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

2023-08-28 09:17郑元景许振煜
关键词:人民至上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郑元景 许振煜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历史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蕴含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人民至上”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升华于新时代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践中;从理论逻辑来看,“坚持人民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源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发展、深化;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国情民意,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中心,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实践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的发展土壤,理论逻辑是对历史逻辑的提煉升华,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3)03-0001-0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105次,成为关键词和高频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的第一位,充分彰显了党的人民立场和情怀[1]。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坚持人民至上”是党从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是我们党的一贯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2]历史逻辑是发生在过去的实践逻辑,当前的实践逻辑也会在未来成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历史逻辑为发展土壤。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性概括,也是对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提炼升华,其正确性在实践中不断被证实,理论体系必须在历史前进步伐中开放创新,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发挥作用并不断发展,贯通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而体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价值主线,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生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与西方议会型或精英型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心系人民,时刻牢记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随着时代更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探索和认识也不断深化、升华。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求解放。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难境地,中国共产党应国家与人民的需要而生,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光荣使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争取民众力量的重要性,把革命的重点转移到农村,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等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成功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深入敌人后方,积极开展以群众为核心的抗日救亡运动,通过麻雀战、地雷战等形式各样的游击战争,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武器装备匮乏、物质条件恶劣的敌后战场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保障农民拥有土地的权利。百姓真正当家作主,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革命战争与物质生产的热情。广大人民信任共产党,愿意跟党走,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用“最后一尺布”“最后一粒米”“最后一个娃” 汇聚成了排山倒海的支前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民一条心、军民如一人,充分迸发出人民统一战线的优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推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为有效推进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渠道,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为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法治保障。在政治建设方面,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独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避免了一党无人监督、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废除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团结统一与繁荣发展;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拓宽了基层群众直接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升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外交建设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来侵略,以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运动,为人民当家作主赢得相对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巩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人民至上”的巩固主要体现为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巩固“人民至上”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聚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问题,连续多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推进“三农”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在调动农村内部生产积极性方面,确立了分田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经营权交到农民手中,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也开启了崭新篇章。在创造农业发展外部条件方面,不断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多予少取”的政策导向,持续出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补贴,不断推进税制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力维护农民各项权益,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其次,促进教育公平是巩固“人民至上”的关键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民初心,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改善农村、西部地区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着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最后,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巩固“人民至上”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出台多元化的就业政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就业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就业促进、就业帮扶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以积极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一言以蔽之,在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民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殷殷关切,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真真切切地印在亿万人民的心坎上,“坚持人民至上”也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巩固。

(四)新时代党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化

进入新时代,党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化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原则,出台一系列心系人民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加紧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挖掘发展动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成功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区域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建设性成果,不断夯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保证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合法权利,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宣传好、继承好、发扬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导向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凝聚民心,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在社会建设方面,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一线,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人们赢得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成功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生态建设方面,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发展理念,不断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坚决严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全方位、全领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诉求。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以历史逻辑为发展土壤,“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实践经验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产物,它根植于中国大地,是对实践逻辑的概括总结,又是对历史逻辑的提炼升华,并在实践逻辑中发挥作用、不断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3]27,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把人民至上理论不断发展深化。

(一)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經典作家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生动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及无产阶级政党价值观的认识上,体现在列宁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上,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源泉和根本遵循。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287,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科学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从事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从而确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不仅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奠定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还通过参与社会制度构建、生产关系改革和精神财富创造,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作了初步阐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11,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413,其目的就是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成“自由人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的最终目标。

列宁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俄国的革命与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相关理论。首先,列宁进一步指出广大群众决定历史结局。“生机勃勃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6]57,列宁再次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只有密切联系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取得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其次,列宁进一步揭示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利益。“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当全部属于人民代表”[7]506,以往的剥削阶级政权都是压迫人民的,只有“苏维埃政权是劳动人民的政权”[8]407,是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列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并通过出台新经济政策、土地社会化政策等具体有效措施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发展:毛泽东的群众观和民主观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汲取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并将其与唯物史观相结合,重新阐释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群众观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观。首先,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关乎一个政党原则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并将其确立为无产阶级应遵守的道德观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了共产党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了共产党人与其他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是能否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944年,毛泽东再次强调:“共产党员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285其次,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喻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指出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是我国革命与建设的力量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1031,并告诫共产党人只有坚决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出路,只有善于团结人民群众,才能所向披靡、天下无敌。再次,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检验标准。在如何检验共产党人言论和行动的正确性上,毛泽东立足于唯物史观,从利益视角提出了评判标准,即“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1096。最后,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谈及中国共产党如何破除治乱兴衰的历史铁律时,说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1]611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一步。只有真正赋予人民实质性的权利,才能实现实质性的民主,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民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永葆初心,确保政府始终是人民的政府。

