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建构:恩格斯平等观及其现实启示

2023-08-28 09:17冯开甫陈佳怡
关键词:反杜林论共同富裕现代化

冯开甫 陈佳怡

摘 要:恩格斯全面批判杜林先验主义方法和抽象的绝对平等观念,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伪性,指出无产阶级平等的要求是消灭阶级,并与马克思一起建构了超越资本主义平等观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坚持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平等,反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抽象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公平提供了物质保障;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动力。

关键词:《反杜林论》;共同富裕;现代化;恩格斯平等观

中图分类号:A8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3)03-0058-06

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是支撑人类历史发展的坚强信念。究竟应怎样实现平等?在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平等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此展开了争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对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批判中揭露了其虚无实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才是真正彻底的平等。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恩格斯对杜林建构平等观的方法、抽象主体及实质展开批判,揭示杜林先验主义的平等观是用抽象的两个人之间绝对平等观念推导出适合整个现实社会的公理。这一推导极具荒谬性,其真实目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

(一)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研究方法

杜林不满之前的理论以形而上学的方式阐述平等观念,认为缺乏科学性。因此,他以一种新的数学方法给平等观念以精确性概述。在他看来,遇到问题不利用数学精确性的方式去解决,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陷阱。故而,杜林将数学中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到社会领域中,发现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可以由最简单的“两个人”的要素组成,而这“两个人”是绝对平等的。杜林正是利用这两个人的模式和精确性的推理方式使绝对平等的社会公理极具“科学性”,但他却忽略了数学方法是基于人类的需要产生的,是思维自身,不是预先存在的。由此,杜林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所谓的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樣得出的结论”[1]472,按照这一方法构建的平等公理,不是从现实中去寻找平等观念本身,而是从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入手,显然,其结论不会是现实社会的产物,而是纯粹思维臆造的产物,这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如出一辙。对此,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1]410,认为杜林自以为是的新方法不过是形而上学的翻版,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概念的关系,是地道的先验主义者。即使杜林建构平等公理所用的材料或多或少都含有现实社会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都是纯粹的玄想,用这样的方法构建的公理,必定华而不实。杜林这一头足倒置的玄想家,自以为建构了超越历史的平等观,但实际上仍然在他所处的历史和阶级范围内转来转去。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指出,观念是对象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构平等公理应投身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中寻其根本,而不是依赖纯粹的遐想。

(二)恩格斯批判杜林平等观的抽象性主体假设

杜林以先验主义方法建构了“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公理[1]474,而且一遇到经济、政治等问题需要解决时,他会立刻按照此公理去解决问题。恩格斯认为杜林平等观念不是社会公理,是过度的夸张,因为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找到这样平等的两个人,并对平等公理进行了推理,也得出了在现实社会中两个人不平等的关系。除了研究方法的问题,杜林“两个人的模式”也具有荒谬性,这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抄袭,因其在卢梭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揭示不平等的著作中出现过。不同的是,这些思想家先驱们是用“两个人”来举例论证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而杜林却将此方式运用到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衡量一切历史形态的尺度”[1]475,经过主观任意的加工,推理出两个人的绝对平等关系,这显然是对以往思想家观点的歪曲抄袭。

杜林认为,两个人意志完全平等的绝对真理能使社会科学和历史发展变得简单些,但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成真,因为完全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揭露了杜林两个人是抽象的人,脱离了社会现实,也脱离了人的特性和性别,他们不属于任何时代、民族、阶级,不知是男是女,只是光秃秃概念的人,是超越历史和阶级的人,这样的两个人当然是“完全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2]153,而是在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不断发展的人。因此,杜林构建平等的要素是虚幻的抽象的人,其思想具有荒谬性。

