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旭
摘要: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四个活动单元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实,活动单元透露出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更新的信息,契合动态认知的理念,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活动单元作为新的学习内容,应彰显指向生活和语文底色的表征。活动单元的实施,应该以大单元设计为依托,注重提取大概念、设计大任务并贯彻多评价等环节。在新课标落地的过程中,活动单元的实施应该成为“做任务”学习方式的先行示范。
关键词:活动单元 学习任务群 价值 表征 实施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从内容呈现来看大抵可以分为三类——文选式单元、整本书阅读单元和活动单元。教材中总共有四个活动单元,分别是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这些单元没有选文(即课文),也没有书目(即开展阅读的整本书),只设计了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三个栏目,以学习活动为重心。
文选式单元最为传统,文本解读永无止境,大单元整体设计更是方兴未艾,因而文选式单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顶流”。整本书阅读单元引人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頒布之前就已在民间悄然铺开,至今仍是语文教研中备受关注的“明星”。独独是活动单元名正言顺出现在教材中,但不似其他单元一般得到同等重视,总被认为可上可不上,很少被请为教学研讨的座上宾,连“配角”都算不上,处境不尴不尬。
这些活动单元真的是高中语文学习的“边角料”吗?
教学现实已给出了一种答案,可是回归教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活动单元不是、也不应当是语文学习的“边角料”。活动单元既已被纳入教材作为教学单元,就应当视为融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框架。“活动单元”带来的新的学习内容,恰恰意味着语文学习内容的革新。相应地,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而应该转向任务驱动、活动指导和连贯评价等方面。没有活动单元这样旁逸斜出,我们凭什么指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实现枝繁叶茂?
一、活动单元的价值审视
活动单元的出现,确实给一线老师的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上什么和怎么上都没有经验可以依循。应对之难很容易成为逃避、敷衍的原因。视而不见,或者草草了事,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做法。
仿鲁迅先生的“从来如此,便对么?”一语,对待这种做法,我们诚应该问一句:“大家都如此,便对么?”
循此思路,有审视一番活动单元价值的必要了。
(一)顶层设计:力破陈旧,主导革新
众所周知,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为“双线组元结构”,即教材编写兼顾“人文主题”和“要素”。其实,到了活动单元这里,除了“家乡文化生活”还有点人文主题的味道,其他三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气息已经很淡,明显就是偏重学习任务群设计的。这些单元与学习任务群的对应关系比较容易辨认:“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归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归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归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而“逻辑的力量”单元也归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概念的界定学界还有争议,但笔者倾向于“学习任务群”既是教学组织方式,也是教学内容的标的。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而是一个操作性表述”[1],实际上这些“操作性表述”,在教学实践中不仅约束了教学方式,还从源流上框束了教学内容,事实上为语文学习开辟出不少新天地。例如“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学习任务群大概最让人熟悉,指明学习方向上的一个取向——“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而且名称上即已彰显学习内容。回到活动单元,四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原来在语文天地中十分不起眼。“语言积累”从小学即已开始,到了高中往往被视为小儿科,“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一单元的设立正是为了扭转这种取向,并将这一内容推向前台引起重视。以学习任务群为底本,推出了“当代文化”“跨媒介”和“逻辑”这些单元,把原来“宣称”重要的学习内容予以官方认定。于是,关心时代文化,适应媒介生活和提升逻辑思维终于在语文学习“版图”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学习任务群”已说明“新课标”着意开拓语文疆域。而活动单元的设立,更是要让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新目标和新视野。过去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太受选文的束缚,仿佛没有选文就没有语文,却忽略了生活其实才是语文的大本营。“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提法或许有些泛化,但语文能力的提升属实离不开生活的洗练和拔擢。活动单元挣脱“文”(包括选文和整本书)的束缚,以活动为核,正是对生活化语文的呼应。显然,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应该绕过这些单元。
教改一轮一轮推进,教学着眼点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到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没有新的学习内容,提升就难以真正实现。故而,“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动摇学生对已知知识的认识,显然是语文教学绕不过去的责任。”[2]
某种程度上讲,活动单元正是语文学习内容革新的样板。
(二)时代镜像:弱化静态,强化动态
这几年,人们给当下时代套上了各种各样的称呼:“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物联网时代”“智能时代”……这些引人遐思的称号说明时代变了。但是关于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回应时代发展的说法,语文人着实应该引起重视。这不,教材编写者已将时代的源源“活泉”注入语文生活——活动单元中的学习内容开始关切时代了。尤其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和“家乡文化生活”这两个单元,一个聚焦媒介,要求学生在纷繁的媒介中学会辨别、辨识和运用,切中这个时代的一个“点”;一个从“家乡文化”映射“当代文化”,要求学生能够访谈,学会分析,关联这个时代的一个“截面”。点面结合,深入时代肌理。
