艺术绘画、“感悟花道美学”团扇制作、“信手拈来,烦恼拜拜”黏土创作等活动,产出一批精致手工作品和文艺创作。以文化润心,让学生在文艺创作中放松身心,强健心理。

④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激发心理健康潜能。一是依托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动性。二是依托团体辅导活动解决心理困惑。设计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压力管理、新生成长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五大主题,分级分层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依托志愿服务促进心理成长。通过走进社区关爱老年人,走进山区关爱留守儿童以及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情感触动,实现自我成长。

4心理育人的实践启示与思考

4.1紧跟热点重需求,提升育人契合度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重视个体需求与自我满足。因此,要紧跟时事,关注热点,充分了解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院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在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以及人际交往上存在明显欠缺。在最感兴趣的心理活动中,可参与的体验式活动选择最多。针对上述问题,辅导站着重开展了专题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设计情绪管理、自信提升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结合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发挥专业特长中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获得心理成长,有效提升了心理育人的契合度。

4.2紧扣问题出实招,提升育人精准度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偏概全,需根据问题对症下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育。聚焦学业、就业、心理、家庭、人际困难等关键群体,分类开展有效教育。紧抓入学、毕业等关键环节,分层开展有效指导。把握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关键节点,加强宣传引导,实现由点及面全覆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提供有效帮助,才能提升心理育人的精准度。

4.3紧抓平台强创新,提升育人有效度

心理育人融合在立德树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可结合资助育人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结合学风建设开展养成教育,塑造行为习惯等,丰富载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融合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坚持线上线下、课上课外、理论实践相结合,创新平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升心理育人的有效度。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校级“十大精品”育人项目“‘以心相伴,聆听青音”——构建1234心理育人模式”(SQYR202102007)。

参考文献

[1]董超.运动和午睡有助防抑郁[N].保健时报,2023-03-09(007).

[2]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中国德育,2018(16):5.

[3]卢爱新.对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本土化模式发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36-38.

猜你喜欢
心理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新思政观引领下的高校“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从心理育人角度谈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心理危机时的“轻视”与“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新时代人本理念下的朋辈心理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究
天生积极难自弃,你若盛开清风来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