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华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乡土资源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融入趣味方言、民间故事、工艺作品,让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习效果。在器乐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使用蔬菜类、竹管类、物什类乡土物件,丰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创意演奏活动。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制作微课、组织主题活动,这样能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音乐;文化理解视域;乡土资源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它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基础知识、乐器演奏知识等音乐知识,更要融入乡土资源,让学生识别中国音乐的主要种类与特征,知晓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从乡土文化中挖掘教学资源,并将其融入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自发地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提升民族自信,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撷取乡土素材,提升唱歌教学的效果
1.趣味方言,感知地区民歌特色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相关的声乐常识,并在练声和演唱的时候真正理解并运用。然而,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故此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音乐知识,而要采用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探究兴趣。各地的方言都很有特点,学生可以试着借助方言的声调感受音乐地方特色。
在“情系江淮”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拔根芦柴花》等江苏民歌,辅助学生学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诵读的方式,读出《拔根芦柴花》中的歌词,并对比诵读扬州和本地区的方言,看看两地的方言在声调方面有什么异同点。第二步,引导学生借助方言进行声乐练习。学生可以说说本地方言有哪几个不同的声调,哪些声调比较高,哪些声调比较低。然后找到它们对应的音区是什么,尝试用音乐旋律唱出不同声调的方言。第三步为个性展示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当地方言演唱当地民歌,并说说自己如何理解方言与音乐的关系,思考怎样处理能让演唱和方言音调之间形成最好的效果。将方言资源纳入音乐教学中,能让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民间故事,感受旋律变化
民间故事也是值得利用的乡土资源。由于民间故事大多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多样,如果能将民间故事和音乐旋律融合在一起,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展现故事情节,则能有效建立起听觉感知和视觉感知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听故事,唱旋律”活动中,纳入民间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变化。第一个环节为“倾听故事,感受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主题,给学生讲述相关的民间故事。如课堂教学内容是《小白菜》等悲伤凄婉的音乐,则可以结合《小白菜》的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倾听故事,并结合故事情节体验忧伤的曲调,在哼唱旋律的过程中,说一说乐曲的情感基调。第二个环节为“了解知识,探索旋律变化”。教师结合《小白菜》,给学生介绍在旋律中有哪些部分出现重复、变奏等旋律变化。结合具体的例子,学生的感触更深刻,吸收效果更好。第三个环节为“结合故事,優化自编旋律”。学生要结合此前学到的旋律变化知识,回顾自己哼唱的《小白菜》基本旋律,思考该旋律是否能完整地体现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编创,使旋律变化更符合故事情节发展。旋律的变化有重复、变奏、展开、对比、再现等各种不同的类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感受旋律变化,尝试挖掘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水平。
3.工艺作品,理解曲调情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间工艺作品。由于艺术都是相同的,故此,教师可以利用工艺作品,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工艺品中展现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让他们对比分析,探讨在音乐作品中,如何体现出情感。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导他们迁移理解曲调的情感。第一步,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他们思考色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如可以给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工艺品,让他们思考作品呈现的内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配色,展现了什么情感。有学生发现,创作中常常使用红色、橙色等鲜艳的颜色展现欢乐、激动等情感,用蓝色、绿色体现宁静、祥和的氛围,用灰色体现悲伤、绝望的情感。第二步,试着唤醒学生的听觉感官,让他们对比分析音乐作品,说说听觉艺术如何展现情感。如可以将歌曲《飞天》、二胡名曲《飞天梦》、国乐版敦煌飞天《遇见飞天》等不同情感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学生能了解家乡有哪些工艺作品,同时也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情感,继而可以深入探索如何用听觉艺术展现不同的情感。
二、搜集乡土物件,丰富器乐教学的策略
1.蔬菜类,增加趣味气息
器乐教学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乐器演奏技巧复杂,对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收集各种乡土物件,并将它们转化成乐器。这样能让乐器教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增强学习乐趣,调整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蔬菜类乡土资源,将它们变成有趣的乐器。
在“都来做音乐”主题活动中,学生要倾听《我是小小音乐家》《鸭子拌嘴》等音乐作品,并试着运用乐器,自主编创音乐作品。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蔬菜,并试着动手加工,制作成简易的乐器,增强探究兴趣。例如可以选择体型较大的萝卜、土豆等蔬菜,切割出一个较为平整的面,然后捆扎上橡皮筋,插入刀豆等作为挡板,制作成简易的弹拨乐器。学生可以用胡萝卜片充当拨片,试着弹奏“萝卜琴、土豆琴”,感受趣味创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看看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加工处理蔬菜,制作有趣的乐器。在活动中,学生激发了创造能力,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蔬菜类材料,都可以用于趣味演奏。这激发了他们学习真乐器的兴趣。