或许,活动单元正像是这个时代的“镜像”。我们寄希望于学生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读懂时代,理解家国。既如此,这种学习就不能是通过那些印在书上的零碎知识、精美文章来获取,而应以实践探真知,以活动寻正解。
“在語文素养语境下,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应该从静态的知识(knowledge)转向动态的认知(Knowing),这种知识观更为关注学生学习、内化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积累和叠加。”[3]而活动单元,没有了课文的约束,着重的是通过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理想状态是学生最终能在现实中运用。学生在这些活动单元的学习中,积累词语夯实基础,重视逻辑培养思辨思维,参与文化学习感知时代脉搏,提升媒介素养回应时代发展,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以此来看,活动单元正是“动态知识”的极佳例子。
(三)个体体验:统整资源,激发潜能
论及活动单元的价值,顶层设计有去弊迎新的考虑,现实背景有扶动抑静的取向,最后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以考证这些活动单元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意义。
学生对活动单元的相关内容实际上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相当熟悉,例如他们纵横互联网,驰骋短视频,对各种信息的探求信手拈来;再如他们从小积累词语,接触各种语言,对语言的各种变式并不陌生。然而,相关内容为什么要重视,活动单元为什么要设置,原因或许在于学生对这些很熟悉的内容缺乏梳理、统整,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既然学生对“家乡文化”“词语积累”“媒介信息”和“逻辑思维”都有接触,有相关体验,活动单元的价值自然不在于普及常识、分享资讯。活动单元真正要实现的,是学生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以此细论,这些单元主要有如下功用。
其一提升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单元开展的要义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统整、化用资源为目标,边学边用,边吸收边产出。要求开展调查与撰写报告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就是边收集家乡文化有关内容,边整理出有价值报告。“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有一个活动是“辨析媒介信息”,面对亦真亦假的媒介信息,诚应通过辨析来让自己获得一双“慧眼”。“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逻辑的力量”这两个单元更是不言自明,它们是与信息相伴始终的。相比于阅读课文与写作任务,活动单元的信息更为灵活、更为机动,学生在这些单元所要做的更像是穿越“信息丛林”以抵达“目的地”。
其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单元的开展明显异于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任何一个活动单元要得到全面落实,都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要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需要关注哪些方面、行动要如何落实,落实之后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哪些情况需要求助老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的成果……这些行为的落实,不同于以往的读、听和记,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已经在尝试进行“研究”。“学习行为的变化背后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变化,学生社会参与、文化构建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4]也就是说,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导向学生思维纵深的变化。
活动单元看似容易实则繁难,正在于此。这些熟悉的信息,需要学生摒弃惰性,真正动手实践、深入探究。这些熟络的情境,需要学生自主设计,激发潜能。
二、活动单元的学习表征
如前文所述,活动单元往小了说,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益补充,往大了说,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更新并为语文学科发展赋能。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活动单元往理想的方向塑造,如何才能保证活动单元在实践过程中不走样?或许,有必要描摹一番活动单元的表征,为其正名。
活动单元形式众多,剥离开来倒也不复杂,其实质无非有二:一是应该指向生活,以实践为基础;二是以语文为底色,不可偏离。
(一)指向生活
教材编写者王本华在解读教材时,明确将教材单元分为“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和“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即“活动单元”)。对于后者,王本华是这样解说的:“另一种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5]“贴近生活情境”已明确表明单元教学的活动载体与生活气息。
综合来看,活动单元的开展,正是需要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元素,设计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的学习活动。活动单元的创设没有定例,全凭教师自主设计和学生的全情参与。教师在“学习任务群”框架内找准发力点,根据自身经验和校内外资源融合巧思进行设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践行相应活动,有时成果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期。生活的丰富多彩,成就了活动单元开展过程中的无限创意。试举几例,以说明单元设计中的生活化倾向:
“家乡文化生活”的铺开,可以引导学生选取家乡某个人文景点作为调查对象,总结现状,提出建议。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践行,可以让学生搜集当下热词,进行分类研究,以窥视社会热点以及思考社会变迁。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活动要施行,可以选择某一反转的社会新闻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媒体报道特点,探究反转原因,思考如何合理表达。
“逻辑的力量”则可以借辩论会的形式,从备赛到举办,着重突出辩论赛中逻辑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活动单元的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语文绝不仅从课文中学,更要从生活中学,而且还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反哺”生活。
