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贵 于敏章 李腊梅
【摘 要】新生代中小学教师作为新一代青年教师群体,已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引导新生代教师从技能熟练型教师向教育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转变,是当今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议题。文章以教育行动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对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分析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场域中面临的困境,并从加大组织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唤醒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等方面探寻路径,以期发挥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的正向作用,整体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 新生代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3-14-04
新生代中小学教师主要指“1980年后出生的在职”[1]年轻教师群体。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良的教育环境使新生代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习惯、教育理念还是在价值观等方面,都与老一辈教师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生代教师不仅对学校工作环境要求较高,而且还有着较高的精神需求。与老一辈教师相比,新生代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更强,但同时,他们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专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过早进入职业倦怠等,成为职后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教育行动研究是“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2]、有利于“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3]一种活动。因此,在以实践反思为重要价值取向的教师专业化潮流中,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针对中小学场域中教育行动研究的缺失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教育行动研究首先由美国勒温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国人介绍后”[4],被引入我国。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主要内容,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旨归的研究方法,因符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首先,教育行动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中小学教师从以往的“局外人”变为“核心参与主体”,为其系统反思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受时代变迁和教育改革的影响,新生代中小学教师作为新一代教师群体,除了物质需求,他们还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性需求。教育“行动研究因其求善的旨趣,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为教师增能赋权,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尊和自信”[5],凸显了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赋予了中小学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其次,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由于新生代教师还处于新手型或熟练型教师阶段,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解决问题能力仍欠缺。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新生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日常教学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把班主任管理策略、教师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实现家校合作等作为小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反思。此方式有利于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自主专业发展意识。
(二)有益于完善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
拥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不仅是衡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重要标尺,而且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若要树立自身的专业权威,就必须贯彻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和能力结构,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此引领学生成长。而且随着我国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倡导,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应坚持以“自我更新”为导向,通过持续反思和总结、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研究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中小学教师能力中的短板。因此,提高教师整体的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形成问题意识,而且还能促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机融合,从而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有助于整体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终身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影响人的后续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引路人,其自身专业化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新生代教师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促进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和主要践行者。因此,提升新生代教师专业化水平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行动研究以提高中小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旨归,有助于提高新生代教师的反思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新生代教师通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从而在教师知识、教师能力和教师情意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逐步缩短自己与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的差距。
二、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场域中面临的困境
(一)缺少学校组织条件支持
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生活在中小学场域中,必然会受到学校组织环境的制约。中小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都将影响教师的决策和行动。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选题到研究都需占用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组织的支持因素成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一些中小学在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下,不得不把升学率放在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在以教学为主导的中小学组织文化背景下,教育行动研究因缺少中小学组织层面的支持,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局面。首先,错误的教育目标和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阻碍教育行动研究的开展。一些中小学迫于校际之间的竞争压力和来自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高期望,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教育目标,把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基于这种评价体系,教师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相应的职称和地位,只能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身于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无暇顾及自身专业成长。其次,中小学校严格的科层管理体制使教育行动研究失去了“现实的土壤”。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级性较为明显,教师和管理人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確,存在明确的界限,这种刚性管理体制和集中管理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工具性价值,忽视教师本身的发展和成长,使教师沦为学校管理中的旁观者,无法真正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从而使部分想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新生代教师失去了话语权,进而导致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缺乏自主专业发展和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动力。
(二)中小学研究和合作文化氛围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和中小学教育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差异,人们对二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即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和文化之地,研究是大学独有的权利和特有的优势,大学处于知识的生产端,而中小学仅仅是知识和文化的消费者,处于知识链的末端,中小学的作用在于把大学生产的知识传播给下一代,而无需创造知识。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中小学忽视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使科学研究在中小学场域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此外,中小学合作文化的缺失导致教育行动研究难以顺利开展。新生代教师无论是在学识还是教学经验抑或人生阅历方面,相比于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而言,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同伴互助或师徒结对的方式,可以促进新生代教师缩短适应期,强化教学效能感,从而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合作性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教育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样也依赖于教师群体的合作,教师通过相互分享经验,对疑难问题共同交流,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之间职位竞争或教师个体原因等,教师之间也存在过分独立、缺乏沟通交流的问题,会阻碍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形成,教师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削弱教育行动研究的效果。
(三)教师自身研究素养有限
