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晶
摘 要 育人是教育之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等学校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心理育人的内容、作用和建设三方面探讨了心理育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育人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78
Abstract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n Sports Systems",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content,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s; talent cultivation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1]成为提升高等学校人才素养的一条重要路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具体精神 ,[2]2018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简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心理育人作为立德育人的重要内容,视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做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利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范式实现育人,并将其贯穿高等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
1 何谓“心理育人”
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00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相关重要文件的纷纷出台,各高等学校逐级改变态度,开始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解决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客观问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在此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基本处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干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标准,狠抓普通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建设,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满32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教育课程,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经过近二十年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心理健康工作者们辛勤地努力,我国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改观,逐渐迈入了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团队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近年来,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呈现出新的转变。其中最为深刻的改变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寓于人才培养工作中,视为育人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的论述内容丰富,囊括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格局设置和工作原则,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指针,被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所以高等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适时转变,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中。心理育人的指导方针就是在习总书记“三育人”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心理育人是指通过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学生咨询工作和全员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来实现育人成才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是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有效方针,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定向、目标设置和工作范式,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教育实效性开辟了新的工作路径,对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重要指向。
2 心理育人的功能
2.1 是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即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是怀揣梦想的创新青年;同时也是遇到问题、疑惑和冲突时,出现恐惧、畏难和彷徨不前的成长青年;有甚者遇到困难备受打击,自我否定,误入歧途,一蹶不振。根据每年高等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筛查结果显示,每年通常会对10%的筛查大学生进行追访,追访的问题多集中在对未来成长的不确定性、遇挫后的常见的情绪性反应和外在压力所导致的行为问题等。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隐蔽,不易察觉。直至学生出现突发性事件,才会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平时在生活、学业和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很优秀的学生,被大家视为“成功”的代表,会出现突然的“崩塌式”的消失,伴随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而且这类事件在高等学校中屡见不鲜。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行为出现的新变化,应将传统的预防式心理健康教育向育人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积极的心理健康要素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珍重自我、激励自我,努力提升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2 是新时代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们正积极塑造着一个健康、向上和拼搏的大学生“形象”。大学生“形象”展现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学生通过寻求各种途径积极表达自我,如校园十大歌手比赛、高校技能大赛、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参与。这种积极发展态势反映了学生想好,想优秀,想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在新时代的脉搏下,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动力更足。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与关注。但是个体的成长道路往往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人格的构建是最难涩的。通过整理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资料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多集中在“三观”上,换句话说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反映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导致不同层次的人格塑造。好比对“激情”概念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很重,枯燥的大学生活毫无激情”;有的同学认为“年轻即是激情,应该在大学期间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不后悔”,两种不同的认知,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所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为成熟、稳重、奉献、爱心的人格特质,而有的学生容易出现浮躁、功利、偏执和自我的人格特质。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反映着大学生的“三观”认知,所以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积极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是协同育人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保障。
3 心理育人長效机制建设探索
3.1 逐步形成全员心理育人工作理念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学校实际,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以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素养为宗旨,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培养积极人格要素与树立高尚品德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呵护心灵与精神健康相结合,培养即心理健全又思想端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2 渐性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需要有健全工作机制的支撑。大学生的事情是高等学校最为关注的事情。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多级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需要有校领导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保障;需要有各二级学院党团书记领头、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院监管保障;需要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及专任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保障;最后在学生层级形成由班导师、学生干部和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团体监察保障。多级管理保障的设置才能避免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渐性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还需要严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章立制。高等学校各级职能部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制度、学生心理管理制度、心理普查工作制度、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管理制度等。制度健全才能确保高等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开展和高效运行。
3.3 加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梯队
高等学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梯队的建设。各高等学校内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各校生源情况,配备相应的专任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应由学校出资培训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参与省级心理健康专项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培训,让二级学院辅导员逐步过渡到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来。对于专任心理健康教师要适时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尤其是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将专任的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拉入到日常学生校园生活中,既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服务,同时也为校园安全做好心理保障。
3.4 增强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的清润是学生成长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生活的开展需要逐步增强心理育人因素的培植。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可以做好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在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校广播台可以播放心理小常识;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可以组建心理协会,经常开展心理常识问答比赛、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影片赏析等系列学生品牌活动。学校提供合适场所,给予学生即时心理求助、电话咨询、网络辅导、信件咨询服务。积极创新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载体,丰富工作内涵,增强工作效用,建设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建军.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王品卿.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