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轩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举措,有助于学生终身锻炼理念的形成、体育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德育内容的渗透策略,首先分析了德育渗透的原则,即循序渐进与以生为本;随后从联系生活、創新授课方式与注重以身作则三方面,阐述了具体实施的路径,以期能为体育教师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完成德育教育目标、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体育课堂对于德育的渗透有着先天的优势,它能在强化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使其形成坚毅、积极进取等品格,为学生完成德育目标,实现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改革教学活动,提升体育育人效果提供了较强的支持。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体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此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小学生朝着更为优秀的方向不断努力。
1 “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意义
为了减轻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负担,国家颁布了“双减”政策。小学体育教师应把握“双减”精髓,在强化学生体育技能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得以缓解学习压力,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
1.1 促使小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理念
身体是小学生学好文化课程,获得各种能力提升的根本。没有一个好身体,即便学生再聪明、再能力,其发展都会受到制约。故而,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利用各种举措,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使之能尽快完成体育学习目标,最终获得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还应适当渗透终身锻炼意识,使学生能养成按时锻炼的良好习惯。而德育内容的科学渗透,则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完成这一授课目标。它要求体育教师在具体授课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实际,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求教师能借助于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们能乐观面对生活,形成健康的心理;要求教师应给予学生较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能时刻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以便学生将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化为努力训练的动力,从而获得体育素质的不断提升;要求教师能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尝试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活动,以此提升体育学科的育人效果;要求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在参与中体会到学习体育技能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形成终生锻炼意识,为他们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提供强大助力。
1.2 促使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
坚毅品格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它能促使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使他们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从而取得更多的成绩;它能促使学生形成体育精神,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而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则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体育训练内容相对枯燥、训练时间相对较长,面对这种情况,意志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会产生退缩的想法。在学习完德育知识以后,学生将明白“坚持”的重要性,理解“突破自我”的价值,这有助于他们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体育训练,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期间,他们的意志得以不断磨炼,体育素养得以不断强化,思想道德素养得以不断提升,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是较为有利的。为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运用,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2 “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原则探讨
2.1 遵循循序渐进
小学体育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不论是体育技能的提升,还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故而,在探究德育与体育进行深入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对德育内容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应用,确保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都是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以此提升体育课堂的育人效果。第二,保持高度的耐心。小学生碍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不同,在学习同样的体育项目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长跑,有的学生擅长短跑,有的学生擅长跳跃运动。换言之,学生完成体育训练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应抱以高度尊重,在具体授课中,给予学生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后进生,体育教师应及时关注他们进步的点点滴滴,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导。第三,做好长期规划。教师应利用现有的工具,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进行科学的融合,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参与中,感受到体育学科中的德育价值,从而在完成体育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日后成为国家所急需的栋梁之材,提供重要的助力。
2.2 以生为本
学生是小学体育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唯有围绕他们的需求而开展,并不断优化与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才能切实完成“减负增效”的目标,才能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故而,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第一,根据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成长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授课策略,使德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在参与体育训练中,很少能坚持到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体育明星的故事、善用榜样教学法等,不断强化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明白“坚持训练”的重要性,从而勇于面对体育课程。
第二,注重角色的转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的不足,从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辅助者与引导者,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同时,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为他们学习质量的提升、各种能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 “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有效路径
3.1 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元素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使德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过程中找到落实德育内容的有效路径,从而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德育知识的距离,便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从而掌握德育知识的内涵。故而,在探讨体育与德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生活元素的融入,同时,不要给小学生设置上限,为学生形成不断挑战自我的品质,提供必不可少的训练空间。
