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只是写给小学生看的吗

2023-06-25 22:20李敏姜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3期

李敏 姜京

摘要:《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有着特定读者指向的任务型游记。阿来以一滴水的视角,用生动而又朴实的文字为小学生展现了一个童趣美、景物美、人文美的丽江,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三重思考:一是源于自然,化归自然的生命存在之思;二是平等共生,和谐共处的生命与生命关系之思;三是自然宁静,行以致远的生命存在状态之思。因此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小学生读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适合成人反复品读的哲理佳作。

关键词:生命存在 平等共生 自然宁静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版新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根据作者阿来在博客中的介绍,这是一篇应丽江市政府之邀,写给小学生看的游记。教参和诸多文章中均援引了此说。

“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1]

从作者最初创作的想法来看,这是一篇有着特定读者指向的任务型游记。而且,从文本表述来看,阿来以一滴水的视角,用生动而又朴实的文字为小学生展现了一个童趣美、景物美、人文美的丽江。这样看来,这确乎是一篇写给小学生看的游记。然而,在反复通读全文后,不禁令人心生疑问:“这篇游记难道真的只是写给小学生看的吗?”在进一步细读文本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文本表层意蕴的背后,实际上还潜藏着一些更为隐秘的情感体验,传达着一种更为深刻的人生体悟。

一、生命存在之思:源于自然,化归自然

阿来在开篇中写到:“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细读之下,我们会觉得有些不解:“文中的我是一滴水,可为何开头要以一片雪来出场呢?而且以一种轻盈的姿态落在玉龙雪山顶上?”

从水的自述中,“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我们看到,雪和水本是一体,是水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生命形态。阿来之所以让一滴水以一片雪的方式出场,极有可能缘于雪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也就暗示着最初的生命是纯洁无暇的,是没有掺杂功利的。而玉龙雪山是当地最神圣的地方,山顶又是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这样的开篇,给最为原始的生命诞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全文写一滴水醒来,又睡去,再次醒来,在这滴水的醒来睡去之间,它经历了“水—雾气—雪—冰—水”的多种形态转化,经历了瀑布水—地下水—潭水的不同水态间的变化,最终以“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跃入江流,奔向大海”而宣告结束。一滴水从雪山之巅走来,最终奔向大海。可见,这滴水,从水开始,又从水结束。它源于自然,又化归于自然。万物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其实又何尝不是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可见,阿来向我们隐秘地传达了潜藏于他内心深处的生命轮回观。翻阅阿来散文集《大地的寓言》,我们发现,以“寓言式”叙述表达自然之思和生命哲理,是他创作的独特精神密码。[2]阿来是藏族人,出生在苯教氛围浓厚的嘉绒藏区发祥地马尔康,他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藏族苯教万物有灵和轮回观念的影响。在苯教的影响下藏族人对生命有独特的理解,灵魂会不断轮回,一段生命就是一个轮回,今生不过是灵魂轮回中的一次。[3]

二、生命与生命关系之思:平等共生,和谐共处

生命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形态万千的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天性。那么这些生命个体间应以怎样的关系存在呢?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较为含蓄地阐释了深沉的生命哲思。阿来受藏族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魂的,包括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且每一种生命之间都是平等、和谐地共生共处在同一个世界中。[4]文中写道:“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着一只硕大的银盘。”这句话特别耐人寻味,因为作者选择的比喻本体不是薄云、月亮这两个大自然的意象,而是“薄云掠过月亮”,喻体则是“银匠擦拭银盘”,这样的比喻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比喻修辞的意义和范围,已经成为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之间的相映生辉,意味着天空中的“薄云”也具有了人世间银匠那样的灵性与追求,内心渴望月亮变得更加明亮。

首先,这种生命关系观体现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上。文中多处写到“和更多的冰”“和瀑布里另外的水”“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阿来笔下,我们感受到水与冰、与其他的水、与露珠等都是具有生命的伙伴,从“和……一起”这样的表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之间虽形态不同,但他们能够互相融合,朝着共同的方向流去。

其次,在阿来营造的文本世界里,不止于物与物之间平等共生,而且人与人之间亦是和谐相处。“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老者们”让我们觉察到这不是一位孤独的老者,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者,他们能够共同演奏着同一首古代音乐,传递给我们的是老者们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展现出丽江人与丽江人之间的纯朴本真。“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你看!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场面,主人与客人间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着信息,展现的是融洽、平和的主人与客人间的和谐相处关系。

