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李晓龙
血站是指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医疗卫生机构,在临床医疗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1-2]。血站采供血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相关用血单位及自愿献血人员,血站采血人员的工作质量不仅关乎临床用血安全性,还影响着无偿献血者的舒适度与满意度[3]。血站采血工作人员流动大,采血工作繁杂,护理人员如在采供血工作中出现不恰当行为,会增加护理差错风险,降低采血护理质量,还会影响血液质量,给输血治疗患者带来生命威胁,这就要求临床应针对血站的护理人员开展有效的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性、全程性的开展质量管理,以达到持续提升质量的目的[4]。为了解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管理中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4月于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资料,通过分组对照的方式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4月于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献血者均自愿献血,并签署献血同意书。观察组(100例)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体质量指数19.81~26.40 kg/m2,平均(22.65±0.79)kg/m2;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5.32±2.44)岁。对照组(100例)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体质量指数19.45~26.98 kg/m2,平均(22.37±1.02)kg/m2;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5.36±2.4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献血者年龄均>18岁;距离上次献血时间在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合并甲状腺疾病;合并肢体残疾或功能性障碍者;年龄60岁以上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采血前常规予以指导,嘱其保持情绪平稳,提供温开水,嘱其少量多次饮用,增加血容量;采血过程中,应遵循相关规定进行献血者局部皮肤的消毒、穿刺等;采血后进行局部按压,告知注意事项,嘱其自行规避。
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如下:(1)成立小组: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由采血科负责人担任组长,科内护理人员担任组员;依据《血站管理办法》[5]等,针对组内成员开展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检查,确保其充分掌握相关内容。组内开展会议,分析以往采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护理质量不佳及血液报废率情况等,通过结合临床实际、查找文献等方式,找出解除方法。(2)质量控制:由组内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质控人员,针对组内成员存在的问题予以记录,每月组内会议,总结护理问题,共同商议改进措施,实现循环推动、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3)细节护理:献血者进入血站后,护理人员应予以亲切接待,为其介绍血站环境,帮助消除陌生与恐惧感受;献血前,强化献血的健康指导,告知献血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告知献血相关流程,为其营造舒适的献血环境,提升其献血舒适度;鼓励献血者提出问题,并予以相应的解答,提升其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度。(4)心理护理:献血前,护理人员对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行为予以鼓励与赞赏,使其心情保持愉快,充满荣誉感;采血过程中,告知各项措施的目的与意义,提升其献血参与感;献血过程中,注意观察献血者面色,针对因针头刺入血管而出现恐惧心理者,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5)控制环节质量:①献血前,询问献血者情况,近期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并对其体温进行测量;开展详细的体检征询,各流程缓解均记录齐全,便于回访与跟踪;对献血者的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核查,完成实名制献血,取消不符合献血标准者的献血;②采血环节,再次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并检查采血袋外观及有效期等;采血过程中应严格进行手臂消毒,确保一人一巾一管一针;采血结束后,核对血袋与标本的保存、交接等,确保条码一致,确定保存温度在2~8℃;③血液标本交接前后均需进行核对与等级,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检验过程均遵循既定的检测程序,确保检测相关条件符合制度规范;标本检验结束后,至少两人进行结果核对;构建血液标本留样保管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待保存期满后进行集中焚烧;加强血液制备环境的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有效消毒;定期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对血液的保存实施监控,确保血液储存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构建用血预约程序,发放血液应遵照先进先出的顺序,监控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6)质量控制:由组内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质控人员,针对组内成员存在的问题予以记录,每月组内会议,总结护理问题,共同商议改进措施,实现循环推动、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1)护理质量:采用日照市中心血站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该量表共包含献血宣传、献血环境、基础服务、专业技能及服务态度5个维度,各维度分值均为0~2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其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 α)为0.852,重测效度为0.862。(2)血液质量:对比两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解冻破袋、血液渗漏及脂血情况。文章中体现了血站管理质量规范的执行标准。(3)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头晕、恶心、出汗及面色苍白等发生情况。(4)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6]评价,满分95分,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分数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分,)
组别 例数 献血宣传 献血环境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100 9.52±2.66 11.26±2.93 8.49±1.55 10.66±2.06观察组 100 9.49±2.70 15.46±3.11 8.52±1.59 13.17±2.47 t值 - 0.079 9.830 0.135 7.804 P值 - 0.937 <0.001 0.893 < 0.001组别 例数 基础服务 专业技能 服务态度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100 8.95±2.11 11.24±2.25 9.75±1.75 11.29±2.15 8.85±1.69 11.64±1.77观察组 100 9.06±1.95 15.21±2.33 9.76±1.78 14.27±2.65 8.92±1.73 14.68±1.95 t 值 - 0.383 12.257 0.040 8.733 0.289 11.544 P值 - 0.702 < 0.001 0.968 < 0.001 0.773 < 0.00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0.22±4.13)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5.76±4.05)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0,P<0.001)。
血站主要负责对合格的无偿献血人员进行采血,并做好血液的制备、保存工作,以便于对各个需求医院进行供血,为临床用血患者提供有效保障[7-9]。由于血液具有特殊性,其采集、制备及保存工作均较为复杂,涉及各类细节问题较多,加之血液的采集、制备与储存等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可对全部环节造成影响,最终导致血液质量下降,影响临床用血。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应针对血站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干预,以提升护理人员的采供血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0-12]。
以往临床常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多遵从工作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但人员之间的工作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加之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警惕性,受到个性情绪、疲倦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进而影响采血护理质量与血液质量[13-14]。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护理满意度均较高,血液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提示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提升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与血液质量,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满意度较高。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基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护理干预模式,强调细节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同时,可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护理质量[15-16]。本研究将其应用血站的护理管理中,通过成立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其认知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确保其充分掌握相关护理内容,为献血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同时,组内成员对以往采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查找影响质量因素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进而实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质量控制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持续提升护理质量[17-8]。针对影响护理质量的情况,加强护患沟通,拉近护患关系,并通过强化健康宣教的方式,提升献血者对献血的了解度,促使其以积极、愉悦的心态配合献血;同时予以鼓励与支持,减轻献血者的心理压力,改善其情绪状态,利于减少头晕、面色苍白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护理满意度较高。针对影响血液质量的情况,加强健康检查与健康宣教,确保其符合献血要求,降低血液报废率,还可通过健康宣教,使献血者认识到献血安全的重要性,降低献血造成的疾病传播风险。加强血站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升采血、血液制备及储血流程中人员的协调性,充分体现《血站管理方法》的临床参考,有效排除部分环节可能出现的差错与隐患,可减少血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血液质量。
综上所述,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血站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可提升采血护理质量与血液质量,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护理满意度较高。