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学点的选择

2023-05-31 09:32潘井亚马长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潘井亚 马长根

深度学习的概念,学界有分歧,但共识也很明确: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投入学习,以浅层学习为基础加深理解,不仅要学习知识的符号表征,更要学习知识的逻辑形式与意义系统,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深度学习强调的是探究与对话。

在情感、意志积极参与的条件下,经历了深度学习,学生会留下哪些特征呢?知特征才能明操作。从思维上看,深度学习比浅层学习要深刻得多。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由“自以为很懂”到“不懂”再到“深度理解”这样的过程,这也是语文素养逐渐养成的过程。

教师怎么推进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呢?从宏观看,课堂自然要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认知冲突,然后利用知识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理解。教师更需要微观的操作方法,具体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深度学习,兹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一、品味文本细节

在通过文字关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刘兰芝的勤劳、善良、美丽、勇于抗争的形象。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刘兰芝投水殉情之后,作者对刘兰芝的欣赏态度也未曾改变,但是如果不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文字,学生就会忽略过去。例如“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一句,诗歌描写刘兰芝投水的动作从容优美,令人震撼。池水的清澈与刘兰芝品质的高洁相互照应,刘兰芝之死凄美得让人心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换字法,在比较中体会刘兰芝之死的凄美:“不用原文中的词,你还能用哪些词来描述刘兰芝的清池赴死?”这是教学应该聚焦的第一个点。

这样一位我们看来没有缺点的女子为何会被婆婆休走呢?婆婆的理由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初读之下,刘兰芝似乎并没有什么无礼举动。不过如果没有冲突的话,人物之间就没有矛盾了,不符合文本的逻辑。教师要提醒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寻找刘兰芝言行之中会引发婆婆不满的蛛丝马迹。

细究文本,刘兰芝确实可能有忤逆焦母的地方。第2自然段刘兰芝对丈夫抱怨的时候说“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第10自然段对婆婆道别說“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些语言在婆婆听来可能有不满和抵抗的含义。刘兰芝在被休走的那天,还不慌不忙,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妆打扮,这似乎也太冷静了,超出了一般的民妇所为,在婆婆看来,不是有些太自我了吗?我们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刘兰芝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不过刘兰芝确实孝而不顺,与婆婆产生矛盾—— 婆婆要你唯唯诺诺的,你却很自我,岂不冲犯了婆婆这个“大家长”?我们要追问,婆婆如此不可一世、居高临下的气势从何而来?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地方。点到此处,学生就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封建礼教”这个词语的表面。

二、借用语文知识

《孔雀东南飞》是采集自民间的乐府诗,通俗易懂,就理解而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本诗尽管是叙事诗,但是它运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手法,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了情感表达。深入具体情境中,学生能真正地理解这个写作手法吗?笔者这样设题:

《孔雀东南飞》一诗描写了刘兰芝与焦仲卿别离、殉情的悲剧,但表达情感以含蓄蕴藉为主,实写、直写二人情感的地方很少,主要借助于外物、环境来加以烘托。请从第8自然段夫妻分别时交代事物以作留念,第9自然段兰芝离开家时精心打扮,第11自然段夫妻送别时马车传声,第24自然段夫闻妻再嫁时马之悲鸣,第32自然段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等片段,分析人物内在心理或情感。首先圈画出打动你的词句,然后分别写出一两句话来揭示人物心理或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

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进入情境,然后对话交流,达成共识。第8自然段情感都在事物中,睹物思人情不灭;第9自然段精心打扮中有抗争也有不舍;第11自然段隐隐何甸甸,心中倍熬煎;第24自然段人悲马也悲;第32自然段乐中有哀,更见其哀。

教师也可以再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叙事为主的作品也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学生想到了《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想到了《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这样,在迁移中巩固知识理解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推动三重对话

深度学习必然伴随着深度理解,自然不能靠灌输,而是要靠对话。对话可以在文本、师友、自我之间展开。教师要做的主要是挑起话题、引人入场、强化巩固三件事。话题其实就是问题,而问题的设计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第一件事情做好之后,下面两件事让学生做即可,教师随机引导,还课堂练习“主体”给学生。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很多教师找出证据,单纯说理,简单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如刘兰芝的形象,他们是这样推理出来的——

角度一:刘兰芝看自己。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角度二:刘母看刘兰芝。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

角度三:焦母看刘兰芝。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结论显而易见,刘兰芝是一位聪明能干、多才多艺、贤惠美丽、知书达理、刚强倔强的女子。这样的分析不可谓不对,但是失之简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自己也能做出上述的推理。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在初步得出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优秀的刘兰芝,婆婆怎么就会看不上呢?哪里体现了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展开对话,深度学习的落实就是可以期待的。

提出对话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场对话自然重要,巩固对话成果也不能忽略。学界对《孔雀东南飞》当中几个人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特别是焦仲卿、焦母、刘兄。很多教师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身份引导学生做辩证思考。在当时的社会,没有父母尊重子女的自由恋爱之说。焦母一心为儿子娶一位更合适的媳妇并没有错。焦仲卿懦弱吗?他能直接对抗母亲,违令不遵吗?刘兄在妹妹被休到家之后,他的身份和见识会决定他为刘兰芝做怎样的思考?学生如果能这样思考问题,思维就会客观、辩证得多,就《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而言,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

观课的时候发现,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没能引发学生持续深入的思考,教师对这个对话的强化巩固不够,导致学生思考还是肤浅一些。如何看待焦母、焦仲卿、刘兄等人物行为的合理性,这个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思考,很多学生都能结合背景说出自己的理解。但若是止于此,学生就不能再深入思考了,很多学生仍然有“看一眼就懂”的认识错觉。这降低了他们探索的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刻,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笔者在辩证地让学生思考人物形象之后,追问:“如果这样来理解人物,我们会得出怎样不同的主题?”这个富有冲击力的问题把学生抓住了,他们又投入紧张的思考中,与那个自以为得之的自我对话了。

学生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主题的认识显然是加深了。张晓娟老师在《浅议〈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中的感伤爱情》一文中认为,《孔雀东南飞》反映了人类自身所处的时代“困境”,折射出人类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教师需要在理解文本的不同层次间加强联系,由人物到主题,由主题的常规认识到非常规认识。对一线教师而言,带领学生仔细探究,辩证思考,才能引导学生做好深度学习。

当然,刘兰芝被赶走的其他原因,如无子说、畸形的恋子情结说等,这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上限的观点,可以等以后学生自己去慢慢理解,不适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对话。※

(潘井亚,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马长根,江苏省连云港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三重面具
——《原野》中焦母命运倒错的三重隐喻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徐恒瑜连环画《焦仲卿妻》选页
猪八戒与《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