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 自主式学法 主动性 小组讨论
通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多年来的数学教学中,总结以下教学策略。
一、问题质疑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個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思考者的“疑问”,有效“质疑”就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质疑”氛围
“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采取串讲串问,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学生只是被动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可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是中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强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经常引导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这个概念有哪些关键字?形成这个概念的条件有哪些?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设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问题“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教学的内容或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问题的“多而杂”变为“少而精”。
(三)明确目的,处理问题“质疑”“释疑”的关系
学生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这个时候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小组去讨论,教师只起组织作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教师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质疑,又能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引导
在教学中,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有“难”才问,要注意控制以下几点。
1.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完新课时,让学生提出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最后要杜绝因为时间不够而不顾学生质疑。
2.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鼓励后进生质疑。只要后进生有质疑,要鼓励他说出来,提出问题,教师要积极解答,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3.范围控制。教学中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教师要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知识要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方向引导,有效控制范围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课堂练习的完成与反馈策略
课堂练习顾名思义是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练习,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要及时搜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来说,可及时了解学习进度,从而调整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教学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进而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自主式学法指导策略
自主式学法指导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归纳提升;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练习有铺垫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反馈性练习、达成性练习。环节有自学尝试,讨论交流,点拨归纳。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这一教学过程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是新认知的起点和依据,是形成新知结构的根基。教师必须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取为新知识提供最佳依据的旧知识,预设铺垫性练习和问题,唤起学生的原认知。可以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因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前提。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团结协作小组探究讨论问题——积极参与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把握好探索性问题的“度”,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加强学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教学过程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是形成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识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式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力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个层次的练习,认知得到强化,思维得到发展。
(四)反思总结,归纳提升
这一教学过程是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让学生在课内完成一定量的练习,练习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弹性。练习完成后,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如果个别学生有质疑,小组内进行“一对一”互助学习,如果小组内有所质疑,反馈给教师,进而进行班内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要发挥学生互助协作、自主探究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讨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归纳所学的内容,通过整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切身感受到自己探索知识的乐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通过如上几种教学策略尝试,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水平心理的差异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师设计有弹性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新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答问题;师生交流时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思维和心理得到同步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