2.竹管类,指导动手操作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课本中设计了《百鸟朝凤》等吹奏类音乐的欣赏活动,同时也安排了竖笛练习等学习项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乡土资源,安排学生自主制作竹管类乐器,调整音准,在学习乐器演奏的同时,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百鸟朝凤》之后,不少学生都对唢呐能模仿如此多鸟类的声音感到惊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他们介绍笛子、箫、笙等其他吹奏乐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纳入乡土资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种类繁多的竹类植物,尝试制作成吹奏类乐器。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先制作竹制口哨等简单的乐器,只要能吹出声音即可。此后,再逐步提升难度,引导学生制作笛子等较为复杂的乐器,并思考如何调整音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发现,笛子每个孔洞之间的距离、孔洞的大小等,这些都影响了笛子的音准。在完成制作后,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模仿鸟叫、蝉鸣等声音。在掌握了吹奏方法后,再试着吹奏简单的乐句。学生可以选择《百鸟朝凤》中的乐句,学习吹奏。他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编简单的乐句,展现鸟语花香的乡间生活场景,并试着自主吹奏。教师要设计由易到难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探索吹奏类乐器的音律特点。这样能构筑“在做中学”的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
3.物什类,组织个性表演
在组织乐器演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纳入乡土资源,让学生选择家乡独具特色的物品,用它们代替乐器演奏,并设计富有个性的表演活动。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让他们对家乡的音乐产生深厚的情感。
在“情系江淮”主题活动中,学生要学习《拔根芦柴花》《凤阳花鼓》等具有江淮特色的民歌。并拓展欣赏扬州、安徽等地的其他民歌作品,再引导学生搜索江淮地区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将相关物什加工制作成表演的道具。每一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以音乐为本体自主设计表演内容,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展开比拼,看看谁的运用更为巧妙,教师更给予一定奖励。如极具地区特色的蓝印花布、花鼓、花灯等,学生可以用它们制作服装、道具,让表演展现出江淮地区独有的特点。这样贴近生活化的设计,不仅能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创新乡土模式,拓展欣赏教学的途径
1.创设情境,想象抽象意境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赏析活动,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在赏析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乡土资源,让学生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创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赏析情境,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将抽象的意境转化成具体的画面,从而提升他们的赏析能力。
《苗岭的早晨》《打枣》《赶花会》等作品都是展现乡土风情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结合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如欣赏《苗岭的早晨》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苗岭地区的自然、生活情景,了解当地的苗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再初步欣赏音乐,体会作品的意境。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苗族的风景可真美,倾听《苗岭的早晨》的时候,我仿佛也看到了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苗族山寨春意盎然、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在欣赏《赶花会》时,围绕“赶花会”这一主题,在复习了歌曲《对鲜花》后,根据中低年级的年龄特征教师创设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对鲜花》中唱到了菱角花、蔷薇花,那在你的生活中都认识哪些花儿?”“这个学期我们有一节美术课就叫感受音乐,你觉得这段音乐可以用美术中的什么手法来表现呢?”“置身于花的海洋,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赞美这花开的盛景呢?”等等。这一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对花”“赏花”“送花”“鲜花”“赞花”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全方位体验了“赶花会”这一喜庆而又美好的生活场景,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2.制作微课,理解藝术形象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纳入乡土人文资源,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现具有家乡特色的艺术形象,并让学生欣赏与之相关的音乐作品。这样能让人物形象变得鲜活,有助于他们理解音乐作品。
在组织学生参与“小小音乐剧”《我们的家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提升创作水平。在课件中,可以围绕家乡的物、家乡的事、家乡的人这三个环节入手,展现家乡的人文风情,体现艺术形象。如可以展现家乡风景名胜区的场景,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家乡的风景。还可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并配上相关音乐,随乐入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最后可配上能体现历史沧桑的音乐,展现当地古今历史名人及相关故事,了解相关的事迹。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音乐等,继而引导学生参与《我们的家园》创作,学生可在“小小音乐剧”中用旋律展现家乡的自然美,用歌唱的形式展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用舞蹈演绎丰满的人物形象,利用微课,将各种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的感受更直观。如此欣赏音乐,学生能融入作品的情境中,体会更深刻,对艺术形象的感悟也更强烈。
3.主题活动,交流作品神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某一主题音乐赏析活动,并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这样能让他们博采众长,从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迪,进而提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月亮的故事》《月亮钩钩》《望月节》等作品都围绕“月亮”主题展开,教师可以结合中秋节设计“探月 赏月 颂月”的音乐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了解传统节日,欣赏中秋音乐”主题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资料收集,学生要上网搜索各个地区在中秋节期间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活动,感受其魅力。第二个环节为欣赏中秋音乐,学生除了赏析《月亮的故事》等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以外,还要自主搜索其他和“月亮、中秋”有关的音乐作品,并交流赏析感受。如有学生欣赏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后,表示:“这首作品的神韵在于借助月亮展现了思念之情,这正好和中秋节思乡、团圆的主题符合。”第三个环节为自主创作,学生可以分小组活动,思考怎样的作品能展现家乡的中秋特点,试着改编原有的音乐,又或者自主创编音乐。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作品神韵,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主题活动中,学生能综合收集各种和家乡有关的资源,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如果能基于文化理解视域设计教学活动,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贴近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尤其能提升他们文化理解视域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雨琦.乐思至美 焕发新声—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创编”的实践与探究[J].艺术教育,2021(07).
[2]王培清.小学“音乐创编”设计的优化方略[J].新课程导学,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