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闯 王晨
[摘要]财务战略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绝大多数以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利益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责任、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问题。基于共生理论,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和实施时应考虑社会责任因素,对传统的财务战略理论进行拓展;在实践路径方面,企业应培养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加强无形资本投资,创新融资内容和渠道。
[关键词]共生理论;财务战略;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一、共生财务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财务战略
总体来讲,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增强财务优势、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计划和执行的过程。
财务战略是整体性的决策,着眼于未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做出判断。对于财务战略的目的,范畴等理论问题上,学术界仍然存在分歧。财务战略与其他企业战略存在共性,同时具有独特之处。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要考虑其共性之处,同时不能忽略其独有的特点。财务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又独立于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目的是促进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优势,从而支持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财务战略按职能可分为投资战略、筹资战略、营运和股利分配战略;按综合类型可分为扩张型、稳增型、防御型和收缩型财务战略。
(二)共生理论
共生是源于生态学的概念,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受益、彼此达到平衡状态而共同生存的过程。随着生态学方法和理论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共生的思想已经突破了生物学的范围,逐渐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和实践领域。
共生理论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要素,共生理论下,可以将各个利益相关者视为一个共生单元,企业则是由这些共生单元形成的共生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融入了共生模式的思想,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持续的共生共荣。因此,企业应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其共生单元和社会利益,从而维护并受益于良好共生环境。
二、共生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拓展
(一)拓展的筹资战略诠释
根据波特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应该根据风险的不同和转化,选择不同的筹资战略。简单来说,成长期的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为了降低财务风险,企业会选择以风险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成长期阶段,经营风险有所降低,但依旧处于高水平,所以仍然以权益筹资为主:成熟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居中,此时可以采用权益和负债配比的融资方式:衰退期的经营风险最低,此时可以选择以负债融资为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用资本结构的不同,平衡企业不同方面的风险,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基于共生的视角,资本的需求者和提供者是处于同一个共生圈中的不同共生单元,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利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企业需要资金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资本的提供者也需要投资项目实现资本的增值,并且资本市场作为其共生环境,其制度建设,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都影响着企业和资本提供者之间的共生程度。
所以,基于共生视角的企业筹资战略,要向企业的外延拓展,企业应基于共生共荣的目的,与投资者建立合作关系,使共生圈的整体风险最小化,而不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本成本及风险。融资及投资企业都应遵守诚信和公平原则,加强信息透明度。在筹资战略的制定方面,积极披露信息,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查,与共生圈内的共生单元积极沟通合作,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同时,为资本增值提供健全的市场。
(二)拓展的投资战略诠释
投资战略是总体战略的子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选择投资项目,从而获取投资收益所做出的选择,是指企业对投资活动的全局性战略规划。但是在传统的投资策略中,对投资的评价多以投资带来的净现金流量为评价标准,如净现值法、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等常用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都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为衡量基础,这种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衡量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从整体共生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投资收益衡量方法只考虑企业投资项目周期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这种评价方法,站在项目周期的时间范围之内,忽视了项目周期以外的长期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如企业考虑社会责任后的企业声誉、品牌和社会责任绩效方面的价值溢出。
另一方面,共生理论指导投资者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从整个共生环境来考虑投资活动。因为其他的共生单元会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收益的衡量并非传统形式的从企业直接的现金流出和流入,而存在着间接和转回的收益和非货币性收益,如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投资,会通过其他共生单元的获益,最终反馈给企业自身,提高企业形象指数和社会价值,但是因为其收获和投资之间的间接性和计量方法不完善性,导致传统投资战略对这些收益的忽视。
(三)拓展的分配战略诠释
传统的分配战略主要是企业本身和股东之间的博弈,是企业净利润的分配,集中在企业留存和分配股东的问题上。根据企业总体战略下职能战略的要求,财务战略提出了基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股利政策的选择方式。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较高,应采用零股利或低股利政策,在成熟期企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可以采用稳定增长的股利策略或剩余股利策略,而衰退期则采用高股利政策,将资金归还给股东。
在共生观的视角下,企业的分配战略与传统的分配起点不同,共生观的分配战略以企业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企业利益的分配不仅指经营所得,而是贯穿于企业的整个营运活动,分配的对象在企业自身和股东的基础上,扩展到外部环境等多个共生单元,政府通过税收获得盈余分配,债权人通过利息获得利益,员工通过薪酬获得利益分配,各个共生单元的利益均衡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共生财务战略的实践路径建议
(一)培养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在共生观的视角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社会责任承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两个方面,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方面的投资,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可持续的环境,获得了隐形的社会资源。企业通过财务战略和其他战略的规划实施,保证企业发展的物质和资金资源,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高整个共生系统的环境质量,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外部实施环境的保障,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摒弃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衡量企业价值的理念,树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公共环境的企业文化。
(二)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
在共生观下,企业社会责任和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等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责任的履行不能单独依靠企业的某一单独的部门,企业要找到各个职能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共生整体的作用点,将其与传统的部门职能区分开来,以便各个部门之间明确责任,相互衔接。
(三)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按照传统的评价方法,很多的企业投资行为在项目周期内获利,但从长期来看,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必须关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积极地关注社会责任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例如环境友好型产品可以获得税收优惠:企业关注外部环境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所以,应该建立社会和环境等层面的评价体系,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符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可以包括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如质量成本、员工满意度和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
(四)加强无形资本投资
企业的资源对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资源中,具有核心优势的是企业的无形资本,无形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品牌投资、企业文化投资等。这些无形资本投资在短期内并不一定但来正的现金流量,但是却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无形资本投资可以增加财务战略和社会责任的协同效应,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融资内容和渠道
传统的企业融资多指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货币资金,从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和证券市场。而在共生观的视角下,企业可以扩大融资内容和融资渠道,在融资内容上采用专利融资、商誉融资等;在融资内容上考虑以协作、外包和贴牌生产等方式代替现金和实物融资,从而增强传统融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