活动单元的生活指向,也在倒逼着老师要学会生活情境的设计,要尝试做实践的导师。相反,若是为了求简省事,把词语梳理好整理出一套学案供学生识记,网上搜寻一些试题供学生辨识媒介信息,这些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活动了,也与活动单元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当有了与生活越来越紧密的学习内容,相应地也会有更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及更多元的成果展示,学生在活动单元里学会的就是“活化”的语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就变得不那么不可捉摸。同时,完成活动的成就感、相互合作的协助感可以滋养學生精气神,有益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语文底色
在突出活动单元指向生活的特征时,尤其不能忽视的就是其语文底色,两者应互为表里,方能互相成就。
活动单元以综合学习情境为载体,教师需要设计有益的学习活动,学生需要深度参与全程配合。然而,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跑偏”现象。例如在涉及“跨媒介”学习时,教师设计制作短视频,主线偏向视频制作与影像效果,那不仅不契合学生年龄层次,更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置初衷相距甚远。再如调查“家乡文化”时,可以涉及历史、建筑等角度的考量,但若某些学生过度沉浸历史的梳理,或者转向研究建筑特色,是个人兴趣的彰显,是天赋的展示,却会阻滞语文学习的进程,没有达成语文活动的最初目标。
因而,活动单元任一单元的设计,都应该突出其语文性与学科味。
活动单元要在真实情境展开本真的语文学习,有如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在单元设计时明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在设计每个学习任务群时都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说明,每一单元的设计应以此为蓝本,不可想当然,不可意气用事。二是活动设计要凸显语文要素。其实语文活动,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活动单元综合性强,但必须突出符合语文实质的学习行为。三是始终重视语文学习成果。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要时刻关注成果的语文价值,审视每个活动最终有没有凸显语文的核心知识,以及是否能够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总之,活动单元离不开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性目标。活动设计时还是要步步慎重,始终关切。
活动单元有了“指向生活”和“语文底色”的表征,方可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彰显语文教学面向未来的意趣。
三、活动单元的实施策略
人教版老教材(2004年版)最后也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等内容,但因它们在教材的最后面,通常,一个学期上到最后,就进入仓促的期末复习,哪有时间“光顾”这些内容?统编本教材将这些教材放在前面作为正式的单元,就意味着不应该随意处理或者直接无视。
活动单元的设计与实施当然并不容易,但是,只要重视,那就都好办。从设计思路来说,活动单元应该遵循其他单元一样的大单元设计思路:提取大概念、设计具体情境、创设生动活动以及注重连续的教学评价等。
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为例,活动单元可以这样来设计与实施:
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可以设想,学校特色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各种媒介的参与。另一方面,学生每天面对媒介海量信息,有必要提高媒介素养,掌握正确选择、分析、评价甚至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循此思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可以借宣传学校特色之名,行提高媒介素养之实。其中,“媒介素养”为本单元的大概念。
例如在某所篮球特色高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实施就可以设计篮球队宣传和招新作为核心任务,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光荣之路”,就是通过收集各种媒介关于篮球队的介绍和报道,回顾篮球队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了让学生比较各种媒介特点的意图。第二阶段为“磊落之姿”,就是在收集媒介报道过程中,学习如何回应一些网络恶意的报道和评价,也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报道篮球队,在这个过程中隐藏了让学生学会辨识媒介信息真伪,以及关注媒介立场的意图。第三阶段为“传承之责”,就是在收集信息基础上,制作球队宣传视频,让这一支光荣的球队被更多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隐藏了让学生学会利用媒介传递信息的意图。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这个单元设计的过程中也考虑到学习评价问题。因为整个单元设计趋向于一个“大任务”,那就是为篮球队制作宣传片,因而可以要求学生提供宣传短片(以脚本、文案为主)作为最终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也建议渗透过程性评价,例如以小组内成员互评的方式,考查小组成员任务量、完成质量、工作态度、搜索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个得分也可以作为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提醒学生发挥长处、补足短板的一个重要依据。
上面这个例子,以一个完整的大单元设计、序列化的活动打通“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和“辨识媒介信息”等教材学习重点,学生可以在这样一个大任务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应对复杂媒介信息生活的能力。活动单元的设计和实施大抵可以循此思路,从生活中找准切入点,在情境中设置环环相扣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语文学习,最终指向综合素养的提升。
活动单元的出现,赋予语文教与学一种新样态。它们意味着,语文学习不再只有阅读与讲解,还有了活动与探索,从“听课学”走向了“做中学”。活动单元如能施行,定给语文世界的山岚湖海增添不少灿烂多彩。
所以说,怎么能把活动单元视为边角料呢?
参考文献:
[1]荣维东,李雯雯,张耀友.语文“学习任务群”统解[J].语文教学通讯,2022(16):14-18.
[2]陈琳.语文教育中的知识教学变革何以可能[J].师道(人文),2022(2):23-26.
[3]徐鹏,王潭娟.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使用现状考察[J].中学语文教学,2021(11):4-13.
[4]陈琳.重构学习方式:统编教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实施关键[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03):24-28.
[5]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J].人民教育,2019(2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