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霞 李璐寰 丛小玲 杨艺 王进
摘 要:目的:探索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在高职“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级4个班1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97名学生为实验组,2个班96名学生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包括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校内校外实训、开展急救志愿者项目三个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操作示教练习和实训模拟练习。结果:实验组学生的课程成绩、急救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护生急救能力。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急救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发展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1],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能否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高职护生作为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力量之一,在校阶段急救护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传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课时安排偏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训教学侧重单项技能,导致学生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与临床急救护理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优势,培养适应临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本研究根据产教融合指导思想,改革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护生的急救护理能力,满足临床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20级4个班19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97名学生为实验组,2个班96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9~22岁,平均(19.99±0.66)岁;109名学生为实验组,年龄19~22岁,平均(20.09±0.71)岁。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组前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包括整合教学内容、实施校内校外实训、开展急救志愿者项目三个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操作示教练习,实训模拟练习。两组学生教学内容、学时、授课教师、教材等均相同。
1.2.1 整合教学内容
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轴线,根据临床护理岗位设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定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名称、任务、能力框架(见表1)。教学团队根据整合后的工作模块开展急救教学。
1.2.2 增加临床见习
为缩短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培养临床化的急救护理人才,校内仿真实训结束后增加临床见习环节。与校企合作医院对接,选取校内实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校内欠缺的内容,如急诊分诊系统使用、ICU常见监护技术、各种抢救药的使用,等等。校企合作制定见习安排见表2。见习时由临床带教老师讲解护理常规与操作要点,学生沉浸式观摩学习,增加急救护理感性认识,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
1.2.3 开展志愿者项目
依托校内“急救之星”社团,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全民急救,救在身边”志愿者项目,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校企合作医院、社区等,利用自身所学,向周围人传播急救知识与技术,如院前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常见心血管疾病救治;中暑、淹溺、触电患者急救等。志愿者项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常见疾病的救治,制作PPT、宣传手册、海报等,线下讲解与示范。线上建立“急救之星”微信公众号,组织学生定期制作或收集常见疾病救治或健康宣教的视频、图片、文档等,教师审核后上传至公众号平台,让社区群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巩固学习。学生定期在公众号平台与社区群众或患者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急救志愿者活动项目,巩固知识、提升技能、内化素养。
1.3 效果评价
1.3.1 课程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试卷由我校专职教师和校企合作办学医院兼职教师共同出题,共10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60分及格,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监考教师当场回收试卷。技能考核采用情境化实践考核,设计情境化案例,案例体现对学生急救思维、急救护理能力、人文沟通、应急处置、急救管理等方面的考核。
1.3.2 护生核心急救能力
选用张绍果[3]等编制的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问卷,从理论知识储备,危急病情观察能力,急救反应能力,急救处置能力,急救管理能力5个维度,共28个条目进行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课程成绩比较
3 讨论
3.1 产教融合背景下急救课程改革能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危重症护理理论枯燥、难懂,技能操作要求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难度较大。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后,教学内容依据临床护理岗位需求调整,内容连贯、易于理解,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由于校内实训室条件有限,硬件设备滞后,一些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在校内很难全面地掌握与应用,如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等,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增加临床见习环节,弥补校内学习的不足。同时,临床急救护理人员的高效的团队配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操作技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效应,形成了积极正向的引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则是升华。通过急救志愿者项目,组织学生定期到医院、社区等,向周围人传播急救知识与技术,践行传播健康、护佑生命的职责与使命。过程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提升了专业素养,既磨炼了意志又巩固了知识技能,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医学生服务人民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培养护佑生命、传播健康、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学习,提高综合急救素养。
3.2 产教融合背景下急救护理课程改革能提高高职护生的急救护理能力
表4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危急病情观察能力,急救反应能力,急救处置能力,急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能对各种急、危、重症情况做出快速、准确地评估、救治和护理,这对学生的急救护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能力,不利于急救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职业要求差距较大[4]。因此本研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临床需要的急救护理人才为目标,根据急救护理岗位和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轴线,将常见急危重症护理知识、技术、常见急救救护等融会贯通。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围绕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治、传染病救治、灾害救治能模块展开教学。从院前到院内,从急诊科到ICU,到各专科的救治,与临床急救护理岗位相匹配,符合临床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急救护理任务,培养急救思维。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化进程加剧,迫切需要培养临床化的急救护理人才,缩短教学与临床的差距,满足岗位需求[5]。为此,校企合作改革实践教学,增加临床见习环节。先校内理论学习、技术练习、案例模拟练习,对急救知识技能有基本的把握之后,进入临床见习,沉浸式体验学习临床真实的急危重症救治,弥补校内设备不足带来的技能滞后,体会快速应急反应与救治的紧迫性,认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反思改进,提升急救护理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急、忙、杂的工作特点,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课程学习。通过志愿者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医院导医、病房陪伴、同时传播急救知识与技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和融入职业环境并锤炼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躬身力行中体会护士的责任与使命。线上“急救之星”公众号的建设,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急救健康宣教,增强了护佑生命、传播健康的责任感。志愿者项目的实施,既巩固知识技能,又提升职业素养,对护生急救护理能力的提升有直接促进作用。志愿者项目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与实施,有利于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引导学生自信与自律,促进了“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急救综合能力的培养。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急救护理能力,也受到了护生较好的反馈评价。今后研究中应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急救重症护理的教学质量。(1)强化师资,引入经验丰富的临床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同时选派校内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临床一线进修学习。通过“引企入教”“引教入企”增强师资能力,服务教学。(2)建立急危重症护理案例库,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内容为框架编制教学案例,实训教学时结合案例开展教学,更有利于急救护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124].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611/92b2e8f8cc644a899e9d0fd572aefef3.
shtml.
[2]王喜苗.高職教育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分析与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6):9395.
[3]张绍果,赵浚竹,杨辉,等.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信效度检验[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08):11361139.
[4]金松洋,李露,张小琴,等.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重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9):657659.
[5]吴学华,段艮芳,王金玉,等.大专急危重症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调查[J].全科护理,2015,13(30):30733075.
基金项目: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课题2021JG109;202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YB1601;202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1531;院级大学生课题xs2021006
作者简介:邹霞(1984—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急危重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