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基于学习力提升的故事课程研究”项目,从故事单元入手,整体设计系列化的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学习新知识前的预习阶段,教师设计引导性的学习任务。预习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教师将“课前任务单”发给学生。“课前任务单”里主要是基础型学习任务,包括基础的字词学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单元要素的感知等,关注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度预习推进高效课堂。
这是一项基础的字词学习任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课后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抄写一遍,在有目的地找、画、记中,运用眼、手、脑,变被动的抄写为主动的探究,有利于学生逐渐适应中年级的学习节奏,自主识字学词。
这项学习任务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用填空的方式,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中人物做了什么事,或是文章首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这项学习任务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感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们发现:课前,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深度预习;课堂上,教师再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需求出发,找到其学习起点,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效率。基础型学习任务前置,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置发展型学习任务。
【任务一: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题,猜人物。根据课题捕捉故事的重要信息,是概括主要内容的第一道密钥。《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从课题着手,学生可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守株待兔》,学生很容易从课题中推测出故事的梗概—— 守着树桩等待兔子,主人公也就顺理成章出现了。就连“阅读链接”中的《南辕北辙》和《北风和太阳》也可以通过课题获取人物信息。概括主要内容首先要找到文章的主人公,围绕主人公把事情说清楚。一旦主人公角色偏离,主要内容就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2.看插图,知场景。根据插图捕捉故事的场景变化,是概括主要内容的第二道密钥。在执教《陶罐和铁罐》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出故事发生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国王的橱柜里,一个是在荒凉的废墟上。执教《池子与河流》时,学生不需要教师引导,可直接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这一课,明晰河流滚滚向前不知疲惫的场景和池子好逸恶劳的场景。
3.抓关键词句,理文脉。抓住故事里的关键词句,是概括主要内容的第三道密钥。《陶罐和铁罐》中“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其中第二句是关键句,提示了第一个场景中故事发生的起因。关键句“陶罐不再理会铁罐”是第一个场景中故事的结局。“许多年过去了”提示了第二个场景的时间,“在荒凉的废墟上”提示了地点,而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这一关键句提示了陶罐的结局,“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这一关键句提示了铁罐的结局。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语可以把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说清楚、说明白。课题提示故事主要人物,插图提示故事的发展,关键词句指引概括主要内容的表达方向。
【任务二:体会人物的特点】
1.读对话,读出人物性格特点。关注人物的对话,可以感受、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陶罐和铁罐》第一个场景教学为例,我们可以从提示语、标点和称呼中读出人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提示语“铁罐傲慢地问”中的“傲慢”和“陶罐谦虚地回答”中的“谦虚”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由此从下文中“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铁罐恼怒了”中的“轻蔑”“恼怒”等词语,进一步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关注提示语,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的关键。
关注标点,也可以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铁罐在不停地奚落陶罐的过程中,课文用了五个感叹号,可見铁罐咄咄逼人的气势和骄傲的个性。学生在读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读出铁罐的强烈的语气。文中的省略号表示陶罐有话想对铁罐说,却被铁罐给制止了,铁罐和陶罐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注称呼,同样可以感受人物的性格。铁罐对陶罐的称呼是“陶罐子”“懦弱的东西”,称呼中带着傲慢无礼的语气,而陶罐对铁罐的称呼却是“铁罐兄弟”,称呼中隐含着谦虚的性格。
2.演动作,体会主人公的特点。教师进行《陶罐和铁罐》第二个场景教学时抛出任务:在人们眼里,陶罐有怎样的魅力?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可以感受人们对待陶罐的态度——“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清理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教师引导学生边表演边读,学生感受到人们是小心翼翼地对待陶罐的,由此可以感受到陶罐的珍贵。
有了演动作这样的经验后,学生读“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时,很容易捕捉到北风靠“吹”,而太阳通过“晒”的动作让行人把衣服脱下来的办法,由此也能推断出北风和太阳的性格特点。
【任务三:明白寓言的道理】
1.勾连生活,悟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道理”融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明白寓言中蕴含的道理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紧密相连。
执教《守株待兔》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存在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的人;执教《池子与河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像“池子”一样贪图安逸舒适的人。教师将寓言与生活链接比较,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寓言的育人功能。
2.创设情境,写道理。寓言教学中,句式的模仿、迁移和创造,既是将寓言中的讽喻等手法内化的方法,也是归纳寓言中的道理的有效手段。执教《陶罐和铁罐》时,教师通过创设“在博物馆里”的场景,借助微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鼓励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作业。
这样的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写作的规范表达指导,学生通过提示语位置变化,加上不同的动作、表情、称呼和标点,想象练笔,把明白的道理融入人物的对话中。这样创设情境,用书面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寓言人物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纵向看整个单元,虽然同样是在故事中蕴含寓意,却呈现了训练的序列性和层性次:从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寓意到直接指向寓意,从借助思维辩论让学生谈看法、说理由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观点。不尽相同的思考路径,由易到难,逐层推进,有助于学生抵达“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制订阅读寓言计划。在执教了本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帮学生挑选合适的版本,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制订阅读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提示要求。
2.绘制寓言思维导图。教师鼓励学生制作阅读寓言故事的思维导图,可以是一个故事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是几个故事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是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3.录制讲寓言微视频。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寓言故事,并让学生尝试用微视频的方式录制自己讲寓言的过程,分享在班级群里,教师择优推送到学校的微课项目里,供大家学习。
4.创作寓言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自己读过的寓言,创作一个寓言故事,从题目着手选择主人公,从故事场景梳理文脉,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写具体,突出人物的特点,蕴含一定的道理,再配上插图,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能创作寓言故事的小作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