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文
【摘要】在当下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逐渐被关注和重视.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思想的重要能力,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而后从设置课前预习、呈现思考过程、强化语言训练、联系前后问题、反馈教学评价、拓展课外阅读六方面入手,分析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引 言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数学中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等内容,形成有效认知、识别、理解与应用的一种能力.对学生而言,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知识量的增加,其应具备扎实的阅读能力,以应对越来越广泛、深入的数学知识.因此,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
(一)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应做到读懂题目中的语言文字,并可以掌握其想要表达的含义.在培养学生阅读语言文字能力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字的识别、理解、提炼,做到全面掌握问题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锻炼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沉下心阅读、认真分析与理解.
(二)阅读数学符号的能力
阅读数学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应做到准确识别数学符号,知晓每一个数学符号的意义,能够借助数学符号处理问题.在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符号的能力时,教师应从简单的符号入手,使学生知晓符号对于数学内容的意义,而后再渐进式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符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符号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符号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进步.
(三)阅读数学图形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空间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抽象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应重点锻炼的能力,且图形是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意识的重要媒介.故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数学图形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对多样图形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对图形的基本认知,逐渐从简单的平面图形过渡到认知空间立体几何,使学生形成扎实的阅读数学图形的能力,实现数学阅读水平的进步.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设置课前预习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有效认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在预习中,学生应做到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读懂预习案中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算做到有效预习,才能借助课前预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在设计本次课程的预习案时,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预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可以设置三个学习目标,分别为知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学会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第二,设置重点内容、题目,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根据理解知识的需要,教师可以设置两种形式的内容,一是以基础认知为主,如借助图示识别计数单位、根据数位顺序表掌握邻数位间关系;二是以檢测内容为主,如填空题等.第三,设置思考留白部分,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困难都进行记录,以便在课堂作进一步理解.根据教师给出的预习案,学生应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阅读和应用:一方面,学生应阅读教材,尝试对新知识内容做到初步的认知与思考;另一方面,在完成对教材的初步认知后,学生应结合自己的理解处理预习案中的内容,做到进一步认知新知识.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学生基本上可以形成对新内容的有效认知,其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随之进步.
对学生而言,其应在预习案的引导下,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对新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为在课堂上做到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从而使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实现有效进步.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对课前预习案的设计,重视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
(二)呈现思考过程
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对思考过程的呈现,也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思考过程,即对数学问题从题干阅读、提炼重点、整合信息、列出算式的整体思考,对该过程的呈现,可以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水平的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度度量”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两个学习目标:掌握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方向的角,并正确读出度数.在向学习目标靠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思考过程的呈现.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重视对学生测量角过程的关注,并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测量思路,以此达到呈现思考过程的目的.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认知量角器,而后再对知识进行示范讲解.在了解量角器时,学生会发现量角器是个半圆形,且被分为180等份.根据圆一周是360°可知,半圆一周是180°,即每一等份是1°.其中,量角器分为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中心、0刻度线等部分.在测量角时,学生应掌握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如在量角器上找到50°的角,教师可以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画一条与0刻度线完全重合的边,而后在量角器外圈50°刻度的线上,再画出一条直线,将两条直线分别连接中心,则可以获得50°的角.随后,教师便可以重新设计思考问题,并邀请学生作答,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以此做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如画出角度为80°的角.
在上述引导学生呈现思考过程时,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知晓何为思考过程、怎样描述思考过程形成了有效认知,能够带领学生从思考中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强化语言训练
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了解数学语言、准确识别数学语言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内容.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锻炼,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如先阅读数学问题,抓住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再如重视对数学中专业词汇的积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遇到同样的信息时,提高阅读效率;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表示问题的方式,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应知晓平行与垂直的定义,以及如何正确画出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语言知识,完成语言层面的基础训练.首先,学生需要先知晓平行与垂直的定义.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即平行线,也可以表述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在这两个定义中,学生应抓住关键信息,如认知平行,应抓住“同一平面”“不相交”这两个关键点,而认知垂直,则应抓住“相交”“直角”这两个关键信息.这样,学生在理解定义时,只需要掌握关键信息即可.此外,学生还应借助图示理解上述定义,如平行可用“∥”符号表示,垂直可用“⊥”符号表示,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数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至此,在上述内容中,教师以理解定义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语言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关键信息做到对原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四)联系前后问题
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都存在两个或多个小问题,且这些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借助上述形式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前后问题的思考意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整体内容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关统计图的数学问题,都具有多项需要解决的内容,而要想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学生便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思考,一是整体分析条形统计图,二是关联问题.比如,在解决教材95页“做一做”的问题时,学生应先阅读需要回答的问题,再依据问题回溯需要使用的信息.根据问题可知,学生应知晓总人数、相同出生月份的人数、某月最多出生人数与最少出生人数.基于此,学生便需要按照给定的统计表格获取班级学生的出生月份,并根据获得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学生便可以运用整理的知识有效解决问题.再如教材例2的内容,四个问题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如第一小问对条形统计图的确定,会影响学生回答第三小问的内容,也会影响学生对第四小问的思考.
故而,在阅读问题时,学生应做到有效联系前后问题,建立综合思考意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对问题信息的整合,又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整体认知与思考能力,可以推动学生实现数学阅读水平的进步.
(五)反馈教学评价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及时将教学评价反馈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样,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也应及时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具备的优势或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调整状态,做到对自身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锻炼.根据新课标中给予教学评价的实施建议,教师可以采取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方式.在实施过程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态度问题、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而在结果评价中,主要以课堂小结、阶段性测验等形式为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学生应做到对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第一,学会阅读简单的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第二,能够认知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知晓1格表示一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第三,理解條形统计图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而言,在掌握上述三个目标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运用,以及学习中教师给予的教学评价.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所产生的效用.比如,在讲授教材中的例1时,学生在回答“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这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各式各样,这说明学生存在不同的理解,而教师则需要借助评价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如“你思考的方向有些偏离问题,可以尝试从……角度思考.”“你运用表格的形式,可以看到不同天气的具体天数,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尝试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呢?”这些评价都是学生再次深入思考与理解数学问题的方向,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实现对数学内容的有效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转变为试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以此判断自己的阅读能力.
至此,教师可以借助对教学评价的运用,从数学阅读能力的角度给予学生一些真实、有效的建议,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六)拓展课外阅读
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阅读是重点,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做到扎实掌握数学知识,还要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以提高自己对数学内容的认知,形成数学思维,并且可以在阅读中有效运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在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做到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有效提升.
在为学生选择数学阅读绘本时,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阶段学习的知识内容,选择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绘本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绘本中获得启发,做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如《我超爱的趣味数学故事书》《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牛津趣味数学绘本》《嗨,小学数学!》等,这些绘本都是分阶段编撰的,教师可以选择具体年级阶段的内容.在阅读这些绘本内容时,学生会从图画与文字的结合中,理解数学知识、认知数学知识,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高效掌握.而且,借助阅读数学绘本,可以在锻炼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思考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取课内教材学习与课外绘本阅读学习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入认知,达到有效阅读、扎实掌握的目的.
结 语
综上,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意识层面先重视数学阅读,而后再通过日常学习、题目训练、拓展阅读等方式,使其深入认知数学阅读,建立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实现数学阅读能力的进步,其预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会得到切实进步.故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晓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阅读能力[J].家长,2022(27):120-122.
[2]董海亮.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教育,2022(26):117-118.
[3]杨文梅.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索[J].学苑教育,2022(2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