教师自身研究素养有限是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场域中无法顺利开展的根本原因。首先,表现为新生代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动力不足。一方面,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他们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心理压力较大,不仅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部分教师还承担行政职务,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充裕的时间从事系统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对研究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缺少专门的研究经费和相应的奖励机制,使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内在动力不足。其次,体现为新生代教师科研能力基础薄弱。教育行动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同样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需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完整的程序,教育行动研究“要求研究者(亦即实践者)具备(且逐步扩展)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6]。由于中小学长期主要以教学作为核心任务,教育研究能力成为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短板,中小学教师对于相关的研究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较为欠缺,例如对文献资料的系统归类与整理、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等技能掌握还不够熟练。同时,在职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重视度不够,造成学生研究素养的缺失,这也成为新生代教师在入职后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较为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新生代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物质保障,加大组织支持力度
中小学校的支持是新生代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保障。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的正向作用,中小学一方面应改变管理方式,从过于刚性化的管理转向柔性化的管理,基于新生代教师的特点,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实施人本化管理,凸显新生代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为他们展现自我能力,实现专业发展搭建多元化平台。另一方面应从加大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宣传力度、完善物质保障制度、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激发新生代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动力。研究不是大学学者的独有权利,中小学教师也应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中小学实践场域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无论是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还是学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主题。新生代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践行者,虽然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相对欠缺,但是他们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造热情,因此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重视新生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化平台,给予他们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机会,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例如学校可以把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及获得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或把教育行动研究成果当作职位晋升的重要条件,或者设立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专项经费,为新生代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学校还可以对在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中表现较为优异的新生代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强化他们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动机,促进教师主动在实践中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在‘教学反思—教学实践—教学再反思过程中实现教师教研生命素养培育”[7]。
(二)注重精神引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与学校物质环境相比,学校组织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资源,对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积极的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建立适宜的研究文化和合作文化是新生代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首先,中小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新生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肯定教育行动研究对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积极鼓励新生代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把教育行动研究真正融入教师的专业生活中,鼓励教师把研究作为一种态度,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定期开展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研讨会或有关教育行动研究的讲座等,使教育行动研究常态化和持续化。其次,搭建专门的平台促进教师群体相互合作,促进合作文化的生成。新生代教师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可以为中小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与老一辈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产生群体效应,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评职称或者岗位晋升等方面的因素,中小学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逐步形成了“教师马赛克文化”,也称孤立文化。“教师马赛克文化是指在貌似合作的现象背后,教师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于教学经验和技能多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他们很少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合作。”[8]这种组织文化削弱了教师的合作意识,不利于教师间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而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智慧,而且还需要教師具备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教育行动研究者要共同“将其关注点概念化、讨论、形成行动计划”[9]、执行计划、分析数据。因此,学校可以成立教师合作小组、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建立教师互听评课制度等,以打破教师间相互孤立的局面,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
(三)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唤醒教师专业发展自觉
新生代教师虽然在职前教育阶段已经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但是从总体来看,职前阶段的科研训练更倾向于掌握学术规范,而且教育行动研究由于其独特性又对新生代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行动研究以中小学教师而非专门的教育研究者为主体。因此,新生代教师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制约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唤醒教师专业发展自觉。首先,学校可以邀请高等学校知名学者对新生代教师开展专门集中式的科研培训。在培训时间上,为了避免与工作时间冲突,可以选取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关于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其次,努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帮助新生代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同伴作为新生代教师的重要他人,不仅能为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技术上的帮助,而且还能彼此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最后,利用中小學名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帮助新生代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中小学名师不仅具有自身完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新生代教师通过与名师的探讨与交流,不仅能获得宝贵的教育行动研究经验,发现自身与名师的差距,而且名师独特的个人魅力也会对其产生替代性强化作用,激发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动力,唤醒专业自觉。
作为中小学的新生人力资源,新生代教师为中小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发展和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教育行动研究已逐渐被中小学视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由于中小学长期形成的科层管理体制和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等,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难以开展。基于当前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困境,应从加大组织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唤醒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等方面入手,把教育行动研究真正融入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激发新生代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愿意研究,善于研究,乐于研究,在研究和行动中实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怀南.新生代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
[2]宋秋前.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J].教育研究,2000(7):43.
[3]同[2].
[4]郑蕴铮,郑金洲.教育行动研究:成效、问题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4):18.
[5]陈向明.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意味着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4):3.
[6]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4):54.
[7]蔺海沣,赵敏,杨柳.新生代乡村教师角色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9(2):75.
[8]韦敏.教师马赛克文化:概念、原因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41.
[9]李艳春,刘军.论教育行动研究[J].教育评论,20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