以“障碍跑”为例,若是纯粹按照教科书的顺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训练活动,然后在学生想要放弃时,告诉他们“要坚持”,这种相对枯燥的生活,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从而降低体育课堂育人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科学的改进与优化,为学生创设他们较为喜欢的“火灾现场救援”情境——某个区域发生了火灾,化身为“消防员”战士的小学生,需要用最快的时间奔赴火灾现场,完成救火目标,从而将百姓与国家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期间,“消防员”会路过不同的障碍区域,他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穿过障碍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有全力以赴,这样一来,其训练效率自然不断提升。而在扮演“消防员”的过程中,学生会想到现实中的消防员,在抵抗火灾现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要比他们多得多,然而,消防员并没有就此放弃,相反,他们竭尽全力,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些感悟对于他们理解消防战士的艰辛、形成强烈的重任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火灾现场救援”学习情境时,教师所设置的难度要适中,不能太难,否则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可能无法完成学习障碍跑的目标。此外,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科学分组,然后为他们设置不同难度的障碍跑训练任务,使他们在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训练中,逐渐掌握障碍跑技能的精髓。
3.2 创新授课方式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原来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创新与改革。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训练成绩、性格特点等,结合授课目标,不断创新授课方式,以便能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推动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发展。
第一,善于应用游戏法。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他们对游戏情有独钟。在渗透德育内容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制定趣味性较强的训练方案,一方面,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以积极的状态参与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使他们在不同的训练项目中获得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打靶体育游戏”,教师首先利用网络技术从相关平台上下载一些与害虫有关的图片,然后将其打印出来,使之成为学生练习“射击”的工具。学生可以将沙包作为“子弹”,对害虫图片进行不断设计,直至将害虫“消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为了消除更多的“害虫”,势必会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体育技能,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既对生活中的害虫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又掌握了体育技能的诀窍,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是较为有利的。
第二,引入比賽法。一节体育课的高潮多半是在比赛中产生的,激烈地追逐、不断进取的氛围,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为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培养学生力求上进、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学生在良性竞争中获得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以队列练习中的齐步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应的训练活动。等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开展小组比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的精气神最好,哪个小组可以完成“手脚协调,步伐一致”的目标,以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切身意识到个人的表现对集体的成绩的重要影响,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荣誉感与集体主义精神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引入故事元素。比如在学习篮球技能时,为学生播放一些篮球明星的事迹、篮球明星参加比赛的视频等,然后请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观察就会明白——好的成绩都是汗水换来的,因此,必须重视平常的训练;团结就是力量,唯有众人团结一心,才能在赛场上与队员形成良好的配合,从而获得更多的积分。这些感悟对于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3 注重以身作则
小学生的学习与模仿能力相对突出,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了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比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会因为他们体育成绩不佳,就一味指责他们。比如充分发挥身先士卒精神。譬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对长跑项目抱以抵触态度时,教师可以选择和学生一起热身,并在每个阶段,用相应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从而形成勇敢坚毅的品格。期间,教师还应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导学生直面困难,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为他们思想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训练完毕整理运动器材时,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认真摆放体育器材,定期清洗相关设备,以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获得集体主义意识的不断强化。
3.4 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关注
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使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德育内容,在设计教育方案时,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从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合适的渗透策略,以便德育教育内容得以落到实处,成为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在队列练习中,考虑到低年级的小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优化——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用动物名称为每个小组命名,并给予每名学生一个编号,要求他们要牢牢自己所在小组的名字与他们自己的编号。当学生熟悉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快速解散与快速集合的训练,并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选出前三名。学生为了赢得胜利,势必会积极回忆列队技巧,同时,还会想方设法与其他队员形成良好的配合,这些探索对于他们尽快掌握列队知识、形成团结意识是较为有利的。
此外,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懂得因材施教。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经常与同伴打闹,且经过反复提醒依然没有改变时,教师应分析其原因。比如与他谈心,听听该同学的看法;咨询该学生的父母,向他们了解一切与该学生有关的事情等。然后根据原因,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以该同学是留守儿童为例,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定期谈心、安排他多参与一些团体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渐渐走出阴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为他们日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必要支持。
4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被赋予较多的责任。对此,教师应提高重视,及时转变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使体育与德育实现深入融合,确保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获得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