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静 徐志兰
【摘 要】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契机,确保传统文化的运用氛围日趋浓厚,为小学生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通过“合理研读古诗词内容,释放传统文化影响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育人效果;推进古诗词议题探究,营造传统文化浓厚氛围;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增强古诗词文化渗透力;开展跨单元教学,突出传统文化引领价值”等策略,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中华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6-35-0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仅能够助力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能够为学生身心发育和知识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孕育、形成、发展及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素材的综合。一言以蔽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其要素之繁杂、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都是历史文明史中绝无仅有的。哲学、文学、汉字、服饰、书法、绘画、建筑、艺术、饮食、科技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这也是传统文明生生不息的标志。
将中华传统文化运用于现实领域,例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往往可以发挥巨大价值。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抓手,能够丰富教学工作的底蕴和内涵,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的品质和影响力。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运用能力,使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展现独特的功能。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实古诗词教学素材及内在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二者的融合度很高,这也是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古诗词教学的品位,不仅对教学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而且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内在影响力。例如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思想主题等,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生成全新的认知,这对于增强教学的辐射力具有积极作用。另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可以丰富教学素材,为推进古诗词教学模块化提供支持,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
因此,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使之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素材库”,为学生兴趣激发、思想动员、能力培育、品质塑造提供有效支持,确保古诗词教学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切实增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与学生深入互动,密切配合,共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领悟古诗词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会语文学科的多元价值,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二)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古诗词学习的主体。当下教学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古诗词教学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一方面,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联系紧密,这给学生更多地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把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使之具体化、生活化,让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古诗词充满温情和感染力,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认知力,为学生知识技能、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示儿》这首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等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之情,使学生在诵读理解古诗时形成爱国报国的独特情绪,进一步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强化运用意识。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够助推小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發展,这也是小学生身心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有利于教师推进古诗词一体化教学工作
学生与教师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行动主体,而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教学指挥官”的角色,对教学进程起着把控和约束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促使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教学策略,对教师更好地挖掘素材、变换教法、提升教学品质都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依托教材进行针对性授课,还要想方设法拓宽教学视域,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此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素材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俯拾皆是,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文化自信品质具有良好的功能,也是小学语文育人实践的重要依托。教师通过将古诗词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效结合,能够在创新教法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把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诗词内容联结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想象力,能够突破古诗词内容年代久远、不易理解的限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古诗词一体化教学能力,对教师拓宽教学范畴、增强教学辐射力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
(一)合理研读古诗词内容,释放传统文化影响力
古诗词可以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本身就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手段,在立德树人一体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为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古诗词的教学进度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内容,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通过深度分析使其“知其所以然”。尤其要充分剖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观察古诗词的文化特性,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充分拓展并解读古诗词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释放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能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逐字逐句研读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感受爱国诗人杜甫的心境,形成对诗歌内容的全面感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显示了作者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惊喜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体现了家人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喜笑颜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艺术性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喜悦、自在和急欲还乡的美好憧憬,带有诗意风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则生动再现了作者回乡的路线图,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深刻解读,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可以刻画诗人喜悦之余的幸福,形成对传统文化不同侧面的准确把握和剖析,以此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其本质是以诗词为媒介,提升文化育人效能,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材中优选的古诗词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具备很好的教化作用和育人价值,对小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身心素质具有独特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发挥古诗词的引导功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元素提炼”的主题进行小组互动,对这首词作中蕴含传统文化意象和特征的词语进行归纳,看看这些词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预留课外探索任务,让学生围绕词作内容开展课外探索,以“半夜鸣蝉”“蛙声一片”“星天外”“雨山前”“路转溪桥”等作为关键词来引导,运用观察、记录、拍摄、写随笔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痕迹,形成对美好生活、绚丽景象的感受与体味。在实践活动驱动下,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凸显,古诗词教学功能有效增强。
(三)推进古诗词议题探究,营造传统文化浓厚氛围
培养有效的探究能力是近年来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趋向,也是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诉求。通过在古诗词教学中设置探究性议题,能够驱动学生深入研读古诗词内容,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重要切入口。语文教师要把握教学走向,把古诗词教学中议题的设计作为“教学浮标”,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在特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探索中升华,从而形成独特且全面的文化品读意识,不断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诗歌意象、文化主题、个人感受分别设置议题,驱动学生开展随堂探究,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营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实现多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三个问题:①诗中选取的三个典型特征“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分别代表了什么意象和情感?②诗歌如何表现中秋与寒露的文化主题?③结合个人感受,谈一下你对这首诗的真实体验。通过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从诗歌内容出发,在文化探究中提升体验感,增强品读和鉴别意趣,从而增强综合理解能力。尤其是诗歌中蕴含的中秋、月圆与寒露意象,代表了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拓展性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四)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增强古诗词文化渗透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联系不可或缺,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古诗词大多是作者基于实际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创作的,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共情意识十分重要。
例如在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联系本地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让学生从熟悉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寻找古诗词在生活中的印记。例如小学生十分熟悉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都在大量诗词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民俗素材极为丰富。语文教师要具备整合、归纳的能力,将生活化的内容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觀能动性,使学生具备解读、分析的意识,即通过学习和感受古诗词形成生活化的文化素养,有效提升知识感知和运用能力。通过融入生活化素材,有利于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增强文化感知力。
(五)开展跨单元教学,突出传统文化引领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跨单元教学与单元统整的理念日益引发关注,这也给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契机。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具备更宏大的视野和更独特的洞察力,将不同单元、不同学年的古诗词内容关联起来,形成“主题性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同一主题或类似风格下进行古诗词鉴赏、学习、感受,生成对传统文化的多角度认知,提升感受能力,在古诗词深层次解读中厚植人文气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示儿》《题临安邸》时,教师可以进行跨单元设计,将其与四年级的《出塞》《凉州词》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时代背景和诗歌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虽然前两首为宋人所作,后两首是唐代诗人作品,但是这四首诗的爱国报国主题却存在某种契合。通过对比式阅读和感受,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提炼出“家国情怀”元素,这显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凝练设计跨单元教学内容,增强不同单元、不同学期古诗词的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对比、反思中提升文化感知能力,从而在诗词内容的学习之外生成全新思路。跨单元教学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反向渗透,对古诗词教学的进阶发展具有突出作用,也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有显著效能。
总体而言,充分挖掘、有效整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使之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进步和教师日常工作产生了全方位的积极影响。因此,探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运用途径,显然是开展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要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与学生需求,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古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教学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文化素养与核心素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