(三)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观”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赓续发展。首先,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372这一科学论断当作衡量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判断标准,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与人民群众观点统一了起来,实现了对毛泽东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检验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论证“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达成时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蓝图,即“小康社会”,并论证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最后,明确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生活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归宿指向广大人民群众。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的制胜法宝,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价值旨归;并首次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对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兼顾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告诫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13]37。

(四)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至上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彰显人民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人民至上论生动体现在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上。

首先,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党人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党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次,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含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结合新时代形势和现代化实践,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4]31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奋斗,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5]73,不断筑牢党的执政根基,不断激活党的组织活力,不断凝聚党的奋进力量。

再次,主张人民群众是共享主体。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彻底改变以往社会中劳而不获的分配不公现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一步。共享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只有共享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提倡人民群众是评判主體。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提出了许多评判我们工作是非成败的人民标准。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6]135,我们要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书写好让历史和人民更加满意的新答卷。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逻辑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理论逻辑、历史逻辑都以实践逻辑为基础,又在实践逻辑中得到了统一。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相结合,在“人民至上论”的发展与运用中以立足国情民意为实践依据,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实践原则,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实践保障。

(一)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来说,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的建设关系着党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保障。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创造性提出“思想建党”原则,强调要清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解决农民入党问题、发展壮大党员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历史实践验证了思想建党原则的正确性,为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方向指引。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决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明确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谈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强调无产阶级要坚守政治立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态度,“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7]1438-1439,永不脱离人民群众。邓小平认为,党风建设至关重要,要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将反腐工作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江泽民和胡锦涛强调,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分别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夯实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始终。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的政治立场,坚持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相结合,形成了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囊括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在内的一整套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其次,推进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贯通联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和政府继续聚焦民生领域“四风”异变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坚决打赢反腐败的人民战争,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权力运行效果的评判标准。再次,坚持人民至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意志得到更好体现、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体现党的根本宗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有效将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党的执政本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这既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保障。

(二)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中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与深厚的人民情怀。100年来,党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约束与评价自身执政的最高标准,始终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一切行动的实践原则。中国共产党从古代“民本”思想中汲取“为民”精髓,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靠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伟力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我们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一认识是共产党人从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其正确性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标准”相结合,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新理念,取得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铸就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一大奇迹。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党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实践原则,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摆在最高位置,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8]69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是否”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共产党人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创造性发展。实践证明,人民利益既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落脚点,还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最高检验标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11。

(三)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依据:立足于国情民意

国情民意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现状及发展需要,是一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是一定时期国情民意的集中反映,认清国情民意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第一步,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内忧外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存在的基本国情,深切洞察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解放与独立的基本意愿,团结各阶级、各民族的力量,发起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成功赶走日本侵略者;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着力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调整,明确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实施“五年计划”,不断提升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规定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期国情民意的新变化,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9。面对这关乎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带领人民奔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实践证明,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史,立足于国情民意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依据。

四、结语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领会掌握“坚持人民至上”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证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百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生成发展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贯穿升华于党的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中。历史逻辑是发生在过去的实践逻辑,当前的实践逻辑也会在未来成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历史逻辑为发展土壤。党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性概括,也是对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提炼升华。在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正确性在实践中不断被证实,理论体系必须在历史前进步伐中开放创新,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发挥作用并不断发展,贯通于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实现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報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N].人民日报,2022-01-02(1).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澤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Abstract:“Persisting in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PC in its centennial struggle to create a brilliant history. I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PC?蒺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and contain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adhering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originated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CPC, and sublimat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era of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adhering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taking Marxism-Leninism 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deepened in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logic, the CPC,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focuses on real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provides practical guarantee for“upholding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by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Party?蒺s constructi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CPC?蒺s adherence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are unified with prac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is the development soil of theoretical logic, and theoretical logic is the distillation of historical logic. The two are unified in specific practical logic.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 supremacy;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