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
- 中国政治哲学的一般意涵与总体特征
社会;王道;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4)01-0060-10何谓政治哲学?国内外学术界见仁见智,最一般地说,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哲学专门学科。本文所说的中国政治哲学,主要是指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探讨所形成的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其中既包括不是在政治哲学名义下隐含在理论成果(如《老子》《论语》等)之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包括在政治哲学名义下研究形
江汉论坛 2024年1期2024-01-29
- 人民至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质
思想,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的社会建设把人民立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关键词] 人民至上; 社会建设; 价值理念; 实践特征[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前线 2024年1期2024-01-23
-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图景与实践要求
十大报告将“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排在“六个必须坚持”的第一位。“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宗旨的光辉体现。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政党对所代表主体的利益选择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前途,其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从谁的利益出发、以谁的利益为标准的问题。“人民至上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5期2024-01-23
- 习近平“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024)“‘人民至上’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1]。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突出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体现了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原则立场,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深刻阐释与高度概括。“人民至上”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创造,也是对党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2024-01-18
- “人民至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原创性贡献
孙民〔摘要〕人民至上不仅是一个价值命题,还是一个实践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史上的术语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体系创新和术语创新的内在统一,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术语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人民至上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和创新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
理论探索 2023年6期2023-12-10
- 话剧导演创作中舞台节奏的重要性
——以《人民至上》为例
。二、话剧《人民至上》的主要内容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人民至上》,是我国首部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话剧作品。该剧由刘金妮编剧、李伯男执导,何瑜、王新、郭犇、杨雨婷、刘晓翠等人参演。该话剧从医生、护士、记者、志愿者、患者等多个角色的角度向观众传达了我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该剧是由三条人物线索展开,同时以三个人物为切入点并让他们贯穿整部戏剧,以多重叙事方式讲述在危急时刻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们。第一条主线的主要人物有本该退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2023-11-26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
律,又蕴含了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维度分别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胸怀天下的宽广价值视野,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价值论的视
文化软实力 2023年3期2023-10-13
- 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立场
居于首位的“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辉煌的历史性胜利,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根本缘由,首先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北京支部生活 2023年9期2023-10-03
-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蕴涵、成就递嬗与实践要求
,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出发点、自信自立作为基本立足点、守正创新作为主要动力点、问题导向作为现实着眼点、系统观念作为关键统筹点、胸怀天下作为重要站位点。如此,才能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推向前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伟大成就;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61;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3)04-0272-13一、问题提出及其学术成就202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2023-09-19
- 共同富裕的文化之维
:共同富裕;人民至上;精神谱系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2.001[中图分类号]D6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2-0005-0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共同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2期2023-09-11
-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建构,是一个理论与现实问题。从“逻辑前提”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现实的人”的核心概念确立了“人民至上”论的价值立场和理论原则。这一原则为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深化提供了价值取向和理论边界,引领着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论的价值意涵的形成和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满意和人民共享,四者作为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准则和价值旨归共同实现了理论原则具象化的逻辑闭合。“意涵”和“原则”的双向互动催生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2023-09-04
-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进一步将“人民至上”升华至新的境界,只有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更好更快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代表人民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不断被丰富进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视人民与执政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更是把人民放在最高的历史地位上,将人民至上作为党最高的价值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6期2023-09-03
- 雷锋精神中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探析
其中蕴藏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体现出新时代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关键词:雷锋;雷锋精神;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61-04雷锋精神是对雷锋同志一生中所作所为的具体事件加以概括和总结,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内涵的伟大精神。研究雷锋精神,探究雷锋精神中“人民至上”的价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2023-08-26
-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对外传播
——以政治营销的视角
》,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十大历史经验之一[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7]。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价值,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外传播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成就,有着丰富的事实依据,过硬的案例支撑,说服力极强,能够让海外公众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发展建设的纯洁动机,清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08
- 新时代高校附属医院纪检监察工作研究
。关键词: 人民至上;监督执纪;高校附属医院;思考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101(2023)03-0103-06 Research on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n Affiliated Hospital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WU Hua1,YUE Baibing2,ZHAN Xiaodong3(1.Offi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02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科学内涵、价值逻辑及实践进路
