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欢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开始面临一系列变革问题.例如,学生群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有待开发,同时个体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较以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与发展核心素养需求,初中数学课程应当基于问题驱动角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实践授课效果能够达到理想标准.同时,也为强化学生个体素养、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夯实基础条件.本文首先阐述问题驱动教学本质,随后分析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开展授课的原则与特征,最后提出具有可实践性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驱动;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问题驱动教学属于初中数学重要的授课方式之一,其能够利用问题本身具有的探究引导作用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深入分析兴趣,使他们能够在问题驱动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为知识的内化与认知模式建构做好准备.在基于问题驱动角度设计教学时,初中数学应当充分考量其基本原则与特征,在整合相关内容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授课质量能够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学生探究心理强化其学习效果.
1 问题驱动教学简析
问题驱动教学主要指利用教学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意识、鼓励深入思考的一种授课方式,其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产生深入研究的倾向,进而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问题驱动可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互动流程,能够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个体思维得到有效拓展.通过积极创设此类环境,初中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享受学习活动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1].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问题驱动教学的重视程度,并积极探索可用的授课策略,为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做好准备.
2 设计初中数学问题驱动的原则与特征探究
2.1 初中数学问题驱动的设计原则
2.1.1 本源性原则
在设计问题驱动框架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当遵循其本源性原则,确保设计的问题能够使授课达到理想标准.数学学习与问题探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若失去了问题的支持,教学活动也无从进行.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教师需要明确问题具有的本源性特征,从数学知识与体系架构出发,设计符合本源性标准的问题内容,使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数学本质,提高理解深度与学习质量.本源性原则从表面上看属于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其实质上属于一种基本的教学规范.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每当其了解一个数学概念,便会产生一系列本源性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领其深入探索数学概念本身.但是,这一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无法得到体现,学生会将问题埋藏在自己心中,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问题驱动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情况,教师能够在知识框架基础上,提出事先设计好的诱导问题,用此类问题覆盖学生可能产生的疑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无法解答的本源问题中跳出,融入到教师布置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内,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1.2 启发性原则
在问题驱动视角下,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问题,对学生思维认知进行启发、引导,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课堂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原则上,问题驱动内容应当具有引导价值,可以有效启发学生个体的思维,使其在知识认知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联想与创新方式,明确数学知识的主要应用方法,为后续内化与建构做好准备.但是,教师同样需要注意,问题驱动内容应当避免限制学生思维,在导学的同时做好启发工作,使其能够有效应对数学学习挑战,提高自身认知灵活性[2].这一要求驱使教师在设计启发问题时,积极应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元素,使个体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减少问题导学存在的限制性特征.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可以从数学知识中抽离具有普适性的规律、经验,为未来掌握逻辑思考方式做好准备.因此,教师需要贯彻落实启发性原则,确保其能够与问题驱动相结合,为实现理想授课目标夯实基础条件.
2.2 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特征
2.2.1 趣味性特征
注重趣味性是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學的重要特征,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强化趣味性特征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问题驱动教学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获得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经验,使他们的应用技能得到增强.因此,初中数学问题驱动需要注重趣味性特征,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强化,从根源层面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应注重开发问题驱动的趣味内容,尽可能创设丰富多彩、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问题驱动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概率》“8.2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的过程中,原本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效果相对较低,若以此为基础设计导学问题,也容易陷入驱动效果不良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贯彻落实问题驱动趣味性特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如可以分小组进行掷骰子游戏、摸球游戏、投飞镖游戏……在此过程中设计与可能性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导学问题情境.通过此类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实际导学效果,为问题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打下坚实基础.
2.2.2 操作性特征
在基于问题驱动设计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其操作性特征.在现代教学背景下,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培育需求.数学课堂需要融入动手实践环节,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使问题驱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在问题驱动内容基础上,增加一些需要手动实践才能完成的任务导向.通过此类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方式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这种创新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内涵,有效强化基础教学质量与效率[3].同时,操作性特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问题驱动背景下,结合自身思维习惯,革新传统知识学习流程,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多元化程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探究心理与授课效果,为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9.3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驱动问题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绘制任意三角形绕着一边中点旋转180°,并和同学分享自己所画图形.通过这种实践参与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激发,并强化他们的参与心理,让问题驱动力得到有效增强.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合理调动,有利于问题驱动融合授课,对初中数学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意义.
3 初中数学基于问题驱动进行教学的策略研究
3.1 利用螺旋递进问题进行驱动
与传统教学相比,问题驱动教学更加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设计螺旋递进问题,可以实现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螺旋递进问题的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将数学知识点分步深入.通过此类方式,使个体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强化,进一步提高应对数学知识挑战的能力,让问题驱动价值得到有效发掘与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螺旋递进问题的主要设计方式.在保证问题难度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他们能够在自身兴趣的支持下,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点信息,达到高质量学习的目标.同时,螺旋递进问题还必须符合循序渐进的核心要求.通过设计合理的引导层次,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浅层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身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索[4].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实践成功的驱动引导,进一步强化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并积累相关学习经验,为后续深入课堂学习环境探索做好准备.教师需要重视螺旋递进驱动方式的重要意义,确保其能够与课堂环境紧密结合,使问题驱动作用得到有效增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实践阶段,教师还可以融入知识点关键内容,进一步强化问题递进的稳定性,降低出现脱节情况的概率,为强化问题驱动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3.2 创设实践问题驱动情境
在问题驱动教学中,如何创设实践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创设实践情境时,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入手,设计符合个体兴趣和经验的情境.通过此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次,问题驱动应当将实践情境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个体在实践情境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创新.通过此类路径,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以增强.通过创设实践情境,问题驱动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个体学习效果,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时,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驱动情境,让他们在此类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学习数据收集整理方法的必要性.在这种驱动条件下,自行探索教材可用的工具,包括统计表、统计图等,展开普查与抽样调查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班级内情况进行调查,如上学所需时间等.以此类真实情境为基础,强化问题对学生的导学作用,使情境驱动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理想教学质量.
3.3 基于数学思维强化问题驱动
注重数学思维也是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归纳、演绎、类比等等,可以有效培养个体的数学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发散性思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显著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数学思维可以用于强化问题驱动效果,教师应当注重相关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路径[5].通过此类方式,理想的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反比例函数本质进行思考,类比之前学过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我们又该如何研究反比例函数?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哪些性质?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建构数学思维,以此为基础强化问题驱动效果.如在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类型,在此过程中,为其提供丰富的反比例函数场景.通过此类方式,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函数的工具价值,并建立相关应用思维,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4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本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先讲授数学概念和公式,然后给出一些例题演示如何解题,最后要求學生做一些练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更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问题驱动教学法则不同,它可以通过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直面问题本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是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9.5三角形的中位线”的过程中,在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教师应当利用问题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对其中剪拼证明方法的本质提出质疑:除了可以将中位线上方的三角形整体剪下拼成平行四边形外,是否可以将这个三角形沿顶点剪成两部分然后拼接证明?引导学生思考,虽然剪拼方法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将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对边关系进行证明.通过这种质疑方式,提高问题驱动作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使课堂充满数学味.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授课阶段,教师应当注重问题驱动需求,确保其能够与教学流程紧密融合,为达到理想授课效果夯实基础条件.在实践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问题驱动作用,使其能够与学生认知相融合,为引导教学活动展开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伟海.初中数学多媒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98199.
[2] 黄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6):196197+201.
[3] 白红媛.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1(24):137138.
[4] 郑菁树.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21(23):8385.
[5] 崔建鹏.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及矫治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