(三)恩格斯批判杜林自相矛盾平等观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作辩护

杜林先验主义方法和纯粹主观臆造的绝对平等观念,难以运用到现实社会中,为证明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又自作掩饰提出了三种“例外”,即三种“退却”。退却之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的退却,杜林承认平等不适合缺乏自我意志的人,如儿童发育不成熟,没有独立的意识,儿童隶属于父母,可以看出缺乏自我意志的人排除在平等公理之外。退却之二,承认“道德上的不平等”的例外,杜林认为平等只适合在道德上完全平等的人。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源于动物界,兼具兽性与人性,永远都不能摆脱动物性,故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平等的人。如果按照杜林的观点,现实社会几乎不平等的事都会被认为是平等的例外。杜林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两个人分成有兽性的人和有人性的人,这种对人分类的方式与基督教相似,用中世纪诡辩术去为最丑恶的行为做辩护,认为具有人性的人可以通过各种不友好的方式去对付兽性的人,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将自己看成人性的人,将奴隶看成兽性的人,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在他看来是正义的事。退却之三,承认使用暴力的“例外”,杜林的平等观念原本强调两个人不能对对方使用暴力,但他认为当异己的意志从事危害活动时,“如果它遭到暴力,那末它只是受到它自身不正义的反作用而已”[1]478。恩格斯指出,如果这种“例外”可以成为施加暴力的借口,那么“各文明掠夺国对落后民族所干的一切可耻行径,直到俄国人在突厥斯坦的暴行,都可以认为是正当的”[1]478-479。由此可见,杜林的平等观念是自相矛盾的,不过是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服务,完全暴露了他维护剥削、侵略、奴役的真面目。

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觀的建构

恩格斯在结束了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时,同马克思一起继续对平等观念展开研究,因为这一观念具有很大的政治鼓动作用。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平等观的内涵和实质,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一)平等观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恩格斯对平等观念的研究不是基于抽象概念,而是立足于以往全部人类史,认为平等观念是一个古老的观念。从人类史看,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中,平等权利就只限于男性社员,其余人均排除在外。在奴隶制社会,古希腊民主制提出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共商国是,而这里的公民却仅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中世纪欧洲是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虽承认一切人的原罪平等,但并不是人们真实的平等要求,而是统治阶级的需求,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宗教的禁锢,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日耳曼人攻下罗马,建立起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其制度使平等观几乎消除,但也会给平等带来机会,西欧出现了个别民族国家,他们创立了多元的文化,使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资产阶级文化。商品经济和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资本贸易规模逐步扩大,人们要求平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关系要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地方,政治制度却每一步都以行会束缚和各种特权同它对抗”[1]483,为解决资本生产关系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经济上的不平等要求就反映到政治上来了,消灭封建制度成为资产阶级迫切的愿望。由此,资产阶级提出法权平等,这一平等观对比以往历史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却难以掩盖资产阶级对工人残酷剥削和压榨的事实。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3]338。可见,“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的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4]671。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平等观和同一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平等观内容都大不相同,因此,杜林绝对平等观念不属于任何时代和历史,极具荒谬性。

(二)平等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

平等是历史的产物,人类历史亦是社会变迁史,“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654。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交换行为和分配方式,分配不能独立于生产而产生。生产和交换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当分配差别产生时,也就产生了阶级差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分配方式不适应生产方式。当人们反对社会不平等分配时,往往停留在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并未追究其背后生产方式的既定事实。因此,恩格斯强调仅停留在法律层面,不能真正解决平等问题,也不能促进平等发展,要使平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和发展,人们必须深入研究物质生产方式。

早期的商品生产和交换模式是简单的物物交换,是在具体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平等,在这一历史时期只能产生近代的平等观。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了资本社会,人人都成为商品所有者,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现代平等的要求。在这一社会,工人和资本家都拥有平等权利,工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自由购买消费品等,每个人在交换领域是平等的主体,“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甚至连丝毫的差异也没有”[5]193。但是,在商品交换领域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却是一种假象,忽略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差异和商品之间的差异,资本家和工人并不能平等交换,因为工人除了劳动力没有其他的商品进行交换,资本家掌握着工人的生存权,加之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给予的工资,看似平等的交换,实则掩盖着生产领域中资本剥削工人剩余价值不平等的事实,这种平等是以“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代价劳动”[3]619,是私有制条件下的形式平等。显然,现代平等观在商品交换领域虽保留了工人个体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平等权利,但在生产领域却走向了资本私有制和资本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平等观念。马克思认为,不能抽象地理解平等观念,要把关注平等的眼光从商品交换领域转向物质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分析,找出不平等产生的真实原因。故不与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平等观是抽象的,任何时期的平等观都是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

