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芝
【摘要】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双减”政策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作业得以发挥实效.本文聚焦于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明确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意义,分析初中数学作业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以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布置作业时多采取“一刀切”式方案,作业设计形式过于单一,相对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且不具备系统化的育人观念,导致学生难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提升,与减负提质的“双减”政策理念相违背.为此,初中数学教师需积极优化调整数学作业设计方案,高度关注作业设计环节,合理设计初中数学作业,以促进作业质量提升,充分发挥数学课后作业的效能优势,让“双减”政策得以落到实处.
1 初中数學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1.1 检测课堂教学成果
首先,科学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作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作业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教师需主动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得以充分消化所学知识,以打造高效课堂.
其次,教师在批改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收到及时的课堂反馈,有效地加深教师对课后作业辅导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课后作业辅导形式.教师需持续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采取高效可行的教学手段,以打造高效课堂.
1.2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优化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学科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其次,为达到良好的设计优化效果,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并将设计付诸实践,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分引导学生,使其得以高质量完成数学作业,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高水平的作业中实现个人成长.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若教师所采取的课后作业布置方案过于单一,且作业量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作业难度,导致学生被迫陷入机械作业的误区,只能重复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在繁琐的作业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且收效甚微,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升其数学应用水平.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方案,有助于达成“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为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层次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丰富的作业内容为依托,可以有效塑造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文化,实现全面发展.
2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现存问题
2.1 作业量过大,题目过难
现阶段,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作业量过大且题目过难.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思维被严重束缚,他们常常被考试题型和考点的枷锁所捆绑,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设计作业内容.然而,中考的本质是选拔性考试,其题目设计难度较大,且更多强调知识点深化.由此可见,教师依据中考题目设计数学作业不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基础内容.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应试压力下,他们还是更倾向于在作业设计时选取高难度的练习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疲于应对.在此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地计算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而无法深入思考,更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塑造和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1].
2.2 技巧性训练匮乏
分析初中数学作业可知,教师目前布置的数学作业均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强调知识点应用,为巩固所学知识点,他们会布置大量针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型作业,相应影响了作业布置的典型性.同时,由于教师过度强化某一知识点,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无法清晰认知和把握练习巩固的重要性,也难以深刻了解数学题目的种类,影响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在新课改背景下,由于作业布置形式过于单一且缺乏技巧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可能导致学生将错误的认知代入课堂教学环节,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需持续深化对“双减”政策的理解,科学布置数学作业,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2].
3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方案
3.1 作业减量,提高效率
3.1.1 把握题型数量
数学作业类型十分丰富,包含基础题、拓展题等,题目类型不同,其难度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正确把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作业设计,合理规划题目内容,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拓展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潜能发展.
例如 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为例,教师需为学生准备有代表性的习题,通过习题训练的方式进行解题思想渗透,让学生正确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师需合理设置作业题型,分别为学生布置两道概念辨析题和计算题,同步设计一道思维拓展题,教师可以分别用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的方式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明确不同消元方法的适用情况,以促进学生对方程解题步骤的把握,让学生得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3].
3.1.2 控制课后作业总量
教师需关注教学整体,合理把控作业总量,将作业总量维持在合理区间内,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提升,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其题目完成能力也会出现相应差异,教师需为学生布置套餐式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自行选择作业类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以此为前提丰富作业形式.
教師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1)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进行统一建构,绘制成图并在其中标出学习重难点;(2)结合自身对相交线概念的理解,自行设计概念辨析题;(3)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相交线有关题目并自行完成.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自行挑选作业,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个人能力[4].
3.2 内容精选,保障质量
3.2.1 把握教学目标
教师需以整合知识框架为目标布置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更好适应“双减”背景,教师需充分关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进行充分整合,以展现作业实效.教师需要采取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灵活设计作业内容,提高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提升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逐层深入,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习题解答技巧.
教师需紧紧把握教学目标,据此设计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并解答题目.以课后作业为推手,助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得以全面把握课堂的内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的思维模式,以助力学生成长.
3.2.2 因材施教,分层辅导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同时,关注同辈效应,强调伙伴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作业难度可以充分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所得,使其得以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持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对于数学成绩较好且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布置高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自由交流,在小组互动中延续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针对成绩一般、兴致较高的学生,教师需预设中等强度的题目;对于学习兴趣和成绩都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教师需更多关注兴趣调动,为其布置低难度习题,争取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氛围下享受数学学习[5].
3.3 形式丰富,增添趣味
3.3.1 知识梳理型作业
初中数学知识点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彼此联系的.为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学生的学习及发展规律,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深度剖析教学内容,总结所学知识,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教师需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将杂乱的知识清晰化,让学生得以清晰把握学习重难点,以展现其主观能动性,助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需提高对作业设计的关注度,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确定其知识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可以在结束教学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将课上所学知识建构成体系,并绘制思维导图.同时,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以投影的方式在班级中分享,综合利用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模式,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增进学生的概念记忆.
3.3.2 能力发展型作业
教师需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造力,并据此开展作业设计.教师需致力于开放性思维培养工作,布置可以启迪学生开放性思维发展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型作业,以合作带动学生思考:“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得出数据结果,并详细阐明测量过程.”第一组选择了直接测量法,他们先测量出了1层楼的高度,乘以楼层数,得出了楼层的总高度;第二组采取了影子测量法,他们利用相似原理,得出结论:同时同地的不同物体,其身高比与影子比相等;第三组则采用了镜子法,他们巧妙运用了物理学科中的反射原理,多学科知识结合,得出了最终的测量结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调动,教师需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业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进而提升其数学学科素养[6].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更好应对“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减轻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教师需针对教学手段进行积极优化,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免由于作业量过大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需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强调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做出合理规划,探索出更高质量的多元作业设计路径,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梁凯毓,王文静.“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特色作业的有效优化设计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8-80.
[2]夏慧.“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22(26):46-48.
[3]史军.“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0):89-90.
[4]姚亚琼.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优化路径探析[J].教师,2022(5):33-35.
[5]李雯燕.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探析[J].电脑校园,2022(2):202-203.
[6]刘祥卫.“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2(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