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峰
【摘要】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便于教师掌握班级同学的基本学情,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高效课堂的构架.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行,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设计作业时融入趣味性、层次性教学的内容、实践性、开放性的理念,减少数量的同时保证题目质量,真正意义上做到减负增效.本文简要分析“双减”背景下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深入探讨具体的作业优化设计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作业负担成为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优化作业设计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课后作业的重视程度,将本课重难点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 “双减”背景下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1.1 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目标为核心[1].课后作业也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师在设计具体内容时应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出个性化作业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通过实践强化知识的应用技能,以此保证学习效率.基于新课标的指引,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秉持目标性原则合理把控作业难度和数量,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以此为依据优化作业设计.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使具体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促进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
1.2 多元性原则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对学习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业形式也要随之改变.受“双减”政策的影响,教师摒弃了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展开设计.在形式上不局限于枯燥的书写任务,而是以实践作业、小组作业、视频作业等方式为主;在内容上也要秉持多元性原则,如基础训练、拓展延伸、实际应用等;在评价环节亦是如此,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日后的改进方向;在反馈途径上也有多种方式,如集中讲解、单独辅导、视频介绍等.将多元化的思想应用于作业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深入研究课程重点内容,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并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1.3 探究性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作业不是对重点知识展开简答的重复性训练,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结合所需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并将其应用与实际问题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设计的作业内容也要有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效果,根据课程重点内容布置探究性任务,不仅能够增强对知识的吸收,构建出完整的学习框架,还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师应以探究性原则为核心理念设计作业内容,结合初中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对重点知识展开深入研究,形成独特的想法或见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双减”背景下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路径
2.1 趣味性作业,激发参与兴趣
若想保证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教师在设计具体内容时应融入趣味性素材,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利用趣味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价值.趣味性作业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号召,减少机械性训练的题目占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尝试利用所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设置趣味性作业能够转变學生对数学学科的态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乐趣,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知识理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为例,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例题:小月在水果店花18元买了苹果和梨共6kg,已知苹果每千克3.2元,梨每千克2.6元,问苹果和梨各买多少?
(1)根据已知的数量关系完成表格:
(2)假设小月买了xkg的苹果,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而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完成兴趣,要求他们以此题为模板自行改编题目,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借助趣味性作业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2 层次性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每一名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有着直接影响[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更好地收获专业知识,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 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例,本课主要内容是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选择合理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基础性作业为:
拓展性作业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完成基础性作业的人,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解答拓展内容,逐渐消除畏难情绪,在分层性作业中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3 实践性作业,强化知识应用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很多便利.通过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4].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以实践性任务为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利用所需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本课重点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促进思维的灵活发展.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带入到具体情境中,不仅能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还可以强化知识应用技能,养成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性格品质.在实践性作业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校园中的一块草坪,如图1所示:
假设AB=3米,BC=4米,AD=12米,CD=13米,且AB垂直于CB,请大家帮忙计算这块草坪的面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引导他们去到操场中亲自观察这块草坪,利用本课所学的勾股定理进行分析,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成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后展开计算,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4 开放性作业,培养数学思维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多元性的特点[5].虽然理论知识是固定存在的,但是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法,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融入开放性元素,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的机会和途径,使他们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灵活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设计作业的要求之一,利用探究性任务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思考相关问题,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研究,以此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开放性作业不仅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还可以满足“双减”政策对作业内容的控制,彰显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
例如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为例:在某次考试中,从参加考试的10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的答题卷进行统计,其中,某个单项选择的答题情况如下表: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自行绘制统计图,利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作答.画图过程中可以借助任意工具,要求保留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
(2)若这个选择题满分是3分,正确选项是C,估计全体学生该题的平均分是多少.利用开放性习题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大家,不限制具体的解题方法,逐渐摆脱固有思维的限制,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3 结语
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以“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理念为核心优化作业设计,利用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作业的深层次含义,从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中强化知识应用技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达到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骁安.“双减”政策背景下丰富初中数学作业形式的策略探析[J].理科爱好者,2022(06):36-38.
[2]郑凯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06):69-71.
[3]郑珊.“双减”视角下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对策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2(06):118-120.
[4]王勇.“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三加两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2(36):21-23.
[5]吴崑.“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改进、创新与实践[J].上海中学数学,2022(1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