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彬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是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情境之美源于情境中的人与文本、情与景、情与理相互契合产生的和谐交融的关系之中,具有整体性、愉悦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契合学生的求真、向善、崇美的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立足于文本,举象造境;以情为中介,融情于境;以思为核心,情理交融”的策略沟通情境中各因素以形成和谐交融的关系,建构美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的情境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3-22-04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是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富含美学思想,她认为:“知识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从而摆脱各科教学单纯作为工具的枯燥感。”[1]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以美为突破口”,利用美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以启迪学生潜在的智慧。李吉林老师虽然开拓了美的情境的运用价值,但是未对美的情境做系统性论述。如果对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就容易将美的情境视为一种美的环境,而忽略了情境的意蕴。那么什么是美的情境?美的情境对语文教学有何促进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又应如何创设美的情境?本文将基于这些问题展开叙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的内涵
(一)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的概念界定
情境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有情之境”[2]。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科教学与生活环境”[3]。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即是一种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必要的场景或环境,是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是包含了外部物质条件的“物”和内部主观感受的“情”的结合体。
那么何谓美的情境?厘清美的情境首先要清楚美为何物。从美学视角来看,关于美的本质,中外的美学理论主张各有千秋,但“以和为美”一直都是论述美的本质的重要观点。无论是西方“美是数的和谐”“人神相和”的美学理念,还是中国的“中庸”“天人合一”概念,其中都突出了“和谐”这个观点。“所谓的和谐就是对引起愉悦、兴奋、舒畅感的审美对象或者叫美的特征的解释,是客观对象与审美主体关系的契合。”[4]这种契合在一些学者眼中被认为是美的本源。和谐,也是情境概念的核心,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思想中“不仅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更看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间和谐关系的构建”[5]。这就体现了一种和谐美学,美在关系的视角。因此,可以说情境中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美是情境的内在特征。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是教学各要素综合形成的环境态势,美是教学情境的内在特征,从语文教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美源于语文教学情境中人与文本、情与景、情与理等各因素相契合产生的和谐关系之中,是一种和谐交融的情境。
(二)語文教学中美的情境的特征
从美即和谐的本质出发,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自然体现着和谐统一的总体特征。具体来说,美的情境还包括整体性、愉悦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只有囊括了这几点,才能创设真正意义上美的情境。
第一,整体性。语文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学情境的美紧紧依附于这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美的情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且美的情境契合着主体求真、向善、崇美的需要,是一种真、善、美水乳交融的境界。在营造美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情感,并借助美的形象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其心中的意象、意境来启迪学生,使他们能够明晰是非得失,洞察大千世界,求得“真”,从而获得独特且深刻的认识。又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对错,懂得“善”,从而获得品格的熏陶,进入审美的最高境界。使他们能够提高审美素养,感到“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促进个体向真、善、美和谐统一发展。
第二,愉悦性。愉悦性是美的内在特性,凡是美的事物或情感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语文教学中美的教学情境也应具有愉悦性的特征。在具体美的情境之中的客体某一方面的属性契合着主体的需求,这种契合符合个体的审美观照,在某一时刻的相遇就能产生愉悦的火花。在美的情境之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文本与学生的特性将蕴含在文本中美的隐性因素转化为直观形象、印象与情象,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情境中获得欣赏与评鉴文章的需求。由此,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性,使其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在美的情境的渲染中不断加强,引起积极的审美情绪,促使学生获得一种“畅神”的愉悦体验。
第三,共生性。在理解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时,师生往往会陷入固化的误区,即将美的情境视为一种情境中美的物体或环境,而忽略了情境中包含着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是涉及主客体双方的,从本源的角度来说,这种美源于具体情境中的主体与客体相互对应产生的和谐关系之中。在这种情境中,有着美的对象的呈现,也包含着主体情感与想象的介入。客体的某一种属性契合着主体的心境与需求,主体在审视客体的同时,能获得自我精神与心灵的触动,而在主体的情感与想象介入后,情境中的客体被赋予新的意义。两者在不断的触动、感兴的过程中和谐统一、共融共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的价值意蕴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的情境中,要注重平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外力因素,以激发学生兴趣。一方面,强调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和谐的审美对象。通过挖掘文本蕴含的美的因素,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利用优美传情的教学语言,营造出一种美、趣、智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由此激活学生的情境兴趣,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在美的情境中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重视将学生情境兴趣向个人兴趣的内在转化。