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主动提问情况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3-07-17 10:56赵睿英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提问自主主体

赵睿英

[摘  要] 近些年,受新课改的影响,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 如今的教学活动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彰显着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当前学生在主动提问上,主要存在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等现象. 为此,文章针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敢问;创设丰富情境,让学生愿问;明确教学主体,教学生会问.

[关键词] 提问;自主;情境;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是当前重要的教育研究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迈向成人的关键期. 好奇、批判意识的形成是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李政道教授曾提出,中国历来讲究做“学问”,但不少学生只是在做“学答”[1]. 的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完全转化教学观念,依然以“作答”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提或不会提. 其实,教学中的“提问”二字,并非单纯地指教师对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提问.

现状分析

1. 不敢问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一般源于教材、教辅资料或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但这些在学生心中都有一定的权威性,导致疑问产生后,首先质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不敢大胆提出问题. 这是典型的崇拜权威,不敢主动提问的心理. 这种情况还表现在大型考试中,即使学生觉得试题不严谨,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仍然不敢主动提出心中的疑问.

学生不敢提问的现象,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虽然产生了疑问,却因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直接将提问的机会扼杀掉;②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会遭受师生耻笑,而干脆放弃提问的机会;③对于自己产生的问题,尝试自主解决,但毫无进展,而将此问束之高阁.

2. 不愿问

学生不愿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将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目标的学生,倾向选择只与考试相关的问题,而对考试范围外的问题则选择忽略,或者对问题是否与考试相关表示怀疑,就干脆不提出自己的疑虑,以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自我能力评估也决定着学生对于主动提问的态度,若学生觉得自身的学识、能力储备等严重不足时,就不愿提出超越自身能力外的问题,避免因问题过难而挫伤自己的学习信心;也有学生在求解过程中,不得已提出相应的问题,当问题一旦解决,就不再深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3. 不会问

提出问题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阻碍,并用清晰的语言将自身的疑惑表达出来. 这对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力、洞察力与意识倾向,凸显出提问者的胆识. 研究发现,学生不会提问的关键因素是生疑能力欠缺. 生疑能力越强,提出的问题更具挑战性与创造性.

当前,有不少学生因问题意识不强,思维宽度与深度均不够,导致生疑能力弱,不会提出高质量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努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将学生提出问题的“刺激源”从书本转移到生活实际中来. 如此,可扩大学生提问的范围,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与思考

1. 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敢问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信息,知识储备量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活跃,导致部分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提问,担心学生的问题过于“丰富”,影响课程进度.

其实,教师要从现代人文观(“人文观”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观与规范,着重体现在尊重、重视、关爱他人上[2])出发,通过合理的手段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形成敢问的习惯. 当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也是促进学生敢问的重要因素之一.

威鲁姆斯认为,人的本性深处,都渴望被尊重、赞美与钦佩. 当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后,会起到一种正强化的作用,从而拉近与教师心灵的距离,在“爱屋及乌”的心理暗示下,更加喜欢学习. 因此,拉近师生距离是实现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根本.

案例1 试卷讲评片段.

师:现在大家回头来看看,此题怎么样?

众生:这是一道好题.

师:好题是好题,就是错误百出.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本题,不论我们得分怎样,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题是一道填空题,我从试卷上也看不到大家充满智慧的解题思路,当然也无法看出“误入歧途”的症结所在. (学生笑)因此,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将自己的想法与我分享,不论对错,只要勇于表达都值得赞扬. 希望通过大家的展示,扩大我们的思维量,让我们借鉴好的想法,纠正错误的想法并引以为戒.

生1:因為函数f(x)为奇函数,所以f(0)=0,可得a=1.

师:有其他意见吗?

生2:本题的隐性条件是函数f(x)在定义域中为奇函数,而x=0不一定位于定义域中呀!我认为本题应当分类讨论:①若x=0位于定义域中,则f(0)=0,可解得a=1;若x=0不在定义域中,则2x+a=0,可解得a=-1. 因此,本题应该有两个解:1与-1.

生1:我漏解了(有点不好意思).

