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与方法探寻

2023-05-09 18:59:56郑艳梅
考试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存在问题初中语文

郑艳梅

摘要: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文章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环境、思想状况,带领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分析与品味文章,进而了解到文章主旨思想与思想情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课前预习是建设活力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需要教师高度重视预习教学。文章首先分析初中语文开展预习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办法,以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存在问题;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039-05

预习是知识学习的开端,也是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语文学科中开展预习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建立初步了解,为课堂中的深入思考、师生互动奠定良好基础。预习作为一项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得持续性增强,进而达到稳步提升语文成绩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应采取科学方法精心设计预习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引导,确保语文预习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初中语文开展预习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集中注意力,提升听课效率

教师面向初中生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若是能够组织好课前预习活动,势必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听课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若是缺少预习环节或者预习不深入,将会导致对主要内容、重难点缺乏足够了解,进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机械化地跟着教师思路,缺少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这无疑会降低语文学习的质量。相应地,如果学生可以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提前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重点问题、中心问题建立初步理解,同时进入正式教学环节,针对预习阶段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力求找到解决路径,有助于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授课环节多是以教师作为主体,通过口头讲述、板书、习题解析等方式,将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记,长期处于此种学习状态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对此,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预习教学,利用系统性预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巧,在自主阅读、习题解答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学会主动探索、创新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预习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阶段,各方面因素导致语文预习效果并不显著。

(一)预习意识薄弱

大部分语文教师均将重点放在教学环节,存在重知识内容、轻预习引导的问题。学生方面,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而每次预习至少要花费半小时,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预习并不能直接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极少会自觉进行课前预习。

(二)预习目标不清晰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向学生详细说明预习目标,比如应学习的生字词、预习应达到何种程度等,导致学习的预习行为比较盲目随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七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初中生而言由于距离时代较远,必然会存在理解难度,特别是其中的用词与学生的认知存在极大差异,若缺少了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同样无法发挥作用,后续的学习一样会存在困难。

(三)预习方法模式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多是按照固有模式要求学生标注生字、注释生词、熟读课文等,导致学生虽完成了预习任务,却没能内化预习内容,况且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化差异,学情不同适用的预习方法也就不同,教师需要借助预习教学的契机,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预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始终跟随教师思路。

三、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办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生成,引导学生在知识探索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与学习方法,并自觉坚持预习,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预习教学过程中,若要预习的成效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教师需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促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一)明确预习目的,指引学习方向

对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基本可以做到讀懂文章内容,独立理解故事情节,因此预习不能仅停留在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而是要帮助学生明确了解预习目的,并为其提供一些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着重突出以下两项要点。

1. 明确文体,深化阅读感受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一定规律,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看到一篇新文章后知道自己要重点关注什么,因此明确文体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小说题材为例,教师应该系统性说明小说的预习思路、关注点,并且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任务,通常情况下是要求学生通过情节、人物对文章特点展开分析,或者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这一过程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鼓励学生精读文章,自由说一说对哪一人物形象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并从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回归文本良好习惯的目的。人物是小说预习的又一关键点,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为中心,细致剖析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尽管很多学生对于勒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极为深刻,但是却不能具体说出人物特点,这说明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比较浅薄,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走进文章中找到具体描写的文字,这样便能提高对人物特点理解的精准度。

2. 拓展课外阅读

幽默风趣、生动立体的课文,在学习后往往会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同时也对故事情节之后的发展以及人物未来经历充满好奇,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者莫泊桑的《菲菲小姐》《漂亮朋友》等其他小说作品,根据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揭露现象,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后续,通过上述针对细致的预习指导,势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思想、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培养坚持预习的习惯起到促进作用。

(二)设计预习学案,引导预习行为

将预习要求制作成学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预习取得显著成效,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分层设计、逐步提升、阶梯式引导、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抓住精髓、把握重点,有效引导学生的预习行为,将重难点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语文学习达到理想效果。

