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润课,以课育人

2023-08-10 14:27:21徐鸣芳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徐鸣芳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立德树人是育人的根本任务.德育与学科的融合,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特色,又要与大德育课程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何在日常显性的学科教学中无痕地融入德育,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挖掘德育元素,通过创设有效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将德育自然渗透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数学观、培养数学精神、提升数学品质,学德之数学,觅数学之德.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融合;课堂教学

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是融入什么?该如何融合?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不是更难融入德育?面对众多困惑,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导师、数学特级教师孙琪斌老师指出“德,见一题一课;育,在一言一行.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数学教师最大的德.还原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

原来,数学学科与德育并不是难以融合的,而是体现在日常的一题一课教学中.也无需刻意寻找二者的交集进行牵强附会式的强融,作为数学教师,最大的德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保有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而数学之德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理性的数学思维、求真的数学精神.

本文通过“线段、射线、直线(1)”和“概率统计”两堂课中的若干个教学片段,尝试探究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打造“立德树人”的数学课堂,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来实现数学之德,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1 整体说明

课例“线段、射线、直线(1)”教学片段——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及识别射线是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学生小学已初步感知平面几何,并学习了前一章“走进图形世界”的基础上,厘清点、线、面、体等几何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平面几何知识.本节课概念繁多,为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学,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自然融入“求真务实、追寻本质的科学精神;认真勤奋、勇于挑战的科研精神;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协作精神”等德育元素.

另一课例片段“概率统计”则以新冠疫情为背景,通过梳理、分类、制图、观察、比较、分析信息,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的生活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

2 教学实践

2.1 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教学片段1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紧绷的琴弦、霓虹灯发出的光线、向远方无限延伸的笔直的铁路,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形象.

教师 请同学们来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

(一位学生板演,并向其他学生介绍画法及注意点.)

学生 画的过程中要注意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并向一方延伸、直线没有端点并向两方无限延伸.

教师 非常好!你关注到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呈现表格,学生填写)

教师 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形状和特征,能否帮它们来取个名字呢?如《水浒传》中,总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及时出现的“及时雨”宋江;皮肤黝黑、性格火爆的“黑旋风”李逵,他们的绰号无不体现了人物的特征.

思考片刻后,有几位学生举手.

生1 可以用端点来表示线段.

教师 好的.在几何中,点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可用大写英文字母A、B表示,那你觉得这条线段可以表示为什么呢?

生1 表示为线段AB.

教师 非常好,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

生1 線段BA.

教师 为何?

生1 线段无延伸性.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教师 非常好!既然无延伸性,那能不能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呢?比如a.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可以!”

教师 确实如此,这条线段还能表示为线段a.

教师 能否仿照以上方法来表示射线呢?

生2 在端点处标上字母A,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这条射线.

(此法立刻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

生3 这种方法仅能表示射线的端点,无法表示射线的延伸方向.应在射线上用A表示端点,另外再在射线上取两个点B、C.

教师 B、C这两个点表示什么呢?

生3 表示延伸方向.

教师 那延伸方向是什么呢?

生3 从点A到点B的方向.

教师 还有其他表示方向的方法吗?

生3 从点A到点C的方向.

教师 那到底是哪一种呢?

生3 都可以……两个点多了,只要一个点!(学生顿悟)

教师 你准备去掉哪个点?

生3 点B或点C.

教师表示了肯定.

教师追问 能否像线段的另一种写法那样,将这条射线写成“射线a”或“射线BA”呢?

生3 不能.射线a无法表示端点和延伸方向,而射线BA,端点和延伸方向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了.

教师高度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书写射线的表示方法.

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在直线的表示法中,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的表示方法.

通过图形识别、特征描述、几何表示,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索、互助交流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经历了图形直观到几何语言地表示,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表达,触发了思维的发生与生长.

教学说明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得出它们的表示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本课例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的端点、延伸方向等特征来逐步得出表示方法,并通过对同一个图形的多种表示方法的探究,不同图形的表示方法异同的比较,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如何在这个教育环节自然融入“德育教育”呢?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形成思维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几何描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数学思维也拾阶而上.特别是当学生3在出现错误思维时,能及时反思并自我纠正,整个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反思、乐于协作”的数学品质.

2.2 深度学习,灵活应用

教学片段2

如图,直线上有A、B、C三个点

教师 图中共有几条射线?

生4 4条.

教师 哪4条?

生4 射线AB、射线BA、射线BC、射线CB.

教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5 有6条,还有左右两端的两条射线.

生6 有8条,还有射线AC、射线CA.

面对不同的答案,小组进行讨论,众说纷纭,最后由各组组长总结发言.

组长1 我们小组觉得有6条,因为射线的构成因素是端点和延伸方向.直线上有3个点,说明有3个端点,每个端点处有两种延伸方向,所以共有6条射线.

组长2 有4条射线,因为射线要用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而两端的射线无法表示延伸方向,所以不能算.而射线AC和射线AB是同一条射线,射线CB和射线CA也是同一条射线,不能重复计算.

组长3 有6条射线,虽然两端的射线无法表示,但它们也是射线.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合作探究,并和学生一起回忆射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共同总结判断射线的方法.判断射线,要抓住射线的两个基本要素:端点和延伸方向.所以,图中共有射线6条,而能用字母表示的射线有4条.

教学说明 识别射线是本节课的又一重难点.面对疑惑,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开展合作学习,笔者适时提示从射线的构成要素——端点和延伸方向去考虑.学生在老师的提示和鼓励下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并陈述理由,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最后发言总结,面对小组之间不同的声音,学生也能大胆质疑,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题训练,激发学生再回忆并巩固新知,问题串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并学会灵活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的生长经验,并培养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总结、活于应用”的数学品质.

3 教学思考

3.1 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精心设计活动,形成“德育融合”的数学观

笔者任教的农村中学学生普遍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课堂上更加关注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的参与.在日常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步子迈得小一点,问题设置多一点,知识的生成更多地以问题来承载,再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巧妙地搭桥引入.并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究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不让引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中的几个课例均体现了“德,见一题一课”的观点,这些都有助于师生形成“德育融合”的数学观.

3.2 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钻研相关课例,形成“德育融合”的教学观

如何还原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帮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欣赏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数学,就要求教师首先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懷与敬业精神;其次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才能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趣、有美、有用、有魂.

育德先立德,育人先育己.教师应先将自己设为培训和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相关课题课例的研究,待自己真正读懂了,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辐射传播.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德育融合”的教学观,逐步让数学与德育的融合成为一种行为自觉,教师才能逐步从教学者走进教育者的境界.

3.3 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挖掘知识关联,培养学生数学品质

本文中的几个教学片段,都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关联,自然、巧妙地引入,既为后续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又对前面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系统地整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品质.

德育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更注重人的发展、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及自身发展的紧密联系;而数学学科视角下的德育则显得更加生动和鲜活,数学的求真务实、严谨理性,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4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无痕,润物无声.作为数学教师,将数学和德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应努力挖掘数学学科的魅力和德育的内涵,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旭红.“德育”融入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22(03):73-76.

[2].初中数学史德育价值[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0):55.

[3]路彦祥.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C].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2086-2088.

[4]金永刚.德育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C].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一).2022:352-355.D.

[5]侯波.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并行开展探究[J].成才之路,2022(28):85-88.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7:28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6:46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5:36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