师:很好!勇于承认错误的学生是个好学生. (学生笑)大家一起分析生2的解题方法,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讨论)

生3:我的答案也是1与-1,但是解题思路与生2完全不一样. 他的这种解题方法,定义域中无0,并不能与奇函数这个条件等价,换个说法就是并不能完全确定解得的a=-1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对该生的提议表示肯定)

师:生3的提议值得探讨,先来说说你的解法.

生3:我从奇函数的定义出发——定义域中任意x存在f(-x)=-f(x),通过待定系数法可获得a=1或-1的结论. 虽然过程稍微烦琐,但我认为这种思路更严谨一些.

(这是一位平时话比较少的学生,当他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大家用掌声给予了充分肯定)

笔者本想就此总结,没想到一位平时很活跃却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

生4:老师,既然此题条件说该函数为一个奇函数,那必定存在对称中心,您能否帮我求下该函数的对称中心?

师:怎么想到对称中心上去了?对解决本题有什么帮助吗?

生4:如果知道了对称中心,那么以它为坐标原点,就能快速、简单地获得a的值了呀.

随着该生问题的提出,师生共同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此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肯定,让每个提问的学生都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更愿意提问题,思考并分析问题. 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和谐、民主、自由,学生也从根本上掌握了本题的解答方法.

2. 创设丰富情境,让学生愿问

现代教学观提出,教师应把握好数学课程的主要性质,切忌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当做“经典”去死记硬背. 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机合理地整合、重组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合理的科技与情境来丰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令学生生疑.

学生会因认知冲突产生疑问,但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导致问题犹如鲠在喉咙里的鱼刺,进不去,出不来.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将疑问勇敢地表达出来.

案例2 “三角函数”的教学.

本章节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各种疑虑. 为了让学生将自己的疑虑勇敢地表达出来,笔者在第一节“任意角”的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了以下几个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情境1:回顾之前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角是如何定义与表示的?旋转形成角的过程,我们所知道的有哪几种角?大家尝试用不等式来刻画各类角的取值范围.

情境2:如果我的手表所顯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慢5分钟,该如何校正呢?若比实际时间快一个半小时,我们又该如何校正这只手表呢?校正过程中,手表的分针与时针分别转动了多少度?

情境3:观察我们的生活,常常看到跳水运动员从跳台往下跳水时会向外或向内转体两周半,以及用扳手拧螺丝,机器齿轮转动等现象. 观察这些丰富的生活现象,大家会发现哪些问题?能否用数学语言来表征?

笔者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创设了以上三个问题情境,不仅成功地勾起学生回顾旧知,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其实,这三个情境都指向一个方向,即本节课授课的主题——“任意角”.

通过以上几个现实情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不由自主地会根据问题情境的提示,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

3. 明确教学主体,教学生会问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人,任何时候,都应将学生摆放在主体实践的位置. 新课标同样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判断课堂是否有效、高效,有两个重要的标准:①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②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深刻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产生深刻思维的纽带. 普罗塔戈认为,“大脑并非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则是那颗火种.”可见问题对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而会提问则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尚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也处于半成熟状态. 因此,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与推理中,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可教学生提问,获得良好的提问能力.

案例3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

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学生真正能自主操作的却少之又少. 因此笔者在本节课中,特别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等比定理着手.

师:通过等比数列的概念,你们获得了什么关系式?

师:很好!通过等比的这个关系式,能让你们联想到什么式子?

师:非常好!转化后的式子存在4个量,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8: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继续转化呢?

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自主产疑和释疑中获得相应的能力,能为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夯实基础.

通过以上几个课例,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都是提出问题的主体.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始问题基本由教师提出,随着探索的逐渐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提问的主体慢慢过渡到学生. 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具有引领性与导向性,能为学生的探索指明方向,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两者有着显著差别.

总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愤悱”的情境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可呈现活跃状态,遇到问题后敢问、愿问、会问. 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探寻事物本源的习惯,为掌握数学本质奠定基础,同时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鹏,傅赢芳. 论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J]. 数学教育学报,2013,22(04):97-100.

[2] 史宁中. 数学基本思想18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提问自主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