再次,这种生命关系观还体现在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亦即天人合一的完美之境的营造。“阿来最终所谋求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相互沟通,它致力于一种更大的接通,是人与万物的彼此尊重和深度对话。”[5]阿来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种,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人是自然界、生物界不断演化、进步,造成的一个伟大奇迹。由此可知,在阿来的观念里,人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共生于大自然的。换而言之,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生命体——人,也依然无法超越于自然。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阿来在游踪所至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对当下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从时间的维度看,一滴水从古流到今,见证了大自然与人类打造的环境一直处于共存状态,和谐相处。绿色盆地——丽江坝、松、杉、杜鹃、山茶这些都是丽江自然界有代表特色的古老意象,“村庄”“四方街”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他们都是依盆地而建,古城也是“依山而起”“顺水而去”。这些都彰显了我们的祖先一直秉持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表明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建筑,并没有凌驾于自然,而是相融于自然,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共融的无言之美。

三、生命状态之思:自然宁静,行以致远

文中叙写一滴水“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 ……在整个旅程中阿来七次都使用了“经过”这个词。可令人颇为费解的是,文章结尾“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中却换成了“走过”。一般而言,“走过”相比“经过”而言,主观色彩和生命味道无疑更浓烈一些。难道阿来是以水来自喻,借水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生命的存在方式吗?翻阅资料,我们确实发现《光明日报》人物专栏访谈《写作就像湖水决堤》讲述了他类似于“这滴水”的人生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在偏远的县城,学习气氛很浓,阿来看了别人的作品觉得自己也能写,便开始写作了。1994年的春天,他开始创作《尘埃落定》,5个月后,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完成。这次激情的创作是他情感的一次剧烈燃烧。本以为出版是件很顺利的事,结果这一等就等到了写完作品的四年后,才得到了文学出版社编辑的认可。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6]

在阿来的自述中,我们发现阿来的人生遭遇与“一滴水”的经历似乎有一种异曲同工的相似,阿来和这滴水一样,都经历了一段漆黑的遭遇,多年后才被光亮重新照醒,翻上水面。而且,这滴水在经历坎坷后依然保持类似于儿童的纯真状态,“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可见,阿来在文章结尾使用“走过”绝非偶然,是为了特意强调生命在旅程中独有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低谷时候能随遇而安,心中保留着美好的愿景,不断积蓄力量,用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生命态度,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以“水”的方式也绝不仅仅指物理意义上“水”的方式,而是一种自然而然,随遇而安的生命存在方式。

在阿来的笔下,保持纯真自然状态的不仅仅只是水,还有丽江的文化、丽江的人们,“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甚至,阿来觉得暗示还不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人的生命状态应以怎样状态存在的思索,于是就有了“这些人来自远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同样的人们,在纯真的丽江,哪怕是尽情欢歌的夜晚,生命的状态也不再焦虑浮躁,而是回归了生命的本真与自然。由此,我们激发出生命的共鸣:生命应以自然本真的状态存在,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要始终以一种超然、平和而宁静的姿态去抵御外界纷繁复杂的诱惑和杂念,方能行以致远。

解读文本,是一个经由文本语言之津梁,不断向文本深处进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自我的过程。《一滴水经过丽江》借助一滴水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丽江的自然山川,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在朴素文字的背后,传达了阿来对生命存在,生命之间关系,乃至生命应以何种状态存在于世界的深沉思考。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旅程,实际上也象征着阿来自我的生命之旅。在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时,阿来贯注了他的人生体验:生命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生命之间平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生命个体应自然宁静,行以致远,回归本真,无论外界如何,要始终保持本心,持有一种超然、平和而安静的生命姿态。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小学生读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适合成人反复品读的哲理佳作。

参考文献:

[1]阿来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d606e010

14xu9.html

[2]阿来.大地的语言:阿来散文精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10-1.

[3]黄慧.阿来文学作品和苯教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03-04,38-39.

[4]刘倩.论藏文化语境中阿来的小说创作[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29.

[5]何向阳.万物有灵,而平等——阿来小说中的自然观[N].文学报(第7版):论坛,2019-01-17.

[6]牛梦笛.阿来:写作就像湖水决堤[N].光明日報(13版):人物,2013-01-31.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样式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