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写作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从素材准备到写作文章,再到写作后修改,学生必须全程独立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写作课程的功能有如下表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如何满足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求?笔者尝试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引入“写作支架”,进一步探寻学生习作全过程的指导途径,解决写作学习“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的问题,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写作前,支架的设置为学生搜集素材打开了闸门,聚焦某个事件、某个片段、某个场景的画面,把动态画面放慢、放大,获取关键细节,学生的写作思路也随之打开。
1.采集支架,梳理信息。采集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事件的主要信息,对事件主要内容进行初步梳理,快速锁定写作内容。
如六年级上册习作8“有你,真好”,教师出示习作命题,启发学生:“看到‘有你,真好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人的哪几件事呢?当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采集支架,既可以是针对选材和内容的信息采集,也可以是针对重点片段的信息采集,如六年级上册习作2“多彩的活动”:“哪一场比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回忆当时的画面。”
2.流程支架,清晰思路。基于活动顺序的流程支架,重在引导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借助鱼骨图梳理出活动的主要阶段,从而实现对整个活动的全程性把握,进而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如六年级上册习作2“多彩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掰手腕比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出示流程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回顾活动的全过程,理清比赛的不同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写作在本质上是在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行动,是自我主动建构写作知识的过程。写作中的学习支架,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任务中,研究隐藏在例文中的写作知识,提炼技术性、技巧性的规律,掌握写作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1.范文支架,感悟写法。范文支架是写作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支架。教师在学生练习前提供优秀范例,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习作的要求,发现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
如六年级下册习作2“写作品梗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原著的目录、原文片段作为范例支架辅助写作。学生借助支架,通过对比发现了梗概的特点,并提炼出写好梗概的基本方法:抓主要事件,使用第三人称,语言尽量简练,注意前后衔接。然后,学生再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为小说《夏洛的网》写一篇作品梗概。学生一步步主动建构起写作知识体系,原有的习作图示被打破,写作能力在“发现—内化”的转换中进阶。
2.操作支架,规范表达。写作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观行为,写作教学在训练表达、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思维的规范。规范思维就是从标题开始,从词句、标点的选择开始,从句段、篇章的结构布局开始,循序渐进地综合训练,逐步给学生建立规范意识,打好语言和思维的基本功,提高综合表达的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习作2“写读后感”,这个主题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知道,议论文特别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操作支架的适时呈现,引导学生梳理、调动经验积累,通过比较,选用适当的写作手法,能有效地为学生写作导航。
这个“写读后感”的操作支架抓住了这类文章类型的特征,引导学生掌握谋篇布局等写作策略的“术”,进而发现“读后感”这一类文章的“道”。在推动学生言语实践发展的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章结构意识,达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提升。
有效的评价对被评价者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评价支架,是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和监控,正确评价能及时了解学生习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优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水平形成全方位的认识。
如六年级上册习作6“写倡议书”:
教学中,教师基于本次习作的重难点目标,结合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对评价内容设置权重,并赋予分值,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学生以此评价标准实施自主评价和同伴评价,这对于受评者和评价者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受评者通过他人视角审视自己的习作,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而评价者评价他人的同时将习作要求再一次“内化”,也是对自己习作的一次“反观”。双方以评价支架为载体,深入交流,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
写作支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上攀登、获得写作能力提升的支点。教师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或将学习任务进行逐步分解,或给出适当方法提示,或提供操作性强的写作流程,或指出具体的思维路径,激发出学生的潜在水平,使他们的写作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