预习案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各项学习活动均以目标为导向,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具体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拥有达标感与获得感,避免出现盲目随意学习的现象。预习作为学习构成的其中一项主体,教师在制订预习目标时应指向学生,也就是说提出详细预习要求、陈述期望学习成果、反映学习结果层次,进入预习案设计环节,教师可将预习案视为一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集成到情境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统一。具体设计策略如下:第一,疑。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设计预习案时可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具体说出质疑原因,使之在疑问中取得进步。第二,知。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以便于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在编制预习案时可以填空形式,帮助学生逐一梳理课文写作思路、情感变化、主旨思想。第三,悟。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视为感悟重点字词句段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读进去,才能为悟义、悟道、悟情、悟法奠定基础。所以在编制学案时,教师可采取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重点句段;针对九年级学生,则可采用批注阅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第四,展。这一环节既要求学生走进文本,又要求其走出文本,因为预习案中的问题设计就如同放风筝一般,而线则是牵引在文本中,教师可围绕课内阅读内容,推荐学生一些关联文章或者书目,让学生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以便于增进文章理解的深度。

(三)引导小组讨论,开展互助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质效,以往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是以课前主动学习、课中教师讲解、课后教师引导的模式来进行,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外加部分阅读内容较为抽象,这些都使得教学质量与效率受到影响。为有效改善此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可引导学生围绕知识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互助式学习,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协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或者互相提出预习阶段的问题,由组内成员共同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各组讨论行为与进度,在恰当时机予以指导点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社戏》教学为例,为让学生在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中整体感知文章的风景美、人情美,感受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把握文章脉络,品味优美语言,领悟作者追寻自然之心,确保学生在系统性学习后可以认真思考生命形态,教师可在课前布置难易程度适中的预习任务,比如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所写几件事、揣摩写景片段的妙处、思考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看社戏有何种关系、“我”为什么称平桥村为乐土、从何处可以看出社戏之好看、说一说对主要人物的印象以及理由等,通过问题设置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让预习发挥效果。或者教师可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要求各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教学”,如此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变化的角度也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认知局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进而让课前预习转变为自觉行为。

(四)系统阅读课文,提高预习效率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式也是语文预习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先决条件。语文教材是由若干古诗词、多种类型文章组合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预习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传授学生阅读技巧,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特征、研究行文规范,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升预习效率,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也能间接为写作锻炼奠定基础。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需要对教材进行通读,以此来全面认识教材结构以及知识点间存在的关联。在课前预习环节,学生首先要将即将学习的新文章轻声朗读几遍之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其次是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尝试将文章段落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接下来弄清文章结构,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展开思考,深度剖析作者是如何借助词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统筹思考,掌握文章思想情感、写作特点。与此同时,单元内容说明也是预习环节的阅读重点,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设置的,同一单元内的文章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其中蕴含的知识规律却有所差异,通过对单元内容说明的细致阅读,可以让学生迅速梳理出单元知识要点,确定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基于统筹视角精读各篇文章,并将文章间的内容合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精准预习。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鲁迅通过对自己多彩童年生活的描写,融情入景,表现出自己对大自然、自由生活以及新知识的热爱和向往。为了让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掌握融情入景的写法,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分段阅读,以描写百草园的部分为重点,分析其按顺序、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并要求学生尝试应用此种手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出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要求学生在系统性阅读全文后,从多角度对文章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这一过程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五)勤于动手动笔,深化知识印象

语文学科的预习不仅是阅读与思考,动笔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开展预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将重点内容标注下来,比如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不理解的词标注注释、有深刻意义的句子下画线、圈注重点字词、疑问处画上问号等,这样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一眼留意到这些标注记号的地方,将模糊的、不理解的知识彻底弄明白。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同样应要求学生标注或者摘抄下精彩句段,方便课堂交流讨论、课后复习背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坚持以教学内容为主导,重点突出关键性的字、词、句,这也是确保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合理的关键所在,以《范进中举》为例,要求学生分别勾画出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范进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并在旁批注你的感受;标注出中举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词汇。又或者在《背影》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画记描写父亲背影的词汇,并指出内容、方法与作用。如此,将阅读与动手结合起来的预习形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到平实的语言与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丰富情感,深刻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六)勤于总结结果,增进理解深度