教师不断借助文本的留白、类比、语言的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借助思维活动促使情境兴趣向个人内在兴趣转化。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受知觉与表象的影响,同时又趋向理性规律的发展。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一方面把感知、表象深化为典型形象,一方面把情感深化到理性的阶段,从而使感知、想像、情感、理智四者紧密地和谐地统一起来”[6]。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首先,美的情境创设特别重视情境中的形象呈现,因为美具有可感性,学生认识美需要以形象的方式感知对象。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与学生所处时代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作者创作的文本情境之中。因此,通过创设丰富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行文本情境想象奠定基础。其次,美的情境以情为中介沟通主客体,情感贯穿于情境始终。正如刘勰神思理论中提出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说明在想象的过程中,心象的组合、变异、发展和孕育,都以情感为纽结”[7]。激发学生情感,借助文本情感,在融情之境中不断驱动学生的想象。最后,美的情境内包含着一种和谐的氛围,给予学生展开想象之翼的空间。在美的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和由此营造出的温馨氛围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容易调动记忆表象,产生联想,激活想象。
(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构成的一种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有学者将审美体验划分为三层次: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其中知觉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知觉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在美的情境中,教师利用美的外化形象引发学生对客体的审美关照活动,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审美注意,促使学生从其中获得相应的知觉感受。其次,情境之美源于人与文本相互对应形成的和谐关系之中,当学生从直观认知的文本所蕴含的情境中获得知觉体验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时,学生便可从文本之中获得自我情感的投射,促使学生与文本情境联通,从而使知觉体验上升至认同体验。最后,在美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意蕴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情境互通,同时这种情境也不断推动学生跳出文本与自我对话,达到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即反思体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创设的策略
语文教学情境中包含着两种类型的美的因素,一类是涉及物理美的因素,另一类是涉及心理(精神)美的因素。前者包括契合学生需求的和谐的环境、文质兼美的文本、艺术化的教学媒介、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后者则包含主体的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具有不易被人察觉的内隐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物理层面美的因素是情境中美感生成的基础。但学生的体验则是情境美产生的核心,情境中美的因素如果无法被学生感知,便不会产生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促使学生与情境中美的因素相互对应,生成和谐交融的关系是创设美境的关键。
(一)立足于文本,举象造境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创设美的情境需要立足文本,立足语文教材文本中充满美的因素。正如文本中的意象意境之美是作者内含的主观感情物化的一种美,这种意象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审美特征。这种文本所包含的美的意象意境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学生,但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只通过文字描述来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很难引发学生的审美观照,更无法实现情感内化。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举“象”,“象”是言到意的中间桥梁。这种思想还体现在王菘舟老师的“诗意教学”中,借文学创作中举“象”的方式,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情象,使学生举“象”入情,由象达文意,从而体悟语言符号内含的境界。举“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满足学生理解文本的需求,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呈现的形象、印象和情象理解文本,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创设心物一体的和谐之境。
1.借助图画再现形象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感知教材之美,仅依靠抽象的文字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学生无法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还原文本中富有意境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精选富有美感的图画,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形象,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图画感悟文本传递的审美信息。例如在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时,仅通过对文章字面的朗读解析,学生很难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的文字中感受白鹭色彩的适宜之美。在教学中可以呈现出中国水墨画,促使学生对比水墨画和白鹭的共同特点——留白之美,这种美是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破坏整体和谐之美,白鹭就如那恰到好处的水墨画。通过呈现图画,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白鹭那适宜的色彩之美。
2.联系生活还原印象
在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客体必须进入审美主体的眼中,这就必须在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主体能够在客体中找到自己的欣赏点,正如“移情说”和“距离说”所说的那样,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客观对象中。当前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文本远离学生所处的时代,学生很难从文本中获得共鸣,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割裂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表层化,学生无法深入文本之中,感受文本所内隐的美的因素。要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情境,就要化虚为实,拉近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文本情境之中,使學生与文本近距离接触产生出和谐关系。