;共同富裕;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7-0010-07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图像时代社会思潮的视觉传播及引领研究”(18ZD106)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创新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及应对研究”(2022CXZZ069)阶段性成果;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叙事研究”(22HMY0150)阶段性成果
理论导刊 2023年7期2023-07-17
-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及深化路径
杨凡摘 要: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鲜亮标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初心使命践行中成功塑造了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淬炼出了基业长青、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在新征程上应以党的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是阅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2023-07-10
-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意蕴
要:“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被郑重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百年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苏共垮台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和价值旨归。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意蕴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2-0024-0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7-05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伦理
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至上 环境伦理一、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23年2期2023-07-04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特征及实践路径
;共同富裕;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05“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的共同富裕,引领社会各界展开对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学界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客观的理论成果,但存在一些认识不清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期2023-05-30
- 以党内问责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
之源——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回应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确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问责理念,将党内问责制嵌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之中,探索数字赋能党内问责制的实践路径,不断优化党内问责制,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词:党的全面领导;党内问责制;先进性;纯洁性;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3-0036-08作者简介:王一星(1981—),女,山东蓬莱人,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研
理论导刊 2023年3期2023-05-30
-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飞跃
秀传统文化 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求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党和人民发展需要,持续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度变革,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交锋激烈,深层次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
人民论坛 2023年1期2023-05-30
-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
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在政治制度伦理上,中国式现代化将正义作为建构和完善政治制度的根本标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政治组织伦理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执政正当性和有效性建设,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政治主体伦理上,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全面理解和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有助于揭示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内在机理和根本锁钥,有助于贯
湖湘论坛 2023年2期2023-05-30
-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要求
0024)“人民至上”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围绕自身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服务对象等在价值观念层面所进行的集中表达,人民性是其鲜明的理论品格。在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监督和人民共享等价值准则形成了丰富的论述,从而内生出党的“人民至上”价值观的理论特征和实践要求。在业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有其重要意义。因此,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于自觉践行“人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4-06
- 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这既是“人民至上”的直接体现,更是“健康中国”建设最直观的成效。事实上,无论是“看病难、看病贵”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还是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坚持“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防控理念,无不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核心要义。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学,就是要“学原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人民至上”“健康中国”建设等论述,内涵丰富
群众 2023年5期2023-04-05
- 论习近平“人民至上”理论的伟大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体会
始终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为切实践行“人民至上”作出了历史贡献。一、“人民至上”理念的基本内涵“人民至上”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
党的生活·青海 2023年1期2023-03-12
- “人民至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精神省思
,对于建设“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且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再次强调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自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以民为本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十年发展以
学术探索 2023年1期2023-02-13
-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原则与路径
——基于“人民至上”宝贵经验
蒋光贵坚持人民至上,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是为了人民;同时,需要引导、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精神。文艺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引领和团结人民,实现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一、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2023-01-08
- 论“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四重意蕴
值追求就是“人民至上”。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进入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不断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践行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承继着中华优秀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2023-01-08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诠释与践行*
00732)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人民至上,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表面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回望过往,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诠释人民至上、践行人民至上的历史。时至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3-01-04
- 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人民至上”价值意蕴
势上呈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一、生成逻辑: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来自人民只有明确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何而来”,才能通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去往何处”。沿着“理论根基—文化根脉—实践根据”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进行考察,可以揭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一)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在于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9期2023-01-03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