(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实质

平等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阶级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对于平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资产阶级平等观从表面看是资本家与工人平等交换、平等买卖的保障,实质上是资本家合法剥削工人劳动力,实现资本增值的保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只要以私有制为前提,必然会产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即便政治上的平等也难以确保,认为要想摆脱这一事实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此,列宁也指出:“平等的概念如果与消灭阶级无关,那就是一种极端愚蠢而荒谬的偏见。”[6]816无产阶级平等观不同于资产阶级平等观,无产阶级平等要求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上,而且还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这不是抽象的平等要求,而是实际的平等要求。无产阶级平等观超越了资本主义平等观的“资产”限制,要实现的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均平等。消灭阶级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前提,也是实现人类社会真正平等的前提。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应把消除私有制,消除阶级作为自身平等观的要求,并把平等与人的解放相联系,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和精神解放的目标,实现人的解放,这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际要求。

三、恩格斯揭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现实启示

恩格斯通过深刻批判杜林平等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阐释,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无性和荒谬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科学性。恩格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反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抽象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平等,反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抽象平等

杜林用先验主义方法建构绝对平等公理,这种公理脱离了社会历史,具有抽象性和绝对性,是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表现。资产阶级平等观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资产阶级将其自身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说成是人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普遍认同的价值真理,即“普世价值”,又在全球大肆宣扬,其目的是实现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在价值和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让全世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以巩固和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性为依据,认为世界上一切民族、国家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异,都有共同的人性基础和普遍认同的永恒价值追求,有着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在此基础上,“普世价值”提出了超越时代、民族、国家、阶级的抽象价值体系,体现了抽象性主体假设,使得一切民族、国家、阶级、信仰等特殊性消失。既然在经济上实行等价交换,为什么还会有严重的两极分化?既然有法律上的平等,为什么还会有性别、种族等歧视?既然有适合一切民族、国家的平等观念,为什么还会有“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可見,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及其所宣扬的平等观念极具抽象性和荒谬性。与此相反,人类共同价值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念,是人类共同解决世界问题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世界各国普遍交往的结果,是对全球治理的现实回应,承载和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价值愿景,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人类共同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依据,坚持主体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仅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水平,还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成为解决当前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价值工具。而包含其中的平等观念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践行,必然是具体的、现实的平等。在政治层面上,人类共同价值认为世界各国应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主宰他国命运的霸权强权政治;在规则层面上,人类共同价值认为世界各国应承认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遵循联合国的基本规则,尊重各国权利、规则、机会平等,反对将各国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利益之上,将自身法律凌驾于国际法律之上;在话语权层面,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世界各国应尊重他国正当话语权,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反对霸权或少数既得利益的国家把持国际舆论。人类共同价值及其平等观极具现实性和科学性,彰显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以资本为中心的“普世价值”理念的反思和超越。因此,在人类追求平等的进程中,我们应坚持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平等,坚决反对“普世价值”的抽象平等。

(二)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平等受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的同时,也随其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石,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实平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就难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在新征程上,我们在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复杂局势下,要更加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首先,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与否的根本标志。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利用好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充分激发生产力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才能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才能为社会主义道路、事业、制度等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7],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原则,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最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运行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避免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市场丧失经济活力,又避免了单纯依靠市场造成垄断加剧、排斥公共利益、加剧两极分化。合理的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也能对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所有人富裕为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人的全面解放,推进共同富裕,并且把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性,更有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党历来高度重视贫富差距问题,带领人民完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脱贫攻坚战,使全体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在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7]。为此,首先要处理好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兼顾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协调好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调节过高收入的同时,发挥好税收、社保等调节作用,协调发挥好三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缓解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三农”问题是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乡村振新战略,加快推进其现代化建设,发挥地理优势,建设生态农村,加快实现农村基础服务均衡化,提升农村基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致富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发展两极化的局面。最后,要协同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共同发展。未来社会所有人的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要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发展,从而实现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促进社会平稳发展,同时要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凝聚社会平等价值共识,形成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社会财富的氛围,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Abstract:Engels comprehensively criticized Durin?蒺s transcendentalism 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absolute equality, exposed the 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 concept of equalit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letarian equality requirement is the elimination of classes, and together with Marx constructe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equality that surpasses the capitalist concept of equality. On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equality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us to adhere to the concrete equality of the common value of mankind and oppose the abstract equality of the universal value of capitalism. We will 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y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social equity. Adhering to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steadily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the people provides ideological impetus.

Key words:Anti-durin; common prosperity; modernization; Engel?蒺s View of Equality

猜你喜欢
反杜林论共同富裕现代化
恩格斯对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批判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