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背景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研究

2023-05-09 04:29:31段龙娥
考试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评价

段龙娥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整本书阅读,那么也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学生正处在信息化发展时代,网络学习空间或平台的构建已成为新时代学习的有效方法,而这也逐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育,使得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影响下思考如何促使学生抓住碎片化时间开展阅读,同时能够弥补浅显性阅读,增强学生对整体阅读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整本书阅读评价策略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空间网络平台,建立阅读共同体评价、精选学习阅读书目,增强个性化阅读评价、开展网络学习新模式,增强阶段性阅读评价、增强群文探究能力,构建多维度思辨评价、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增强共享阅读效果评价,以增强网络学习空间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整本书评价效果。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001-0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并将其视为“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借助当前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问题。整本书阅读对语文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速度来构建阅读计划,以提升自身的整体阅读能力。就目前来看,虽然阅读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整本书阅读与网络时代的构建力度不足,使得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碎片化时间,也没有形成碎片化阅读模式,那么也就无法建立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这对新时代的学生而言,不利于其构建自我阅读评价体系。整本书阅读评价要能够满足学生所处时代的要求,并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的阅读方式、兴趣、习惯、态度以及理解能力等都有所改观。整本书的阅读评价要涵盖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不仅要明晰学生的阶段性特征,而且要明确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该如何去提升阅读能力,并对整本书阅读形成个性化评价机制。网络时代为整本书阅读带来了机遇,那么如何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对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效果则是一个新的问题。

一、 构建空间网络平台,建立阅读共同体评价

(一)师生共读,构建集体性阅读“合力”

阅读共同体评价离不开集体学习,应该构建班级学习空间网络平台,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共同性整本书阅读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整本书阅读评价方案,这对学生的共同体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促使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有了较好的技术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会显露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功底,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阅读差异性,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层次性、逻辑性强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同体验着整本书所表达的知识理念。这种阅读方法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整体性竞争能力,有利于营造更为轻松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愿意与班级中其他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建立良好的自主阅读模式,从而更好地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阅读共同体互动机制,这样就能够拉近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充满了师生之情以及生生之情。不论哪一种感情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暗示,将这一类暗示形成阅读“合力”,构建强大的阅读“磁场”,产生阅读行为的跟随习惯。在网络学习空间的背景下,师生共读更有利于整本书的阅读完成,教师要依照阅读的目的来设计阅读标准,并将标准放置到网络学习空间或平台上,使得学生在阅读标准的引导下构建自我的学习方案。通过点开网络平台,则能够实时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也是在共读的要求下形成了个性化体验方案。网络学习环境彰显了时代的特征需求,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反馈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查阅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真实情况,更有利于对整本书实施集体性阅读评价。

(二)交流互动,提升阅读共同体“效率”

整本书阅读既是教师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搭建阅读平台,实现交流互动,为学生的阅读共同体提供更多的便利。教师应该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思路下,创建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公众号,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增强班级中整本书阅读的推广,这更有利于构建整本书阅读共同体评价。共同体评价不仅要让学生参与,而且教师、家长也必须要参与进来,通过在公众号上建立班级贴吧,实现班级内部成员的言论自由。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家长参与进来,增加有关整本书阅读评价的话题。通过人人参与、集思广益的方式塑造班级整本书阅读的集体感,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提升了整本書阅读的效率,才能够跟上班级的进度,提升整体的班级荣誉感。当然还要加强家长的整体支持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评价素养。

二、 精选学习阅读书目,增强个性化阅读评价

(一)借助大数据,形成诊断性评价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的点击量、收藏次数、阅读书目及阅读下载等,都能对学生的阅读方向与书目进行诊断性评价。这更有利于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习惯以及兴趣产生一个总体性的评价,从而也能有效地构建精选阅读书目,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选择能力。