思考体会是预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教师在进行预习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预习情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预先感知程度、获得经验与教训等,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成为一位发现者、探索者。另外,在正式学习新课程之前,为学生设置一定的习题或者提示,要求学生结合着思考文章主题、句子内涵、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重视以问题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存疑的部分、优美的句段画出来,这样准备好再倾听教师的讲解便会心领神会,使语文学习更加轻松。

以《背影》为例,“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存在一个变化的,在预习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体现情感变化的句子,并且思考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发生情感变化,当时“我”的内心有何种感受。若是不明白则要在文中对应位置进行批注。或者在熟读文章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文章开头的写作方式,并分析这样写作有何优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文章中第二三小节阐述了作者当时的家庭状况,此段叙述是否有必要?待学生找到答案后,在授课时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就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为后续更具难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七)完善预习评价,提升预习效果

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预习作为一项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的起点,其实可以将课前预习比作一座连接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桥梁,若要预习发挥作用,检查、评价预习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只有在获得信息反馈评价时,才能收获一定成效,而反馈评价则是检查预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组织课堂活动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引领学生高质量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于如何正确反馈学生的课前预习评价,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1. 评价应具有激励性

教师的工作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也包括鼓励、鼓舞,肯定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在评价预习情况时,针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得到关注与尊重的。

2. 评价应把握及时性

评价是否及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不论结果如何,教师均要就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在此基础上详细指出预习中存在的不足。或者以某一同学的预习成果为对照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鼓励了优秀学生,也可以让其他学生从中借鉴优秀的预习方法,产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及时评价并非改错,重点在于启迪、引导、拓展思维、生成问题,强调过程性分析,也就是说让学生知道预习成果好在哪里,为何好,进而促使学生自觉进行思考,在知识获取中获得成就感,并根据预习结果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学习方法。

3. 评价应体现艺术性

反馈与矫正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术,其中也蕴含着非常多的教学艺术,就拿评价预习作业来说,仅用优良中差来评价,尽管短时间内会取得较好效果,但久而久之勢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预习热情,为此需要教师积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比如检查预习作业时用优良评价,观察课堂表现时适当表扬,着重以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还可以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采取多种差异化评价形式,密切关注学困生,为其创造展示预习结果的机会,在评价中提示其如何正确读、思、做,这样才能通过预习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坚持预习的信心,逐步取得成绩的进步。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预习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与预习成效势必可以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是学生交流学习的场所,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让学生轻松汲取知识、获得能力、产生兴趣,教师需要高度重视预习教学,并通过明确预习目的、设计预习学案、引导小组讨论、系统阅读课文、勤于动手动笔、勤于总结结果、完善预习评价等方式,有条理地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持续提升学生的预习质效,为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培杰.“大单元”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课前预习的定位与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22(19):73-75.

[2]张玉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预习作业可视化设计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2(8):21-25.

[3]石占敏.浅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J].考试周刊,2021(38):7-8.

[4]李泽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预习学案的方法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1):93-94.

[5]任玉玲.中学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以兰州成功学校初中部为例[J].甘肃教育,2021(20):53-56.

[6]林珍.初中语文高效预习和复习方法之探[J].新课程研究,2021(17):74-75.

[7]许佩云.预习,让课堂更高效: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与方法探寻[J].启迪与智慧(中),2021(2):86.

[8]江小华.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与课后回顾策略初探[J].黑河教育,2020(12):36-37.

[9]罗孝国.课前预习的困境与突围:对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思考与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0(53):37-38.

[10]周东江.让阅读预习走向“实习”: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教学创新实践[J].语文天地,2020(17):9-10.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存在问题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未来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47:01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09:56:10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7:24:59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