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野下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3-09-12 12:38王丹夏丹宋冰蕾
科教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校企协同应用型高校

王丹 夏丹 宋冰蕾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其次从共生主体、共生关系角度论述了共生理论,接着指出应用型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校企协同育人观念不强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最后从校企协同育人观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环境方面提出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助推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共生理论;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01

高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一项重要措施,人才培养不能只重视理论,还要强化实践教育,因而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本研究主要在于解决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通过实施新方法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本研究还将为校企协同育人注入新的动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传统高等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比重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实践教育的比例却未随之增加。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要着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产学合作、校企合作。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转变,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合作。由此,校企协同育人观念越来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承担着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对现代高校教学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校企协同育人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问题,阻碍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至关重要。第一,校企协同主体不明确,校企协同模式下,企业应当承担与学校同等的责任与义务,但企业缺乏主体意识的现象突出,企业的主体功能日渐弱化。第二,校企协同资源配置不完善,校企协同应是高校与企业间由于人才输送渠道对口而共同培养人才,合作过程中应秉持资源共享的原则,但部分高校课程与企业资源还存在一定差距,互补性不强,企业无法从中获得期望的收益。第三,校企协同育人环境不优良,校企协同育人下,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未能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学生体验感不强。第四,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企业的“即时”需求、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足,校企合作浅表化、后续合作乏力。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工作岗位所需,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流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建立起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便推动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教育部门提出众多意见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说明高校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校应当根据当前已有的指导意见,深入研究意见精神,不断落实协同育人策略。协同育人也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应当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协同育人机制与企业串联起来,解决当前一段时期以来的“就业难”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探究,探究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机制应当如何构建。

2共生理论在高校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应用

2.1共生主体

共生理论包含三个要素,即共生主体、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这三要素也是共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必经之路。共生主体是构成共生框架的基本单元,在校企协同育人框架里,学校、企业,甚至每个学生都是共生主体,共生主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共生主体理论运用在校企协同育人上,有助于揭示校企合作的本质与特征。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价值导向观念越来越强,每个主体只有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充分展示其作用,校企协同育人才会成为现实。有关共生主体的研究也为推动共生理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铺垫。

2.2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共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存在关系,不同模式下,共生主体之间的存在方式不尽相同,这也造就了共生关系的多样性,因而研究共生关系的移动变化,可探得共生主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原则。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追寻,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在内容与目标上存在差异,企业教育仅是一种补充,这样的共生关系难以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尊重是两者共生的前提,尊重对方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价值选择,学校与企业彼此认可,才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需要相互适应、主动适应,校企协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学校与企业之间又各自具备合理性,谁也取代不了谁,因而要互相适应。

2.3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2.3.1校企协同育人的观念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校企协同育人涉及学校和企业各方利益,学校与企业如何看待校企协同育人至关重要。现阶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比较浅显,学生到企业后,仅仅粗略了解一些企业管理知识,学生的实习项目也不多,校企合作的成效不明显。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在育人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应用型高校倡导校企合作,但是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合作意识不强。企业在合作时往往考虑学生的实习成本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使得许多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动力不足。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應用型高校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而企业应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校企协同育人教学。

2.3.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校企协同育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的沟通协作,但现阶段由于利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涉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工作总结等方面还谈不拢,学校和企业都从各自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还未真正发挥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着明确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秩序,而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存在回报时间的问题,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此外,校企协同育人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在法律秩序的构建、资金投入以及组织引导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也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高校与企业在社会分工上不同,极易产生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主要依赖于会议和文件,导致信息的传达速度慢、环节多,校企协同育人的效率受到影响。

3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共生育人路径

3.1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观念

高校和企业共同构成了校企协同关系,高校和企业本应该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但是由于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会产生分歧,这是在所难免的,高校和企业应当更新协同育人观念,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谋求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应当充分交换意见,陈述各自的观点,比如通过论坛的形式交换意见,由高校代表和企业代表各自发言,各自提出意见,然后找到两者之间的重合区,共同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近年来,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已经超过高校的期望值,应用型高校只有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提升办学效益。应用型高校应当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校园内营造出一定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氛围。

3.2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双方只有产生合作意愿,以培养人才为第一目的,才能解决校企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的问题。国家应当出台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办法,促使校企协同育人越来越法制化,使学校和企业都认识到校企协同育人的权威性。企业应当摒弃盈利性思维,从战略性角度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的利弊。我国正在走创新型人才发展道路,作为企业只有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才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因而企业要聚焦国家战略,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才、引进人才。

为了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下沟通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现行沟通协调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对现行合作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一个学校领导或企业领导牵头,再囊括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这些人主要负责学校的校企协同工作,从而增强校企协同横向沟通能力。其次,从企业、学校两个角度,开展座谈、访谈等,了解双方对人才培养的观点以及各自的需求,寻找合作共赢点。再次,建立电子化平台,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降低沟通成本,增强沟通的实效性。

3.3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环境

加强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制订量化标准,要有明确的责任人。针对校企协同育人责任人及其团队,制订明确的赏罚标准,健全监督、评审及结果评价应用体系,建议由第三方来执行。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学校也可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在企业进行开设,对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化处理,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同时,学校也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实现“教学任务工作化”。学校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主动对接地方企业,围绕产业开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在企业实训中,教师将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模块化训练,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除了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还加入企业管理、服务理念、团队合作等考核指标。而不再独立地考查个人的能力或专业技能,更多地通过团队的合作表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训的过程中,要以学徒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促使学生适应身份上的转变,能同时兼顾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从而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线员工,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此外,将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服务理念、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融入应用型校园文化中,建立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企业化”校园文化。即将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工学结合、订单班、班级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渗透到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活动中,促使大学生成为技能过硬、职业素养优良的准企业技术人员。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高校应当审时度势,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育人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養,高校有理论资源,企业有实践基地,校企协同可以促进两者优势互补、相互共生。今后,高校应当提升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认识,仔细研究校企合作方案,抓紧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基金项目: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企协向育人课程建设研究”(SJGY20200802)。

参考文献

[1]胡凯,戴晓燕,王银刚,等.政校行企协同育人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2):93-97.

[2]吴娜.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25-26,29.

[3]费旭明,冯霞敏.共生理论视域下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J].江苏教育,2022(92):20-23.

[4]徐晓然.民办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探析——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2022(11):161-163.

[5]刘周,徐本川,姜登峰.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1):18-21.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校企协同应用型高校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