[1],坚持人民至上”等十条历史经验,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观”的丰富与发展,深刻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人民至上,新时代丰富发展的根本溯源(一)理论之根: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12-30
- 习近平“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观的三重意蕴
亚员习近平“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观的三重意蕴李畅,李亚员(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公平正义观的核心意旨,其意蕴主要体现在:一是筑牢“以人民为始”的价值立场,坚持将人民作为公平正义观的逻辑起点,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关键切入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实落脚点;二是深化“以人民为源”的实践思维,要求将人民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决定力量,在“尽力而为”中最大限度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28
- 中国营销的“人民至上”
信奉的就是“人民至上”的平民营销,这种营销因为让顾客拥有强烈的获得感,所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无论市场怎么变,需求怎么变,消费怎么变,这个基本属性是贯穿始终的。即便是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其价格水平也是小康层面的。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公众对个别行业、个别企业有所不满,但整体上公众对企业的认识是正面的。即便是今天受到质疑的平台企业在最终显示出垄断特征之前,也收获了较高的社会声誉。首先,平台企业率先区分了“用户”与“客户”两个概念。用免费吸引用户造流量,用收费升级服务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2年3期2022-12-25
-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
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也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不忘初心,心系人民”的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制度优势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2]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3期2022-12-08
- 赶考路上的“人民至上”
一次深刻的“人民至上”的教育。“民心不可侮”1949年3月23日上午10时许,由11辆吉普车和10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从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出发了。登上那辆敞篷吉普车,毛泽东回头深情地望了望西柏坡这个小村庄,再次重复说,进京赶考去!跟随这个车队一起出发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陆定一、杨尚昆等领导人。春风习习,杨柳依依。车队过灵寿县,行经唐县,奔曲阳县……行进途中,毛泽东兴致很高,和同车的警卫人员谈古论今,不时引得卫士们哈哈大笑
党史博览 2022年10期2022-12-07
- 纵情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
——省十三届人大社会委工作回眸
,成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有深度——推动民生实事工作评议“实一点”省政府工作报告会承诺办好的民生实事,经过一年的时间,办得怎么样?成效如何?2021年1月14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举行联组会议,首次围绕省政府2020 年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工作评议。会上6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名全国人大代表、3名省人大代表作评议发言,省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现场作出回应。委员代表们聚焦民生领域,对政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
人民与权力 2022年12期2022-12-07
- “人民至上”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化
值理念。 “人民至上”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底色。 要将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效能,就必须逐步完善能够确保“人民至上”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用有层次、成系统、全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保证人民利益始终位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用制度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坚实保障,进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5
- “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
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本研究梳理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总结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讨了习近平“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我国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文明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民本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4
- 从国家荣誉制度论析“人民至上”英雄制度文化
雄制度文化“人民至上”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英雄观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汲取社会主义优秀品质和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在新的历史方位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认识英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壮大,同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民族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0
-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
艾世钰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在2022 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要求全党在前进道路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百年成就源于坚持人民至上,未来道路必然坚持人民至上。因此,究竟何为坚持人民至上,需要进一步厘定与明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坚持人民至上的诠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观的最
求知 2022年10期2022-10-20
-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进程中“人民至上”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坚守和接续奋斗。从制度革命发动济贫、暂时性救济扶贫、体制变革带动脱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此巨大成就而言,既是国家反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是人民反贫困主体的革新与推进。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逻辑贯穿于反贫困进程中, 在这一逻辑下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愈加彰显互构共进态势,使得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着互相建塑与型构的关系。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进程中国家和人民的互
重庆社会科学 2022年7期2022-10-14
- 北京接诉即办工作的鲜明特征
诉即办; 人民至上; 基层治理[中图分类号] D616;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76-0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层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北京接诉即办工作是典型代表。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北京接诉即办工作创造性地形成了人民至上价值驱动—精细化治理—法治固化的治理路径,其特征日渐显现。“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
学习与研究 2022年9期2022-10-08
- 坚持“人民至上” 服务民生促发展
文/冯 玮 李 昕国网天津城东公司采集运维与电力保障班(以下简称:采集保障班或班组)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基层班组,主要负责城东公司供电服务区域内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的用电检查、采集运维及电费回收等工作。采集保障班现有员工8名。其中,党员4人,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7人、中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6人。自成立以来,采集保障班坚持为用户办实事的工作原则,以建设服务型班组为目标,积极投入到助推“双碳”目标落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等重难点工作中,
企业文明 2022年9期2022-09-30
-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
量之源。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本文通过阐述人民至上的含义、历史演进、历史意义,得出现实启示,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关键词: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意义;启示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区别于任何党派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
速读·下旬 2022年4期2022-07-17
- 浅析党百年奋斗的三条历史经验