(二)以任务群为导向,增强个性化实践效度

要以书目作为学习任务来构建相应的任务群,监督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提升精选书目的阅读量。在任务群的设计中要把握学生对书目的喜欢程度,同时也要避免书目选择不合适导致的学生任务群实践产生“脱靶”的状况,以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任务群的设计中,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思想,这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促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形成了较强的联系性,学生不仅要加强认知能力,还要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就需求在科目选择中不能选择同一类的书目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要结合不同类型的书目,加强学习的整合实践,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剧场效应”。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坚持诗词、散文、小说、小品等不同类型的数目形成相应的任务群,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增强学生整体能力的有效方式,增强阅读文化传递的生命力,在育人的道路上实现阅读的发展属性。在经典阅读的基础上,还有纳入具有时代话语辩证性的阅读书籍,增强学生的辩证性议题能力,提升整本书阅读评价的个性化实践效度。

三、 开展网络学习新模式,增强阶段性阅读评价

(一)“四层次”连环推进,实施阶段性评价

在网络学习空间下只有形成新的模式,才能够实施每一阶段的阅读评价,并增强评价效果。教师应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这样的数据背景,从而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效果,并能够通过这样的反馈效果来分析仍旧存在的阅读问题,以此对阅读效果进行优化与完善,最终提升学生整体性的阅读效率。在把握当前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要按照“复述内容、理解内容、综合分析、实施品鉴”这样的四个步骤来推进阶段性阅读评价,以达到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阶梯式理解。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精准的动态化、个性化评价体系,从而为整本书阅读的理解奠定良好的评价基础。

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我们通过上述的四个步骤来设计学习内容。

(1)对整体文章内容的了解,通过思维导图、树状结构等方式来表达整本书所描述的内容。

(2)对书中的人物或者故事进行相应的内容理解,尤其是精彩情节要通过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以提升阅读的层次性与高阶思维能力。

(3)综合分析各个片段的人物特征,并对相应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以增强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

(4)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提升对整体性的品鉴能力,并制订相应的细化量表,对内容、结构等方面实施形成性评价(表1)。通过这样的评价框架的设计,凸显了评价的创新性与阶段性,使得学生以此为框架,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整本书中人物的形象塑造、故事表达、语言修辞等,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个性化”阅读推进,形成综合性评价

我们在网络学习空间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构建中,要突出“个性化”阅读推进。大数据平台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实施,通过对常规的阅读测评数据以及阶段性阅读测评数据的有效结合来形成综合性评价。做到“一人一档”,为学生建立一个动态性的阅读数据库,使得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就,从而在阅读的兴趣、数量、速度等方面构建个性化方案,教师同时也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选择相应的经典读物,增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对信息的加工、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内容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要加强数据平台对学生的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检测反馈,在了解学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综合评判,并对其测评成绩进行系统化分析,通过长时间的“个性化”推进来对比分析学生整本书阅读数据效果。并通过学生的阅读变化轨迹构建后续的动态性评价体系,以此形成具有促进效果、诊断效果的指导性方案,为学生形成长期有效的阅读习惯奠定体系化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信息化时代,阅读也呈现了碎片化方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更为明显,在整本书阅读中要注重这种变化。通过大数据的数据对比与测评,形成阅读的综合性评价机制,使得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以提升自身阅读的品鉴能力。在不同的整本书阅读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模式,实施反复的修改与优化,从而形成适合学生整体性阅读的个性化评价机制,增强综合性评价能力。

四、 增强群文探究能力,构建多维度思辨评价

(一)以学生为本,增强合作探究评价

合作探究性评价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学生自身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来达到对问题解决的目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合作探究性评价机制,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与当前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更加强调语文阅读知识的自我构建与掌握能力。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中运用合作探究评价,是当前时代语文教学的新转向。这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环境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在阅读《一只想飞的猫》时,笔者对人人通空间上的学生人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分组,并形成了10人为一组的网络学习空间小组,如果不设置探究问题,那么学生则不能对整体的文章进行细读,反而不能对文章的教育意义进行很好的提炼,也不能形成概念性的知识体系,从而不能加强程序化的“元认知”。那么为了加强对这一课程的深度理解,并形成很好的学业评价,我们应该构建网络学习目标,重视整本书阅读的理解性,并能够促使知识认知達到个体维度的高度。因此构建了如下策略:

(1)整体阅读这本书,这只猫的性格特征如何?它为什么喜欢说大话?