3.利用吟诵通达情象
“吟诵不用逐字分析,逐句讲解,主要通过读诵,让学生进入诗词的韵律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与内涵,完全进入诗词作者所创造的神奇的情景中。”[8]当前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篇目增多,诗歌具有言简意丰的特点,包含浓厚的意境,但其表达的思想大多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在学习诗歌时难以品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难以体悟文字中蕴涵的美感。教师在课堂可以借助吟诵的方式进行范读,在顿挫的音调、合辙押韵的音律变化中,作者的思绪、作者的欢愁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提出的借助语言,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直观化,促使学生在吟诵中品味与体悟诗歌之美,带来美感愉悦。
(二)以情为中介,融情于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9]这一道桥梁在教学中便是情境的设置。由此说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需要情境的介入。而美的情境则更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情感是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和谐交融关系的核心,是促使学生浸入情境与其中的客体产生契合的关键。失去情感的情境是僵化的,不可能成为美的情境。因此,创设美的情境,需要借助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共建沟通两者的桥梁。
1.借助语言传情
语言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充满情感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蕴含美感的教学语言能够以艺术化的方式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教学内容内涵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语言的传达而显现出来。在教师充满炙热情感的语言之中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和谐交融的关系。并且学生在这种教学语言引领下更容易进入预设的情境之中,走进文本、体会情理、感受情感熏陶。
2.角色扮演移情
角色扮演是学生情感融入文本情境之中的有效方式,通过角色扮演,超越文字与学生之间的限制,跨越时代之间的隔阂,从而达到深入文本情境的移情体验。这种体验促使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内在意蕴,从而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在《猎人海力布》这篇文章中,通过扮演海力布这一角色,还原海力布陷入两难抉择的情境,从而体会其从一开始的焦急,再到两难的抉择与最后的镇定的起伏变化。体会在故事情节推动下,主人公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促使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理解海力布这种无私大爱的情感,从而上升到至美、至善的理想境界。
(三)以思为核心,情理交融
所谓情境、情理的统一与结合是通过情感与想象和谐统一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主体的想象与情感是创设美的情境的关键。“只有借助于想象,我们才能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进而产生类似的体验。”[10]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需要从文本出发,将文本中所包含的知识美、情感美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情境,达到情理交融的圆满境界。
1.类比运用
我国古典诗学比兴思维重视“比”的作用。“通过类比联想、形象拟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化实为虚、虚实兼顾融合虚与实,从而创造了一个意兴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11]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审美视点,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运用,借助类比运用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感受文章中遣词造句之妙,从而走进文本意境之中。
2.巧妙布白
文学创作中留白的目的是将读者纳入文本创作之中,在语言上留有空间,便于读者对文本意境进行再创造,调动阅读者的积极性。在接受美学中,如何借助文本的“空白”部分,是将读者与文本紧密联合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补充文本中的“空白”部分,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例如在《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补充文本中并未描述的海力布的心理变化,体会海力布的内心感受。在补白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作者所传递出的主人公的伟大精神,从而满足学生求真、向善,并在情理交融中达到美的境界。
3.合理设置问题
语文教学中美的情境是一种和谐交融的情境,学生浸入情境之中是产生和谐关系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且巧妙的问题设置,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促使学生深入情境之中。在这种适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思考,将自身代入情境之中,与情境中的各因素产生互動,并寻找情境中契合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教授《父爱之舟》时,提问学生可以将热豆腐脑、凉粽子中的“热”和“凉”二字删去吗?在这种问题之中不断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由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体会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0(3):54.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47.
[3]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9.
[4]王艺桥.教育美的本质及其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5.
[5]曹艳.李吉林语文情境教育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23.
[6]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25.
[7]陈荟竹.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52.
[8]蔡伟,陆依洁,李莉.走向沉浸式语文[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89.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92.
[10]罗祖兵.教学想象及其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9):56.
[11]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