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和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三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披荆斩棘的奋斗史,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一切成就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开辟中国独特道路的探索史,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更是一部永葆初心与使命的历史,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人
学理论·下 2022年5期2022-06-15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论析
体地位,表征人民至上的评判标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思想人本性、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性和人类法治文明合理人本性,提出法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治发展目标,做出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部署。应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积极开展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伟力,将习近平法治
学理论·下 2022年5期2022-06-15
- 论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践凝练出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奋斗经验,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的根本宗旨相互契合。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人民至上的具体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造福人民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时代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五大领域需求,不断造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关键词:十九届六中全会;人民至上;历史经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学理论·下 2022年4期2022-06-01
- 北京接诉即办工作的鲜明特征
诉即办; 人民至上; 基层治理[中图分类号] D616;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76-0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层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北京接诉即办工作是典型代表。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北京接诉即办工作创造性地形成了人民至上价值驱动—精细化治理—法治固化的治理路径,其特征日渐显现。“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
学习与研究 2022年9期2022-05-30
- 苏州市相城区司法局坚持文明执法、为民服务 把“人民至上”落实到百姓心坎
,要永远把‘人民至上落到实处。”执法为民 让冰冷法律条文有温度日前,一场关于游乐设施事项建设的议事活动在相城区太平街道洞字社区“援法议事厅”举行,法律明白人、居民代表、法律顾问等畅所欲言,共同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据了解,在相城这样的城乡基层,“援法议事”平台建成率已达到了100%,建成了全国首个以宪法为布展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创建了1个国家级、6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育了1012名“法律明白人”,吴门望亭运河法治文化园等省级法治文化阵地成为
雷锋 2022年11期2022-05-30
- 论中国共产党宝贵历史经验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内在逻辑
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土壤,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基本经验,这三重逻辑赋予“坚持人民至上”永恒的精神底色,成为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守正创新2021年是中國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是一部秉承初心、肩负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2022-05-30
-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三重维度
摘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只有与人民相联系、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认知、行动创新、价值追求等方面展现出新思维、新品格、新姿态,才能诠释其意义与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这既是一种应备的理论认知、实践诉求,也是一种价值归属。要认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健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
。[关键词]人民至上;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1-0042-0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这为新时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生活需求多样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11期2022-05-30
- 浅谈习近平“人民至上观”
词:习近平;人民至上;人民群众“人民至上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新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05次,“人民至上”成为了一个鲜明的时代声音。 一、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形成基础(一)饱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滋养。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合理扬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深刻批判和摒弃两千多
科学导报 2022年68期2022-05-30
-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与路径探析
积累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确立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遵循的价值理念,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关键词:人民至上;政党;历史经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2022-05-30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领导,以“人民至上”为中心,落实“双减”政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高校应加强统编教材“课程思政化”建设,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育能担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课程思政化;人民至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关乎国家长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4期2022-05-30
- 从关于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风险重要论述看习近平风险治理的逻辑思路
;治理体系;人民至上[作者简介]曾艳琴,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讲师,广东广州 510600。[課题]本文为2020年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关于应对疫情防控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GDDXXT064。[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0-0049-04人类已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风险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人民立场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党深厚的人民情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要一以贯之的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党百年辉煌的一把密钥,将为我们坚定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关键词:新时代;人民至上;人民立场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全面总结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位居第二条。这表明
客联 2022年6期2022-05-30
- 北京市接诉即办的治理经验
诉即办; 人民至上; 创新经验; 超大城市治理[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2-0070-07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将中国治理的一般经验和基于诉求办理与问题解决而形成的创新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了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取得成效的13条治理经验,探索了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一般经验代表基本原理,创新经验代表因地制宜,两者缺一不可。接诉即办改革的13条治理经验既可以帮助我
学习与研究 2022年2期2022-05-30
- 把“人民至上”植于心践于行
坚定践行人民至上,就要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做到與群众血脉相连、同心同行。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始终把为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既是铮铮誓言,也是行动准则。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务必守好初心、扛牢使命,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在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多说群众易于接受的“土话”“实话”,推心置腹与群众“共情”“共鸣”,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嘘寒问暖;另一方面,在行动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2年5期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