(2)这只猫为什么会想飞?它的性格大家都喜欢吗?它看到了蝴蝶、麻雀、鸭子等都会飞,它自己也要尝试,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3)《一只想飞的猫》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阅读导向策略,学生快速地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对整本书进行了阅读,并通过交流区与各小组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互动,最终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上传到点评区,教师对合作探究性结果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与夏丏尊的《猫》、老舍的《猫》、靳以的《猫》进行对比分析,并解读同样是描述猫,在动物的个性化塑造、语言的修辞表达以及故事所呈现的价值表达上的异同点。从而加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全文性类比,加强整本书阅读的议题能力,增强类比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增强探究性评价能力。

(二)以话题引导,形成思辨性评价

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是不断锻炼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制造的强烈矛盾反差,激发学生的思辨火花,在争议的话题中通过自己的辩证性思维来达到对议题的有效辩论。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文本意识辩论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构建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对整本书阅读重点的把握,形成逻辑性较强的议题结论,促使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水平发展,并不断内化形成自我的评价动态体系。

例如,《水浒传》的阅读中,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文化意蕴思辨议题:

(1)水泊梁山“肝胆相照”“替天行道”这样的社会图景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当前时代有可能实现吗?他们构建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意蕴?

(2)“忠恕”“和谐”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受到推崇吗?《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充满着快意恩仇,他们往往以力服人,在那样的一个氛围中建立了一个草莽英雄的世界,其拥护者何其多,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其悲哀在哪里?

这样的问题就带有了更多的思辨意蕴,有助于学生带着这样逻辑性强的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读,问题的回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不拘泥于同一答案,只注重其反思能力中的逻辑思维构建,有助于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五、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增强共享阅读效果评价

(一)“立体扫描”全过程,增强共享的实效性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学生在其阅读速度、数量等方面的数据评价,“立体扫描”全过程,使得更多的学生明白阅读速度如何才能够达到一般水平或优秀水平,而阅读数量达到多少就能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排到应有的名次,这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阅读动力,同时也为整本书的阅读评价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网络平台或空间依据阅读书目差异化数据来选择速度,开展精准性、个性化强的整本书阅读学情分析,并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不同年级、班级以及具体学生的阅读数据分析,并形成定期的阅读报告。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及数量是否发生变化,也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画圈批注”整体内容,增强共享的阅读深度

画圈批注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水平上发挥批判性、反思性思维能力,加强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对画圈批注的共享性进行分享,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看到其他人的批注分析,尤其是对人物对话批注、性格特征批注、环境描写批注等,不同的学生在其主体性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共享其他人的画圈批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阅读不足的分析,同时还能够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利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完善与改进整本书阅读批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个性化批注效果,也能够针对不足进行有效的任务设计,提升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

例如,在《红楼梦》的描写中,由于这本书比较晦涩难懂,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很经典,不仅有林黛玉、賈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关键人物的大幅度描写,而且文章中运用了诸多诗词曲赋来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不仅凸显了整本书的阅读情趣,而且就分析品味能够加深对人物的深度理解,通过画圈、摘抄、批注等方式,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特点。在共享的过程中,这同样能够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理解。尤其是画圈批注点评经典或者能够抓住阅读的关键部位的学生,都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建议,从而提升共享评价的深度与高度。

六、 结语

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机遇,也促使教学的方式得到了改革,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整本书阅读可以应用更多的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能力。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而且也能够为学生的阶段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强调网络整本书阅读评价效果的基础上,还要分析网络学习空间中的阅读整本书的不足,从而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信息化环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性学习能力,为整本书阅读评价奠定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基础。

参考文献:

[1]郎镝.“9步5课”整本书阅读:背景、依据、策略及评价——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的本土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6):5-11.

[2]吴璀,魏阳莉.儿童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与评价: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36-41.

[3]石群,赵芝萍.“伴随式”评价:儿童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新思路[J].语文建设,2021(22):51-55.

[4]王何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5]宋威.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空间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2:33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3:32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7:47:51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8:16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