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喜
摘 要:大课间、小社团的构建反映了体育事业艺术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载体。在此背景下,文章从构建课间锻炼氛围、优化课间锻炼形式、丰富课间锻炼内容及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大课间和小社团为载体推动初中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
关键词:初中体育;大课间;小社团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日益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也愈发多样化。课间活动内容包含了走、跑和投等多个項目,而以兴趣为黏合剂的小社团体艺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并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元的社团活动为大课间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中学校园文化深层次、综合性发展,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课间和小社团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以大课间和小社团为载体研究初中体育运动可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以社团干部为主,构建良好的课间锻炼氛围
中学社团负责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工作。作为课间活动的负责人,社团干部应当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为大课间活动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体育教师和社团干部负责组织和管理课间活动,除了常规的健美操、篮球和武术社团,还应当结合地区发展特点,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渗透进课件活动,并在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安排课间项目的时候,社团干部选择的情景材料应当符合初中生的认知需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效性,这样既能弥补大课间时间的不足,又能构建良好的锻炼氛围,激发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中学体育社团一般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教师指导的形式,要体现社团干部的榜样优势,选择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培养优秀的社团负责人。这是构建课间活动的前提。针对住宿类学校,学生业余时间都在校内度过,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是学校领导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虽然学校组织大课间跑步活动,但是学生锻炼时间集中,参与人数众多,无法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课间活动。对此,发挥出社团干部的组织、引领作用,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锻炼方式,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为大课间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与时俱进,优化课间锻炼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是就当下的教学实际而言,在大课间活动内容规划方面,学校并未将社团活动考虑在内,生搬硬套情况严重,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各年级体育教师、各社团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将田径作为主要的运动项目,并将音乐社团、舞蹈社团的活动内容渗透其中,适当增加趣味游戏、放松操和礼仪操等。在上学日上午,学生做完眼保健操后来到操场正式开展为时30分钟的大课间运动,伴随着音乐开始跑、跳和投等,在体育运动中释放课堂学习压力。不同季节,课间锻炼项目和社团选择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夏天比较热,可以做些轻松点的运动,如跳长绳与踢毽子;冬季可以以健身跑为主。
体育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由班级社团负责人汇报情况,统一安排全校活动项目。学校可以设置集体舞、乒乓球、单杠等多个活动小组,项目每周更换一次,由社团干部负责组织和指导。这些项目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特长等自由选择。例如,体育组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研究社团活动的行进路径,合理规划内容,将传统的广播体操和啦啦操交替进行,采用跳大绳、扔沙包、抛纸球等课间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音乐社团负责全程配乐,每个节点有合适的音乐控制,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体会到音乐的韵律感。
三、渗透体育文化,丰富课间锻炼内容
体育文化的宣扬并非浮于表面的口号,大大小小的体育活动皆可作为其呈现的载体。将体育文化渗透到大课间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课间锻炼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1. 武术
武术是一项传统体育。它包含格斗、套路等表现形式,有踢、打、摔、拿、击、刺等多种格斗动作,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等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息息相关。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在动静之间皆是力量与美的艺术展现。武术这种非常规体育项目能够让学生参与大课间运动的积极性更高。具体武术套路或拳法等的选择可以让学生通过社团组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擒拿、快摔等。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增加武术运动,尤其是套路运动中的集体演练,既能为大课间运动注入新鲜血液,又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提高其艺术修养。
2. 秧歌
秧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引入秧歌,当学生来到操场的时候,可以根据提前设置好的位置,伴随背景音乐扭秧歌。体育教师可以立足学情,渗透体育民间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并让学生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在室外指定区域踩着音乐节拍尽情释放青春活力。
四、优化评价机制,构建阳光体育
为检验学生参与大课间和小社团活动的实效性,体育教师和社团干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制订详细可行的评比细则,全面体现检查项目的艺术性、组织性等。社团成员负责巡查工作,对课间活动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班级、快乐明星等,每周一公布,并将课间活动情况纳入体育教师量化考核中,确保大课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评比内容及其所占比重如下。
设置“器材、场地准备”占分的比重为20%。大课间活动场地和小社团中的体育器材是否完善是影响体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对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设置“项目内容”占分的比重为20%。因为大课间和小社团活动的效果和项目内容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和谐、阳光的运动氛围可以保证学生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设置“组织过程”占分的比重为30%。大课间和小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是体现学校管理能力的形式之一,通过组织过程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和社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团结意识,这也是评价的关键。
设置“安全因素”占分的比重为30%。大课间和小社团活动应当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教师的安全工作不到位,对所有活动的正常进行会造成不利影响。
五、结束语
以大课间和小社团为载体的体育教学工作使得校园各个角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推行大课间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需要融合社团优势,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小社团艺术文化都是中学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将推动中学人文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浪. 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载体 提升早操育人功能[J]. 新西部,2018(33).
[2]王单绮. 以社团为载体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方式的探讨[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1).
[3]吴怀兵. 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 新课程导学,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