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露
摘 要: 许多高校在心理危机处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但对于潜在心理危机的处理还不完善。本文结合案例说明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心理危机时,既要内容上“重视”问题,确保学生安全,又要形式上“轻视”问题,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育人 高校辅导员 潜在心理危机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着突发性和紧急性的特点,需要及时应对,同时许多心理危机事件暗含危险性和传染性,不仅会对学生学业产生影响,而且会对生活、人际关系、大学生生命、校园环境及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1)。高校对心理危机事件极为重视,从下至上、从学院至学校,形成一套完善有序的心理危机处理程序。然而,在心理危机处理过程中,有一类事件的处理给了辅导员一定的挑战,即“潜在心理危机”。所谓潜在心理危机,指该事件主人本身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既可能是一场危机,又可能是一个普通事情,若是按照处理危机的流程“大张旗鼓”地进行,可能对该同学造成很大的压力,将事件发酵,对该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若是不理不问,则可能错过危机处理的最佳时间。例如一个心理问题学生暂时失联,是上报学院发动力量四处搜寻还是盲目等待以观其变呢?如何处理才能既确保学生的安全,又保护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
二、心理育人中的“轻视”与“重视”
一些研究将心理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混淆,将心理育人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谈,忽略心理育人的丰富内涵。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在实证的基础上将心理育人进行重新界定,丰富心理育人的内涵。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育人,既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又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将心理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到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后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轻视”指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危机时不要“大张旗鼓”,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相信学生,减弱事件处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若辅导员不会“轻视”问题,将有诸多危害。例如某心理问题学生暂时失联,若辅导员立即启用心理危机处理程序,发动力量四处搜寻,结果发现只是该生手机没电了,闹出一场笑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也会给学院工作增添压力,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繁忙”。
“重视”指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危机时要关心、关爱学生,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慎重,一定要确保学生安全,把握潛在危机处理的关键时间。若辅导员不会“重视”问题,则很可能酿成更严重的后果,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例如,某心理问题学生经常暂时性失联,要自己“冷静冷静”,辅导员接到该生失联的信息后,认为只是常态事件,不加处理。若当次恰好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辅导员将错过危机处理的关键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总的来说,辅导员在处理潜在危机时,内容上要“重视”,引起警觉,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把握问题处理的黄金时期;形式要“轻视”,不要太早“大张旗鼓”,尽可能地保护学生隐私,不让当事人感到自己是从一场“危机”中“解救”出来的,要保护学生的自尊。
三、结合案例谈“轻视”与“重视”
(一)案例陈述
2016年12月13日晚上6点,天寒,下着下雨,我去参加元旦晚会节目的彩排,刚到现场,听说小婷(化名)和男朋友小宇(化名)在节目彩排中发生矛盾,放弃参赛。小婷是双向情绪障碍,情绪容易激化,在激烈情绪时曾经有过自残行为,与男友吵架后也有过失联情况,当时正在服药和做心理咨询。我意识到问题可能没有描述的那么简单,于是马上联系小宇,问他情况,他告诉我,小婷在激烈争吵之后就跑走了,失去了联系,他正在四处找她。
我马上给小婷打电话,打了好几个,她都没有接。于是我联系小婷的室友,她俩正在上课,并没有和小婷联系。我一边让她室友联系小婷,一边试图用QQ联系小婷。很意外,小婷回我QQ了,虽然简单几个字,但是很让人激动,但是当我再打电话时,还是无人接听,她告诉我她不想说话,想安静一下,并拒绝告诉我现在所处地点。我将此时汇报给副书记,并持续跟进。
