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

2023-05-24 04:13钱廷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3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钱廷虎

【摘要】说理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创设贴合教学主题的情境,并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构建说理课堂,让学生主动说理、敢于说理.说理课堂的构建能有效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使学生在说理中集中注意力,保证充足的耐心,认真思考问题并组织语言与同学、教师交流,使综合素养得到强化.文章简述构建说理课堂的价值,并从多维度探究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说理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正在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说理课堂,利用图形语言、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精准化、条理化,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使课堂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一、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价值

(一)助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由于数学逻辑严密、抽象性强,一些不喜欢表达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课堂中回答问题并不踊跃,甚至会抵触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氛围,还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而构建说理课堂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趣味性,能够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回答,并有条不紊地阐述数学知识,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見,创设数学说理课堂,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获得提升.

(二)有助于打造深度学习课堂

现阶段,深度学习如何开展成了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借助深度问题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再停留在浅层学习中,同时,深度学习中,学生能积极改变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利用实践应用代替死记硬背.而说理课堂的构建,能辅助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教师转变课堂师生地位,在教学概念知识时,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频繁互动,进而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打造良好的深度学习课堂.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想说理

说理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配合,可见,学生想要说理是保证说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学生想要倾诉、敢于表达,才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畅所欲言,否则,课堂只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为了激发学生说理的欲望,教师应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产生说理的欲望,从而在课堂中积极表达.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只蚂蚁在树叶上赛跑的动画片段,一只黑色的蚂蚁沿着叶子的边缘跑了一圈,另一只白色的蚂蚁沿着叶子边缘跑了半圈后,从中间跑回了终点,白色蚂蚁获得了赛跑的胜利,这样公平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公平,白蚂蚁作弊!”教师则趁机追问“为什么说游戏不公平?如何修改才能让规则重新变得公平呢?”学生则根据问题争先恐后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可以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随后,教师再次展示叶子的图片,用手比画叶子的一周,并详细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树叶边缘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并对教学内容展开讲解.此外,由于部分学生的转化能力较弱,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出其周长,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三角形的周长是三边之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边之和.由此,学生可以将情境中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理解,并将自身的数学思维带到高处.

(二)营造轻松愉悦氛围,让学生敢说理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和特点,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却更加鲜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有不善于表达想法的学生.对此,在说理课堂构建中,教师应先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并准确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让学生身心放松,敢于开口表达.同时,教师还要以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错误时积极引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是民主的、容错的,以便养成敢说理、愿说理的习惯.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教学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敢说理,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首先,教师可以先利用电子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类似拱门的图形,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查一查,这些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在查最后一个图形时,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后一个图形有两个角,小部分学生则认为图形中根本就没有角.教师要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对其大胆提出不同见解表示鼓励,并引导其说一说真实的想法,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可能鼓起勇气大胆说出自身的观点“最后一个图形中的角一条边是直的,另一条边虽然下面是直的,但到了上面却变弯了,所以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随后,教师要将电子课件中呈现的图形放大,供学生再次进行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同意这种观点?”部分学生仍然持有反对意见,认为“将拱形弯的部分遮掉,下面的边就还是直的,所以它还是一个角”教师可以给予学生3~5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说理与讨论中对角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基于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说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自信,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课堂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堂规范引导,让学生会说理

对于学生而言,一项意识或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说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这一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期、持续性地引导.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习惯通过问答启发学生的思维,但当学生思维受限时,教师多会帮助其补充答案或是另叫他人回答,这会影响到学生说理能力的提高,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对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说理意识时,应积极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通过交流使其真正参与到说理过程中,进而引发其深入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教学,并在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习题,如12÷2,8÷3,30÷6,9÷5等,要求学生结合所掌握的运算规律进行解题,并提出问题“以上除法算式可以分为几类?分类标准是什么?”学生结合计算结果可以轻松答出这些算式根据商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即商是整数、商不是整数.教师结合學生的说理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如12÷2,30÷6等没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说被除数是商的倍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进而让学生了解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随后,教师展示算式60÷10=6,要求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组织语言尝试回答“60是6和10的倍数,10和6是60的因数”,教师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因数与倍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二者相互依存.最后,教师也应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算式6×7=42中,6和7是因数,42是倍数.这句话对吗?”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错的,教师应给予其讨论空间,让其说出支持自己言语理论的依据,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此,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和分析,能有效锻炼数学逻辑思维,还能在教师的启发下阐述真实想法,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说理

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教学兼具理论与实践,以便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存在明显的形式化.究其根本,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感性思维得不到发散,无法实现深度学习.对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并通过有效的说理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到积极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让教材内容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的运算规律,教师应借助生活现象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蛋糕店入手,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哪里?大家去过吗?”借助熟悉的情境来放松学生的心态,随机再次提问“大家在买东西时,知道怎么付款吗?”利用问题提出教学主题.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后,尝试解决核心问题“1个蛋糕6元,1个面包3元,胖胖买了1个蛋糕,4个面包,一共应该付多少元钱?”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解决,如某学生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正方形代替蛋糕,圆形来代替面包,在纸上画出了1个正方形和4个圆形,并列出算式:4×3=12(元),12+6=18(元).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的想法,将4个面包钱用4×3表示,再加上1个蛋糕6元钱,列出了综合算式:6+4×3=18(元).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创作,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自主交流中充分说理.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列出的算式6+4×3提问“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正确的计算顺序是什么呢?”学生听后踊跃举手回答,教师不要急于邀请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耐心思考,再去聆听他人的想法,汲取他人的长处让思考更加深入.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先算乘法4×3,得到的积再“+6”得出最终结果,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先计算6+4=10,再利用10×3=30.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每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入手展开分析,尝试解释两种计算方式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4×3是一个整体,进而得出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基于此,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掌握混合运算的正确规律,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说清了道理,让数学课堂“言之有理”“有理有据”.

(五)借助应用题的讲解,创造说理机会

应用题是学生日常练习和测试中的常见题型,解题中需要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推导,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合理创设说理课堂,引导学生多维度阐述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题目,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解题中遇到阻碍时,教师要抓住生成性资源,积极引导思考、讨论,以便在深度学习中更好的锻炼说理能力.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如图1,一只小狗被拴在等边三角形建筑物的一个顶点上,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3米,绳子长度是4米,求它能看护的面积范围.

教师要先带领学生阅读题目,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所谓求“小狗的看护面积”就是求“小狗的活动范围”,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小狗的看护面积是以等边三角形顶点为圆心,半径为4米的圆形范围.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尝试画出分析图,模拟小狗的行动路线及范围,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并积极阐述“不对,小狗的看护范围并非以等边三角形顶点为圆心,半径为4米的圆形,因为绳子长度是4米,等边三角形边长为3米,绕过一个角后只能再走1米,所以看护范围应该是1个300°,边长为4米的扇形面积范围与2个120°,边长为1米的扇形面积范围.”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肯定,并要求其运用知识加以计算,得出最终正确的答案.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分析、推导和验证,有效确定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这种借助应用题引导学生说理的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能让学生在阐述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数学深度学习.

结 语

总的来说,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侧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助力学生构建正确的说理思维,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引导下积极说理、勇敢说理,进而使自身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晨.立足小学说理课堂,促成数学深度学习[J].亚太教育,2022(13):137-139.

[2]张娟娟.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探索与思考[J].家长,2022(19):79-81.

[3]黄晓冬,林英语.小学说理式数学教学:涵义、类型与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7):34-43.

[4]官晓华.知“数”达“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2(18):17-19.

[5]钟文秀.立足“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说理教学[J].第二课堂(D),2022(6):85.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