我一直和她保持QQ联系,她说自己头晕,我劝她回寝室休息,并似若无意地提到她爷爷奶奶和妈妈,我说如果他们知道她这么冷的天在外面会担心的(这是她最牵挂的人,我想以此引起她的念想,不要做轻生和自残的事情)。她答应回寝室,但想先静一静再回去,我和她约好回去的大概时间,并约定回到寝室后给我说一下(中途她拒绝我去找她和知道她的位置,为了不引起她的烦躁再次失去联系,我尽量顺应她的想法,不逼问她地点,不坚持去她宿舍,只是保持和她在QQ上的联系),她QQ告诉我她回去了,我不放心,在宿舍旁边的食堂候着,并让她室友假装早回寝室,看看她是否回去了,有情况告诉我。
结果当室友回宿舍的时候,发现她不在寝室,我赶紧再次向副书记汇报,副书记马上驱车赶过来,同时我又尝试着问她地点,并让她室友联系她。最后,我们在学校对面的肯德基找到了她。副书记也赶到了,我告诉她,副书记今天刚好路过办事,听说了这个事情,顺路送我们回去,并“顺便”把她带回书记办公室进行了进一步谈心,又和她男朋友通了电话,并和她约定,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伤害自己,如果她想静静,告诉我地点,我不会去找她,会让她好好静静,但同时也让我们放心。
(二)问题关键点
1.该学生本身有心理问题,属于双向情感障碍,狂躁或抑郁时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有过自残行为;当天她与男友吵架,不愿接听电话,又报告头晕,且当已晚,天气寒冷,下着小雨,天气比较恶劣,种种情况表明,此事件不容轻视。
2.该生与男朋友吵架事件经常发生,据她报告,暂时失联有时只是想要一个人静一静,该事件以往也有发生,本次事件也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情侣吵架事件,加之该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大家将她视为心理问题学生对待,若直接进行明显的危机干预,可能对该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3.该事件的难点在于既不能轻视,又不能让她感觉我们“过于重视”,且要想办法降低下次失联的概率。
(三)解决策略
1.不强迫,换种方法达到目的。该生拒绝电话联系,但愿意QQ联系,說明她目前处于抑郁状态下的不想与外界讲话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要强制给学生打电话,以免引起她的不良反应,但一定要保持QQ联系,确保她那边暂时是安全的;另外,该生拒绝辅导员到寝室探望,我顺从了她的意思,但是想办法让室友看看,以确定她是否真的在宿舍。
2.将危机干预包装成常态关心。站在学生角度,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或者并不是危机,如果整个流程启用危机处理程序可能会让学生有不好的感受,所以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我们虽然很重视很着急,但都以一种很常态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在QQ上和她聊天拉家常,确保她那边的暂时安全;聊天时无意识提到她家人唤起她的挂念;书记连夜驱车赶过来,但我们只告诉他书记正好路过顺路送我们回去;全程站在一个知道他们吵架关心她安慰她的朋友的角度,而不是知道她有心理问题的老师角度去谈论问题等。
3.确保安全。无论该生QQ回复自己没问题,还是告诉我她已经回宿舍了,没有最终确定她的地点和安全,潜在危机还是没有消除,所以直到最后找回了她并进行了谈心谈话这次事件处理才算结束。
4.达成约定。如果只是找回学生将其送回宿舍,她的吵架失联事件还可能继续发生,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所以针对该生,我们后期做了诸多努力,包括请心理咨询中心为期进行长期干预、和她男朋友谈话、和她父母沟通等。除此之外,当天晚上,我们达成约定,假设还有和她男朋友吵架或者其他原因想一个人静一静的情况,可以告诉我她所处的地点,我们不会去找她,但她要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回宿舍(若告诉了地点,我们可以私下请她不认识的人去确认她是否在,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她的安全)。
(三)经验与启示
1.一定要和学生特别是心理问题学生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才能在问题出现时能以朋友的身份或者其他更合适的角色和学生沟通。
2.对于潜在危机事件,一定要重视,但在有些情景下,可以尽可能地将危机干预包装成常态事件,不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从一场危机中走出来的,这样会给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四、结语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都会给学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心理问题学生,他们敏感、脆弱,需要更多的关爱,辅导员在与他们接触时需要更多地照顾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受都自己是作为一个“心理问题学生”被对待。辅导员对他们的爱需要更加细腻并把握好分寸。
在处理心理问题学生的潜在危机事件时,辅导员要把握好“轻视”与“重视”的尺度,既确保学生安全,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每一次潜在危机事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陈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8.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心理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7SJB0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